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点击上方链接关注我们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6月6日,江苏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拉开帷幕,全省涉海企业家、专家齐聚江北共议海洋发展大计,并参观南京涉海企业。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咸咸的海风,为何吹进了不靠海的南京?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记者了解到,在活动开始前几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还联合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一场海洋日健步走宣传活动(←点击回顾),出发地便是宝船厂遗址公园。作为郑和开启大航海时代的造船地和始发地,南京在新时期依靠“通江达海”的天然优势,正在重塑向海图强的新地位。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内河港口前四月全国第三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南京海洋经济跑出新成绩

从六朝东吴中外商贸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南京海运历史绵延上千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市规划资源局海洋经济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是沿江、沿海“T”型经济发展战略带的结合部,是东西长江航道与南北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会点,南京港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实现水铁联运无缝对接的港口,这是南京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繁忙的南京航运码头。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 摄

在海洋经济产业中,运输业产值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记者今年多次前往南京港,看到的是码头上装卸货物的繁忙场景,货物下了码头就进铁路,一气呵成、无缝衔接。南京海事部门介绍,2018年,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南京航道水深从10.5米提高到12.5米。至此,南京港由“河港”变为“海港”。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5月26日,新加坡籍“艾奥尼克”轮从南京港新生圩港区缓缓开出,漂洋过海前往巴西。

就在10余天前,一艘海轮从南京港新生圩港区缓缓开出前往巴西,这是南京首艘吃水达到11.6米深的出港船舶。今年1月,一艘巴西运粮船进入南京港,刷新了开埠以来最大进港吃水船舶纪录。一进一出,标志着南京港进出港船舶吃水深度均提升至11.6米,南京迈入了“大船深水”时代。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南京港(集团)公司供图

为打通海洋经济物流通道,南京近年来建设龙潭、西坝、铜井、七坝四大公用港区及配套疏港公路、铁路及临港物流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连长江、通欧亚、对接沿海、辐射中西部”,强化江海转运、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提供的《2023年度南京市海洋经济发展报告》上看到

去年南京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76亿吨,同比增长1.6%。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46万标箱,同比增长8.1%。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

在交通运输部公开的1-4月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统计表上,南京港货物吞吐量完成8743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了14.5%。而集装箱吞吐量120万标箱增长8.1%。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在内河港口中均排名全国第三,显示了南京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


汽车运输船在手

订单全球第一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南京海洋经济闯出新蓝海

海洋经济产业门类众多,海洋船舶工业仍是我市海洋经济重要的支撑力量。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招商工业南京金陵船厂核心产品“滚装船”。受访者供图

近期,招商工业南京金陵船厂再获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公司4艘甲醇双燃料汽车滚装船订单。根据全球知名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森的数据,不包括最新的4艘,南京金陵船厂的汽车运输船手持订单达到了30艘,排名全球第一。2023年,全市累计成交各类船舶129艘,交易额2.67亿元。

除了头部企业“开疆拓土”,近年来,我市一些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当天的活动中,来自省内的涉海企业、院校的代表走进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迪威尔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南京迪威尔推动海洋装备配件生产工业化、智能化。企业供图

生产车间内,大型无轨操作机从加热炉内夹取烧得通红的特种金属材料进入锻造区,而工人则坐在操作室内远程遥控设备联动作业。企业副总经理刘晓磊介绍,他们生产的零部件从锻造到精加工、堆焊、组装等,基本实现了智能化生产与数字化管理。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深海油气开发项目,是全球第一家覆盖了从锻件原材料到最终零部件总成的工厂,尤其可以为深海油田开发提供关键“卡脖子”零部件。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主办方供图

海洋科研也是南京独特的优势。作为省会,南京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海洋管理公共机构、三分之二涉海高校。在当天的活动中,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8所涉海高校,与省海洋地质调查院、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联盟技术转化合作签约。南京中远海运船舶设备配件有限公司通过建设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展开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国内唯一具备配机资质、产品范围覆盖全球主流机型的船用气阀专业化配套企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直径14米的旋转水池,这将为探索海洋和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

产学研涌动的科技创新潮,助推南京海洋经济闯出新蓝海,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迈向沿江设区市第一方阵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南京规划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在建设海洋强省的路上,江苏提出了“全省都是沿海”的工作要求。当日发布的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23年,我省海洋经济产值为9606.9亿元。GDP全国第二,海洋经济实力居于沿海省份第六。这样的困惑也存在于南京,作为省内GDP第二城市,南京海洋经济体量与经济总量在省内的地位相比还不匹配。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省内涉海企业、单位参观江北生物医药谷。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2020年,我们处挂牌后,一直在摸家底,做调研。”市规划资源局海洋经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轮调研,目前南京纳入海洋经济核算单位1686家,基本摸清现状情况。结合名录更新工作,走访涉海企业百余家,深入了解企业现状情况、发展需求、政策诉求。

“南京涉海科技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最集聚,我们希望把产学研打通,以更大的视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南京长江国际航运中心。图片来源:下关滨江商务区管委会

围绕短板弱项,我市已印发《南京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规划形成以长江为轴的海洋经济发展带,打造南京海港枢纽经济片区、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中心片区等多个海洋产业集聚片区。如鼓楼区以下关滨江商务区为主阵地,构建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已引入11家航运政务服务机构,140余家航运相关企业。鼓楼区正在积极打造绿色航运“策源地”、航运转型“先行地”、高端航运“集聚地”。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按照规划,到2035年南京海洋经济实力居全省沿江设区市第一方阵,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居长三角城市前列。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南京将锁定打造陆海统筹的海洋先进制造业,培育向海发展的海洋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省内沿江经济带乃至泛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记者:何钢

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审 核:陶乐

审 稿:朱佳

发 布:潘昕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当海风吹进不靠海的南京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