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路,实施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案例。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机制创新不断涌现,名城保护的全新局面正逐步展开。


为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成就,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本案例为其中之一,亦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


案例名称: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及环境整治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参与单位:北京石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泰福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北方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泰福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实施时间:2017年5月至今


 

乱石山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


清代诗人查慎行曾这样描写京西古道模式口。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历史上因盛产磨石而得名,这里也是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曾走过的地方。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街区位于石景山区中部,面积约34.46公顷,是历史上京西古道重要组成部分,于2002年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古迹众多,包括法海寺、承恩寺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东西向的模式口龙形大街是北京通向塞外的“驼铃古道”,是明清三代通往京西的主要货运通道,至今仍保留原有的空间结构。


街区内现存众多古民居、院落,其中有8座院落于2020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此外,模式口还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尚处于不断挖掘、考证和整理的过程中,地区整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模式口地区也面临风貌保护、环境整治、民生改善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2016年,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全面启动保护修缮工作,项目启动至今,坚持以“政府主导,国企运作,专业化团队运营”的运营新模式,围绕“文物保护、业态提升、居民需求、环境整治”,开展了趸租、搬迁、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房屋外立面整治、重点院落改造,景观提升、招商运营等工作,推动保护区逐步复兴、文化价值认同、社区活力再现。


在多专业团队、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实施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是以历史保护为核心,修缮老爷庙等文物保护单位,结合违法建设拆除,修缮提升模式口大街整体环境风貌,做好街区的有机更新、活化利用;二是以民生保障为重点,对街区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主要系统进行铺设配置,完善停车基础设施,推动冬奥支线模式口站建设;三是以功能业态提升为引领,利用文保单位开设“古道斯存”展览,引入京西书局等新业态。


业态提升

再现往昔繁荣


模式口曾经非常繁华,经商的、拉骆驼的、赶大车的,进京出京的都走这儿,所以这条街上做生意的特别多。乔家的坑儿店、薛煤场、刘家铁匠铺、栗家药铺、宋记大车铺、恒德成布庄、棚铺、东茂盛、旅馆老西儿店等几十个店铺,五行八作,无所不有。虽然驼铃古道上曾经不绝于耳的驼铃声早已随着历史的烟云远去,但人们仍然对此津津乐道。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随着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全面启动,不断探索、实践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活化、利用,先后改造了多项惠民市政设施、升级了多处市民文化休闲空间、打造了多个京西特色文化小微展馆、营造了多组商业文化体验院落、形成了古韵新生沿街网红商业模式,已引入书店、咖啡、酒吧、餐饮、精品民宿、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吸引消费,提升商业氛围,并于2021年9月底正式开街,亮相了五景七院三十铺。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2021年11月入选2021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春节期间通过举办“迎冬奥过大年”节庆活动,重现驼铃古道往昔商旅纵横、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之盛况,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0.5万人次;2022年,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荣获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成为“2022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2023年,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荣获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2023北京消费季夜京城融合消费打卡地、入选2023年度“月光下的北京夜游推荐指南”夜游新地标。目前,模式口已实现了18个主力院落、74家沿街商铺开业,是市民春节和冬奥期间的网红打卡地,模式口重现京西古道往昔商旅纵横之盛景,迎来新的历史荣光。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模式口大街改造后(图左);模式口大街改造前(图右


创新经验

推动街区保护性更新


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


通过搭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协作平台”,多专业团队开展多层次规划研究工作,一是落实“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求,充分挖掘历史价值,构建包括老墙、过街楼、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在 内的保护与传承体系,实现从单体保护向体系化保护传承的转变。二是运用创新技术手段,多元技术破解狭窄街巷空间的制约瓶颈,推动居民停车场、主要道路市政管线铺设等试点项目建设。三是搭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专家委员会,通过政府、设计团队通过搭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协作平台”,多专、实施主体、属地街道、居民共同参与的“五结合”工作机制,强化保护更新工作的制度保障。四是以参与式规划为手段,带动居民共同挖掘历史文化记忆,推动地区文化价值认同,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打造了若干小微展馆、小微公共空间及精品院落,有机更新激发社区复兴。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模式口大街2号京西书局百姓生活驿站微空间改造前(图左);

模式口大街2号京西书局百姓生活驿站微空间改造后(图



积极引入第三方合作模式


北京石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进行搬迁腾退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北京泰福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根据腾退进度,提前开展策划和招商工作,并结合业态需求进行修缮改造,缩短腾退房屋的闲置时间。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模式口大街乘之堂改造前(

模式口大街乘之堂改造后


创新设计技术工艺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修缮美化街区U型空间,重修“卧牛腿挡墙”结构,既改善安全稳固,又退让出步行空间,开阔街区尺度;设置星光呼吸灯和藤本植物丰富立面装饰。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模式口大街222号院改造前

模式口大街222号院改造后


项目建设中为了使墙体达到节能及仿古效果,采用加气块+保温板+小青泥砖的创新组合工艺,并设置水平墙拉结筋、构造柱并用铝扣板锁边,以达到结构稳定性和设计效果。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模式口大街199号院改造后


组织特色活动


模式口作为分会场参加2017、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展骆驼走街、非遗演出等特色文化活动,组织“邂逅京西遇见美好”文创嘉年华活动,打造地区品牌文化,加强对外交流,展示石景山区文创产品,吸引文创商户入驻。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2022年2月2日《新闻联播》报道画面;《我是规划师》第二季第二集“古道足音”画面


运营的经验做法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高水平运营团队,以运营引导设计,以功能引导腾退,推动实施主体和运营主体无缝衔接,打造富有文化魅力、商业活力、生活情趣的历史文化街区。


改造后的模式口街区,集中改造惠民市政设施、升级文化休闲空间、打造特色小微展馆、建设商旅文化院落。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现代生活。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模式口保护更新效果:“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显现”。


驼铃声伴随着历史的车轮

跨越岁月的风尘

点缀了古道上的

一个又一个清晨和黄昏

如今,驼铃声虽已不在

但经过匠心打造

昔日繁华景象一一重现

行走往来间尽是热闹与繁华

往昔商旅纵横之盛景

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展示着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包容与活力


本文转自:北京印迹;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北京规划自然资源、模式口、人民日报等.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2022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合集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