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导 读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十五五”期间,各地需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切实践行大食物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注入澎湃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第一,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改变“重生产、轻流通,重收购、轻加工,重储备、轻市场”的传统思维,更加注重粮食品种研发与繁育、生产与加工、运输与储备、销售与消费等环节,实现从单纯的抓粮食生产到全方位抓粮食产业链的转变。第二,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拓展发展空间,瞄准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第三,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把更多的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提高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此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大”字做文章,体现大农业、大科技、大开放、大融合。其中,大农业是全产业链性质横-纵向融合的现代化大产业。
纵向上,要整合农业资源,打通产前的技术研发、品种繁育与推广、水利建设、农机生产与销售、农资储备与供应,产中的田间管理、生产管理,产后的烘干、储藏、运输、加工、营销与进出口贸易等各个环节,按照前后两端延伸的思路,打造面向下游消费市场的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产业链条。
横向上,以农业多功能拓展为基础,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扩大农业产业内涵,推动农业与金融业、物流业、数字经济产业、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文化创意等其他产业横向融合,深入挖掘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农业数字化装备应用、农村电商物流、农旅康养、农村金融等农业多维功能,拓展生物农业、植物工厂、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发展共享农庄、订单农业、农业众筹等农业新模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科技支撑筑牢“大国粮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面临科技创新不均衡,种业振兴技术攻关困难,农机装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待加强等问题,亟需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全面提高国家粮食生产能力。
优化农业科技供给方面,以需求为导向,聚焦底层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农业科技应用转化平台,加强农业生产、装备制造、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孵化和成果转化应用。
乡村产业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是要综合考虑不同乡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发展水平等因素,统筹处理城乡关系,结合不同的城乡互动关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二是要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的人文价值和现代价值,将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创造性转化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风情,充分开发乡村旅游、农耕体验、文化创意、休闲观光等地域特色产业,培育更多农业相关消费的新业态、新热点。
三是要将农民富裕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引导农户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分红、劳务报酬、收益分配等形式,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享有更多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农业附加值向产业链上游流动,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十五五” 趋势解读系列
总论—— 对“十五五”时期总体发展思路的解读
1.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新质生产力发展土壤
3. 数字经济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常态化手段
4. 以绿色低碳引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5. 新发展理念下的政策量化评估与资源优化配置
6. 新时期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7. 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8.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强国之路
9. 消费新动能激发经济新活力
10. 数智化促进政企关系重塑与企业服务效能提升
清华同衡 技术创新中心
数智经济研究所
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以技术和创新为引领,利用大数据及智能分析技术,开展城乡发展新技术研究。
下属数智经济研究所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愿景的专业型智库团队,围绕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创新、产业空间供给、产业经济数字化平台等议题,为产业园区培育、区域战略、县域发展等问题提供高水平咨询方案,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顶级行业专家的领衔下,数智经济研究所融合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市场营销、智慧城市、可持续设计等多专业人才,形成了聚合交叉学科背景的核心团队,兼具丰富的实践积累与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设计|郑慧晴
供稿|清华同衡 技术创新中心 数智经济研究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十五五”趋势解读 |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