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摄影测量
nap-of-the-object photogrammetry
贴近摄影测量由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张祖勋院士于2019年提出,区别于传统摄影测量方式,贴近摄影测量针对“面”(三维空间任意坡度、坡向的面)进行摄影,是一种全新的摄影测量方式。
贴近摄影测量利用摄影设备贴近物体表面正对摄影,获取高空间分辨率(亚厘米级)影像,并进行摄影测量处理,恢复被摄对象的精确几何坐标和精细空间结构,实现精细三维模型重建。该技术方法具有成本低、精度高、非接触、数据处理方便、几何与纹理一致、可视化效果好等优势,得以迅速在地质灾害调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等需要精细化测量的领域推广应用。

垂直摄影测量示意图

倾斜摄影测量示意图

贴近摄影测量示意图
图源:自绘
编制过程
自2019年提出以来,贴近摄影测量在地灾监测、城市精细重建、古建筑测绘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相关标准、规程,制约了贴近摄影测量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拓展。

贴近摄影测量航迹图
图源:自绘
我院作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的勘测设计高新技术单位之一,在文物建筑测绘领域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22年8月,我院向中国测绘学会申报团体标准——《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立项,并于当年12月获批通过。
(1)立项启动
2023年3月,《规程》编制工作启动会在广州召开,确定了编制大纲、编制计划,并明确具体分工。会上,中国测绘学会宋超智理事长对我院主动、超前承担贴近摄影测量等前沿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团体标准的成功落地应用表达了殷切期盼。

《规程》编制启动会在广州召开
图源:自摄
(2)起草阶段
主、参编单位根据启动会确定的编制大纲、编制计划和编制分工,各章节牵头单位负责组织章节编制工作,我院进行统稿,形成规范初稿。2023年7月,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兰州召开,对初稿进行讨论完善。

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兰州召开
图源:自摄
2023年9月至12月,我院统筹完成内部及公开意见征求及修改工作。2024年1月,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在上海召开,形成最终送审稿。

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在上海召开
图源:自摄
(3)技术分享
2023年11月,我院在成都组织召开“年度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及应用培训班”,院专家宋杨博士介绍了贴近摄影测量、优视摄影测量等测绘新技术在实景三维中国、地质灾害调查、城市规划设计、生态文明保护等领域的深入应用。

我院组织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及应用培训班
图源:自摄
(4)审查通过
2024年1月,中国测绘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规程》(送审稿)技术审查会,11位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委会委员组成的审查专家组逐条审查了规程文本,认为该规程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致同意本规程通过审查。2024年3月,《规程》获批准发布。


主要内容及意义
《规程》主要适用于采用多旋翼无人机开展贴近摄影测量工作,对开展贴近摄影所需的飞行平台、相机等硬件性能要求进行了规定,规范了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在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典型成果制作、质量检查等全流程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确定了贴近摄影测量各项技术参数及测量基本程序。这些规定为贴近摄影测量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确保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规程》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明确了贴近摄影测量的技术要求,规范了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提升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该《规程》的制定也反映了贴近摄影测量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规程》的编制标志着我院在城市摄影测量领域的前沿探索和主动作为。未来,我院将更加积极投身于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在实景三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历史建筑精细测绘等多场景、全方位的创新研发与应用推广,为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更加精确、高效的数据支撑,助力推动测绘事业高质量发展。
附:

《规程》发布公告

《规程》原文
供稿|越秀分院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广规要闻|我院主编的团体标准《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规程》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