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分享】以“小切口、大战略”思维来研究乡村转型重构与效能提升问题

【学术分享】以“小切口、大战略”思维来研究乡村转型重构与效能提升问题

彭震伟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小城镇规划分会主任委员


乡村的人居建设问题,切入点很小,但影响却非常大。回顾我国乡村人居发展与研究历程,一开始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改革开放后一些地区开始发展小城镇,费孝通先生提到“小城镇大问题”。但这个观点当时并没有转化为国家政策或战略,直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例行的村镇建设工作会议1994年在苏州召开时,特别提到了小城镇的发展,才逐渐被国家政策制定部门所重视和接受,并且在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将发展小城镇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03年,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再到“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逐步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讨论乡村人居的转型问题,需要这样的高度和视野。
人、地、业、村,是乡村人居的核心构成和重要研究内容,它们背后还有大量的支撑要素。这些要素的流动,尤其是跨城乡地域的流动,是乡村人居转型重构的关键。另外,乡村的发展实质上是承载人、承载地和承载业,要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就需要分地域、分类型、分层次来展开。我所在的长三角地区乡村发展,与西南、西北、珠三角等其他地区不一样,条件不同,要素的特征和影响机制也大不相同。

在多年村镇领域的研究中,我始终坚持一个研究导向,就是如何识别乡村的人和地,以及在背后支撑它们发展的那些要素流动问题。“十三五”期间,北京大学承担“县域村镇空间发展智能化管控和功能提升规划技术”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我们在其中承担与村镇规模结构规划和优化相关的一个课题,主要工作就是围绕“人”的要素在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下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征、是什么规律,以及如何识别这种规律等这些问题展开研究,目的是为合理预测乡村人口规模和推动乡村土地、产业及设施等要素的配置与联动提供科学依据。最终的落脚点则是推动人、地、业、村的协调发展,去实现乡村的效能提升,让乡村更美好。这也使得整个研究工作切实的回归到一个定位,即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治理体系当中如何去发挥乡村的作用。

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

2024年第1期 年会学术对话栏目

   延展阅读   

【学术分享】以“小切口、大战略”思维来研究乡村转型重构与效能提升问题

乡村人居空间转型与重构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学术分享】以“小切口、大战略”思维来研究乡村转型重构与效能提升问题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术分享】以“小切口、大战略”思维来研究乡村转型重构与效能提升问题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体验一下吧~【学术分享】以“小切口、大战略”思维来研究乡村转型重构与效能提升问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以“小切口、大战略”思维来研究乡村转型重构与效能提升问题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