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数据精英夏季特训营开车啦!

同时报名还可享更多优惠:

任选2套同报,再减200元!

任选3套同报,再减360元!

任选4套同报,再减520元!

任选5套同报,再减700元!

任选6套同报,再减900元!

(以上优惠不包括营5和营14)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加我获取每套课程详细介绍
加我咨询和报名课程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项目基本信息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项目名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俊英

依托单位:惠州学院


项目参与人:

闫红伟 教授 沈阳农业大学

邓舸 讲师 沈阳农业大学

金煜 副教授 沈阳农业大学

尹红岩 沈阳农业大学

赵冬 沈阳农业大学

付耀东 沈阳农业大学

杨婧荟 沈阳农业大学

李金鑫 沈阳农业大学


项目摘要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公园绿地可达性是体现绿地资源享用公平性和评价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布局公园绿地以提高可达性,使其发挥更大效益,是当前城市规划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目在已明确基于可达性的绿地优化布局选址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借助GIS平台构建模拟城市路网及公园绿地数据库,采用网络分析法对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可达性随公园绿地形状、面积等公园绿地特征及城市路网形式、路网密度等城市路网特征的变化规律,揭示各关键影响因素对可达性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正多边形的公园,正四边形公园可达性好于其他形状,对于矩形公园,随公园长宽比增加,其可达性逐渐提高;公园边界上的凸起越长,可达性越好,边界上突起的数量增加会降低可达性;公园绿地面积越大,其服务区面积越大,但单位面积的公园服务效益越低;对于棋盘格式路网,当路网密度低于6.67km/km2时,随路网密度提高,公园可达性逐渐提高,达到6.67km/km2时,公园可达性最好,超过此密度,密度愈大,公园可达性越差。对于不同的路网密度,可达性最好的路网形式不同,其中各种路网形式下路网密度在6-20 km/km2之间,其可达性均较好。公园自身质量影响其主观可达性,湿热气候区公园的热舒适性是影响主观可达性的重要因素,植物配置方式影响场地的空气温度分布和热交换,无论树木种植方式如何均会提高场地湿度。


本研究可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公园绿地面积的确定、公园形状的设计及公园内场地要素的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不同路网特征条件下城市公园绿地优化布局提供依据,进而实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快速准确布局公园绿地,提高其可达性的目的。本研究可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对城市其他公共设施的选址及规划布局亦具有借鉴意义。


项目结题成果报告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以下研究成果内容摘自项目结题成果报告。该项目报告共计37页,关注城市数据派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对话框中输入 24712,即可获得报告全文PDF的下载方式: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研究工作主要进展等(部分摘取)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1)主要研究内容。

①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

②)可达性影响因素分析

③城市路网特征对公园绿地可达性作用机制分析

4)公园绿地特征对其可达性作用机制分析


(2)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重要结果、关键数据等及其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

①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

以沈阳市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分析法,利用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数据和城市道路数据模拟了公园绿地可达区空间分布,作为该公园的服务范围(图1),分别统计每一公园可达区域面积,作为表征该公园可达性的量化评价指标,明确了在相同的时间成本条件下,不同路网条件下的各个公园服务区的空间分布。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② 公园绿地可达性影响因素分析

分别将公园绿地面积、形状(以形状指数表征)、路网密度等作为自变量,以公园绿地服务面积为因变量,采用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每一因素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公园面积、公园形状、路网密度与公园可达性相关(表1)。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对公园绿地服务面积的影响程度:公园绿地面积>路网密度>形状指数;对公园绿地服务效益的影响程度:公园绿地面积>形状指数>路网密度:公园绿地面积是影响公园绿地服务面积及其服务效益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公园绿地服务面积和服务效益表征绿地可达性,分析可达性随公园面积大小变化规律,揭示面积对可达性的作用规律。结果发现,公园绿地面积与其服务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图2),与其服务效益呈显著负相关(图3)。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本研究以沈阳市三环内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限于样本数量及研究区公园绿地建设特征、路网特征等因素,研究结论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沈阳市三环内大型公园绿地数量较少,以面积10 h’以下的中小型公园为主,大型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研究不足。增加单个公园绿地面积会提高其可达性,但也降低了公园绿地的服务效益,在城市用地规划中,从提高公园可达性的角度来说,在绿地总面积指标有限的情况下,建设多个小公园好于建设个总面积相等的大公园。


③路网特征对公园绿地可达性作用机制分析

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多个因素同时作用于公园可达性,因此,为深入揭示某一因素的作用机制,需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分别以几种常见的路网形式为例,按照不同的路网密度设置城市道路状况,设定公园面积和形状不变,模拟不同路网形式,不同路网密度下公园绿地可达性。通过分析某种路网形式在不同路网密度变化条件下公园服务区面积变化,明确路网密度对可达性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特定路网密度下不同路网形式对公园服务区面积的影响,明确路网形式对可达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方格式路网中(图4A),路网密度低于6.67km/km’时,公园绿地可达性随路网密度的增加而提高,超过此密度,随着路网密度的增加可达性呈降低趋势,此时路网间距为300m,路网密度在5.71km/km?-5.71km/km’之间时,可达区面积总体较大,此时道路间距在 200-300m 之间;放射环式路网中(图4B),路网密度在16km/km以下时,公园绿地可达区面积整体上随路网密度的增加而提高,超过这一密度,虽然可达区面积仍是提高的趋势,但是在现实情况下,中心区的交通压力相当大,因此,不宜采用过大的路网密度;混合式路网中(图4C),路网密度在5.24-8.1km/km’区间内,公园可达性随路网密度的增加而提高,路网密度在超过此密度区间内,公园绿地可达性随路网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图4公园绿地服务面积与路网密度关系(A.方格式,B.放射式,C.混合式)对比不同路网形式下,相同或相近路网密度条件下公园绿地服务区面积可知(图5),公园绿地在不同路网形式下的可达性差异较大,其中在低密度区间(路网密度<5km/km’):方格式>放射环式。中偏低密度区间(路网密度5-10km/km):混合式>方格式>放射环式。中偏高密度区间(10-15km/km)、高密度区间(路网密度>15km/km):混合式舟晥列停方格式。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当路网密度位于低密度区(4km/km左右)时(表2),方格式路网中公园绿地服务面积较大,为97.06公顷。此时方格式路网整体连通性最好,道路分布均匀,有效提高了公园绿地可达性。公园绿地在放射环式路网下的服务面积较小,为56.86hm。放射环式路网中,公园绿地直接搭接两条放射道路,环路结构虽能够显著提高路网密度,但在10min通行时间内,放射道路数量过少,环路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提高作用有限,因此可达性较差。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当路网密度位于中低密度区(5.8km/km2左右)时(表3),混合式路网中公园绿地服务面积最大,方格式次之。此时两种路网中公园绿地直接搭接道路数量均为4条,方格式路网道路间距更小,但由于道路中非直线系数较大,折转较多,且公园绿地右上角入口没有搭接道路,无法直接向外通行,影响可达区的分布。所以可达性水平低于混合式。放射环式路网中公园绿地可达性三者中最小。由于方格式中道路搭接更均匀,且公园绿地边界与两条道路贴合,因而可达性略高于放射式。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如表4所示,当路网密度位于中高密度区(13km/km2、18km/km2)左右时,混合式路网中公园绿地服务面积均比方格式增加30公顷以上。路网密度为13km/km2时,相比较方格式,混合式路网中的公园绿地服务面积增加百分比为30.4%。路网密度为15km/km2时,混合式路网中公园绿地服务面积比方格式增加了30.43%,增长幅度均较大。结合表中公园绿地可达区分布图,方格式路网中道路折角略多,阻力更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可达性。而放射式路网中,放射道路的存在能够使公园绿地可达区沿对角线方向辐射,呈正方形分布,进而显著提高了公园绿地可达性。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完善枝路,使现有道路形成网状结构,促进城市道路网建设的整体性、连通性,以提高居民获取城市绿地资源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若现有道路为方格式路网,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放射路的组合降低方格式路网的非直线系数,减少道路节点之间的转折,优化路网结构,相较于加密方格道路,这种增加放射道路的方式能够使交通组织更灵活,且有利于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公园绿地可达性。同等密度中,放射环式路网中心区常为交通枢纽,交通压力过大,且同等密度区间内公园绿地可达性整体不高,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道路形式。


综上,由路网特征对公园绿地可达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可为城市规划中道路网络的设置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为其他城市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对方格式路网,道路间距在 200-300m之间,可达性较好。放射环式路网中通过增加公园绿地直接搭接的放射道路来提高路网密度能够显著提高公园绿地可达性,当放射道路为6-10条时可达性较好在混合式路网中,由于道路形式多样灵活,即使路网密度较低,公园绿地也能够取得很好的可达性,此时提高路网密度仍能够改善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各种路网形式下路网密度在6-20km/km2之间,其可达性均较好。以方格式路网为主的城市道路建设中可适当增加放射道路,以降低非直线系数,提高公园绿地可达性。放射环式路网应注重和其他路网结合,在远离放射中心的位置可在局部增加放射道路,或将公园绿地布置在放射道路和环路搭接处,提高公园绿地可达性。


④公园绿地特征对其可达性作用机制

公园绿地特征包括其面积和形状,分别对两个因素进行模拟分析。

首先分析公园面积对可达性影响及作用机制。对比分析不同公园绿地面积大小条件下,公园绿地可达区域面积及服务效益,揭示公园绿地面积对其可达性的作用机制。

对不同面积大小的公园绿地的服务区(不包含公园绿地)进行模拟,并统计其面积。研究发现,公园绿地服务面积随公园绿地面积增加而增加(图6)。通过曲线拟合Y=27.801X0.4417,R2值为0.9819,公园绿地面积与其服务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1)。


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进一步计算得到单位面积公园绿地服务效益率,发现公园绿地服务效益随公园绿地面积增加而减小(图7)。通过曲线拟合 Y=27.801X-0.558,R2值为0.9886,公园绿地面积与其服务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1)。

…..

还有更多成果内容,详见项目结题成果报告。该项目报告共计37页,关注城市数据派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对话框中输入24712,即可获得报告全文PDF的下载方式。

最近有朋友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及时看到推文?因为微信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点“赞”在看,没有把我们“星标”,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星标”,不迷路!看完文章顺手点点“赞”在看,就可以准时与我们见面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数据派):如何布局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可达性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丨城市数据派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