近期,“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成就展”启幕,由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首批22个重点城市规划展览馆联合举办,系统、全面、深入展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发展成就和各级各类规划成果,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规划、参与规划、推动规划。
据悉,本次联展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主办,在首批22个重点城市“打样”后,还将在全国更多城市推开。自2024年1月1日在重庆首次启幕以来,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天津、海南、宁波、厦门、青岛、长沙、成都、杭州、石家庄、大连、济南等10余个省、市级规划展览馆开展,吸引了大批从业人员、行业专家、学协会人员、普通市民前往参观。近期,首批22个场馆将全部开展上线,线下展览将持续至今年9月底,线上展览将长期对公众开放。
据介绍,各个城市的展览内容都包含四个篇章,分别是“源起”“奋进”“展望”“争流”。“源起”篇追溯国土空间规划的历史渊源,回顾了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探索历程和重要节点。“奋进”篇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从完成顶层设计、严守安全底线、优化空间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规划立法、统一技术规范、发挥改革优势、政产学研融合、夯实数字监管等九个方面,生动展示了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取得的成果。“展望”篇带领观众走进未来,从安全、绿色、开放、协调、宜居、智慧等角度,全方位展示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美好愿景。“争流”篇详细介绍了各省、市按照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统筹安排,在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中呈现的地方特色和相应成果,让公众了解身边的规划动态和蓝图。
据了解,作为对“多规合一”改革成果的全方位宣传,本次联展不仅展示了规划编制的丰硕成果,也呈现了规划管理的决策流程;既是公众了解国土空间规划、参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平台,也是规划行业分享成果、共享经验的沟通桥梁。通过本次联展,有望更好地拓展规划影响、凝聚行业共识、提振发展信心,促进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用好用活规划工具箱,助推“美丽中国”从蓝图走向实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
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自然资源部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多规合一”重大改革部署,踔厉奋进、勇毅前行。经过近六年不懈努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圆满完成,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印发实施,“三区三线”成果高标准划定,“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取得重要进展,上下贯通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本建成,国土空间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政策实现有机衔接,行业管理逐步理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总体形成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构建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五级三类四体系”工作架构。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截至2024年4月,25个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194个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465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获批复;20余个省份细化出台详细规划政策文件或标准规程,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印发;25个省份出台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管理文件;组织编制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流域)、京津冀、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等一系列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自然资源系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发展和安全,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构成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底板。坚守耕地保护“国之大者”,带位置分解下达各省(区、市)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国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304万平方公里,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在“三区三线”基础上,自然资源部指导地方划定水体保护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绿地系统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洪涝风险控制线等其他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自然资源部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统筹划定各类空间安全底线基础上,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海洋、基础设施、文化和自然遗产等各类空间布局,为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规划目标到2035年,全面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基本建成安全、绿色、开放、协调、宜居、智慧和富有竞争力的美丽国土。
建立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模型体系、构建国土空间信息模型、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大模型。统筹存量和增量、地上和地下、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系统布局,构建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韧性城市。强化“三大工程”保障,助力韧性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用好国土空间设计方法,塑造美好城乡人居环境。通过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拓展优化农产品生产空间、县域统筹优化乡村空间格局、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手段推进乡村振兴。
国土空间规划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2019年,第三次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已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不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2021年,第三次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规划用地布局、结构、用途管制要求等内容,明确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规模、禁止开垦的范围等要求”。
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分技术委员会成立。《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技术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研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整体框架和条目建议。截至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地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等一系列标准文件出台。
自然资源系统充分聚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两统一”职责,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有机衔接,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以调查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抓住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两条主线,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管控作用,形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空间利用、资源权属、生态修复、不动产登记、执法监督的自然资源整体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
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学科建设,由院士领衔、30所高校参与的国土空间规划知识图谱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覆盖8个知识领域,301个知识单元和1006个知识点的《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在同济大学等8大院校设立两类9个国土空间规划领域虚拟教研室。2021年12月,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明确提出将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培养新型规划人才作为核心工作任务。行业不断融合发展,注册规划师队伍由2.9万人壮大至4.67万人;城乡规划甲级资质单位由422家增至792家;全面调整、理顺省市级规划学会、协会工作关系。与清华、同济、北大、南大、东南、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工大、重庆大学等10所规划相关高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9个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9个部级重点实验室陆续建立;38个科技创新团队、34位科技领军人才、81位青年科技人才纳入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
全面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水平”已纳入“数字中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四统一手段,首次建立覆盖全国、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同时,升级拓展规划“一张图”系统,建设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引领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数智化;依托国土空间“一张图”汇聚海量管理数据,建立覆盖全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制度体系,部署12个城市开展实时体检评估试点,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短板等实时监测评估预警,及时发现相关问题。
(本文配发展览现场图片均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提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首批22城!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成就展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