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再次明确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要求。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是严守耕地红线的战略之举。耕地保护责任落地过程中,市县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中“一把手”是关键,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市县党政一把手谈耕保”专栏,邀请市县党政“一把手”讲经验、谈体会,推动耕地保护底气更足、措施更硬,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孟景伟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深刻认识首都耕地保护的特殊重要性和政治示范性,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把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的要求落实到了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各领域、全过程,并在探索超大城市耕地保护新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做法。
通州区深入落实耕地保护要求,把耕地保护提高到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首要和优先位置,以最严肃的态度、最强硬的措施,切实扎紧扎牢耕地保护的“篱笆”。
通州区积极探索耕地整体管控与系统保护新模式,制定数量、空间、产业、配套、质量、生态“六位一体”的综合目标体系,以大田引导区推动耕地集中集约布局,并成立复耕工作专班、申请债券资金、开展全过程管理验收、创新“结对子”政策,形成了“规划引领定目标+推动复耕保空间+集中连片谋格局+统筹调度促实施+多措并举助发展”的副中心耕地保护经验,实现了以系统观念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
2023年,通州区出台了全市首个区级非建设空间系统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非建设空间规划及镇村实施指引(2021年—2035年)》,在探索超大城市耕地保护模式、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效、引导田林水等全要素优化配置及系统治理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是突出副中心特色生态格局,塑造高质高效空间结构。通州区优化调整全区三条控制线,形成绿色空间框架的精细化指引和管控。按照“以耕地保护为引领、以关键核心指标满足为目标、以空间布局协调为手段、以用途精细管控为指引”的生态要素协同思路,协调田林水要素空间关系,划定农田空间集中连片区、林地空间优化引导区、水域空间保护管控区,综合考虑重要自然资源要素保护、生态功能保障等多个维度,提升数据精度,深化形成适合副中心特点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突出耕地保护优先,推进耕地集中集约利用。通州区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形成6个万亩级、55个千亩级大田引导区,实现大田范围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占耕地保有量的80%,为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优化粮菜种植结构、划定3万亩种子科研实验基地,努力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
三是突出“水林田”空间有机融合,推动生态要素“多规合一”。通州区科学划定42个林地空间优化引导区,持续巩固提高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效。同时,在滩涂地区划定水林复区和水田复区,在水林复区内对现状密植林木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乔灌草结合、林水相融的复合生态空间,在水田复区内合理保留滩地现状耕地。通州区还制定了复区内农田、林地退出机制与矛盾解决路径,确保河湖水系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相关工程顺利实施。
四是突出规划落实,探索多元闭环保障举措。通州区制定副中心非建设空间镇村规划实施指引图册,确保全方位科学传导管控要求。聚焦土地复耕、百万亩造林等重点任务,制定“一镇一册”“一村五图”,将田林水要素落实到一张底图上,细化镇村层级各类要素的空间布局、土地用途、规模指标等事项,确保主体责任压紧压实。同时,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构建“卫星天上看、视频重点盯、人员地上巡”的天地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实现“一巡三查”“一图三落”。此外,依托“三长联动”网格化巡查人员,加强对田林水等要素在保护、修复、利用及管控等方面的巡查力度,实时动态掌握非建设空间的用途变化情况。
通州区牢固树立全局思维、系统观念,深入实施《北京市落实耕地保护空间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多管齐下、高质高效推进耕地保护及土地复耕复垦。
一是强化高位高频调度,全力推进复耕复垦。通州区充分发挥市区联动体制机制优势推进工作,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多次深入乡镇现场一线调研指导。通州区委、区政府组建区级工作专班,统筹调度复耕复垦工作,先后召开专题会20余次,开展现场验收60余次,通过高效解决难题,推动耕地数量由历年递减变为有序回升。
二是强化全过程管理,持续筑牢耕地保护防线。通州区持续完善全过程审计、全过程项目管理和验收等工作机制,组织190余个单位对全区9个乡镇约1.6万余块图斑实施复耕复垦。截至目前,全区已签订腾退补偿协议涉及土地11万亩,为全区“粮袋子”“菜篮子”提供了保障。
三是强化复耕模式创新,推动耕地空间集中连片。通州区以“现状建设用地腾退”和“非建设用地用途转换”为抓手,综合各类资源复耕资金成本和实施的难易程度,在避让城市开发边界、河道蓝线、平原造林等限制性因素基础上,充分挖掘可补充耕地潜力资源,推动耕地空间逐步实现集中连片。
四是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统筹攻克难点问题。通州区探索发行50亿元债券,保障复耕复垦工作顺利实施。同时,针对乡镇复耕资源不均衡问题,因地制宜,创新优化“结对子”政策,由复耕资源充足乡镇帮扶困难乡镇,着力优化乡镇复耕资源。探索“以大带小”统一流转政策,为规划实施预留充足空间。
五是强化属地责任,以田长制为抓手开展动态协同治理。通州区进一步压紧压实属地监管职责,积极探索规划实施由单一途径向系统治理转型,精细化推动镇村层级落地实施。不断健全区、镇、村三级田长制制度,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全区总田长,并在全区9个乡镇的344个村逐村建立田管员队伍。全面落实“村地区管”机制,实施复耕土地统一流转激励政策。持续健全耕地管理机制,不断巩固管理成效,严格耕地保护用途管制,切实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孙安然
新媒体编辑:刘川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探索超大城市耕地保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