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欧拉镇欧强村的一片河谷地带,披碱草等植被稠密繁茂,迎风摇曳。“这是我们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水工程’)的沙化治理点之一。眼前这片草场以前是光秃秃的沙地,类似这样的治理点,在欧强村有3500多亩。”玛曲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办公室工作人员才让贡保说。
玛曲在藏语中是“黄河”的意思,玛曲人说:“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玛曲。”地处黄河源区的玛曲县境内千万余亩草场以及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构成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拥有一级支流27条、二三级支流300余条,每年为黄河补水近百亿立方米。
然而,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昔日丰茂的玛曲草原出现了沙化、退化等生态问题,导致给黄河的补水量逐年下降。这让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及甘南州委、州政府非常忧虑。
玛曲县沙化草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治理前。
玛曲县沙化草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治理后。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2021年,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成为全国“十四五”第一批十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之一,包含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小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等七大类25个子项目。
甘南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标定的新方位、赋予的新使命,将投资额近24亿元(含地方配套)的项目布局在玛曲县,拉开了以草原沙化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序幕。
2022年4月,玛曲高原刚刚解冻,黄河岸边已是人山人海:中小学生、部队官兵、干部群众、寺院僧侣都在挥锨铲土、植绿治沙。
2023年4月,玛曲县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大治理、生态环境大优化”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千余名各界民众及青年志愿者走进草原、河岸、废弃矿山,以实际行动助力生态修复。
2023年3月至6月,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甘南“山水工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邀请浙江林业大学教授团队、自然资源部相关专家到甘南州讲授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组织人员赴浙江省调研,学习丽水市实施“山水工程”的经验做法。
玛曲县委、县政府提高政治站位、扎实安排部署,建立了“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确保生态修复工作顺利开展。
玛曲是个仅有5万多人口的县,一下子实施这么多工程项目,“工作要按时推进,但经常人手不够。”玛曲县自然资源局局长东珠加说,经过研究,局里招聘了20名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后,将他们分配到了各个项目点。
玛曲局生态修复办公室负责人马建云介绍说,他们在设计修复治理措施时,将行业技术标准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地施策。例如,沙化草地治理项目以风沙运动规律为设计基础,采用“阻、固、输”相结合的办法;退化草地生态修复以“草”为中心,与护山、保水、治湖、扩林、固沙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通过鼠害防控、补播牧草、撒播肥料、后期管护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实施‘山水工程’,项目区林草植被逐步恢复,优良牧草比例大幅提升,玛曲草原的黄河补水能力进一步提高,2022年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达163.16亿立方米,比2012年提高46.5%;年均补水量达87.96亿立方米,比2012年提高59.6%。同时,玛曲433公里沿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甘南州自然资源局局长蒋爱民说。
经过生态修复治理,玛曲草原呈现勃勃生机。玛曲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甘南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支队长蔡春龙说,玛曲草原上的野生动物逐年增加,以前只有在高山上才能看到藏原羚和岩羊,如今在山脚下就能见到。目前,玛曲县木西合乡境内的藏原羚和岩羊种群数量已达5000只。每年10月份,飞抵玛曲河曲马场、曼日玛镇郎曲乔克湿地栖息的候鸟多达3万只。
甘南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松赞加布说,通过“山水工程”的实施,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23年,玛曲县自然资源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称号;2024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授予“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夕阳下,站在玛曲县阿万仓草原的制高点远眺,茫茫草原被染成了金黄色,羊群与牦牛群悠然自得,远处的阿尼玛卿山巍然矗立,条条河流舞动身姿,正从星罗棋布的沼泽穿过,相约奔向大河。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秦锦丽、梁婷
文字编辑:王中建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甘肃玛曲:“黄河首曲”修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