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周末 | 展览活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想真切体会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亲身去走一走、看一看。“京城周末”栏目将为大家推荐北京的展览活动、胡同小巷、历史遗迹、文化小店,让大家在闲暇周末,走出房间、走进城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感受北京这座城市浓郁的文艺氛围,去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快来跟小印一起周末打卡吧!
市民游园,多为赏景赏花、休闲游憩而来。令人惊喜的是,漫步公园,在享受美景之余,市民还能品尝到文化盛宴——近年来,北京的不少市属公园四季都在举办展览。这些展览如同一扇扇打开的窗,让游客得以窥见历史的长河与艺术的瑰丽。京城大大小小的公园,正在成为城市文化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园藏珍贵文物见证园林变迁
代表公园:颐和园
天坛、颐和园、北海、中山……北京11家市属公园全部是北京市首批历史名园,其中8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家为世界文化遗产单位。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公园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详实的图文,让公园成为时光隧道,引领游客穿梭于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之间。
在颐和园,沿着昆明湖游览到文昌阁,向东南方向一拐,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这里原为文昌院,现在挂着颐和园博物馆的匾额。颐和园博物馆于2021年9月28日挂牌成立,前身为文昌院文物陈列馆。该馆坐落于颐和园内光绪时期御膳房遗址之上,于2000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和展览交流的重要场所。馆内设有现代化文物展厅,陈列上自商周、下至晚清的颐和园园藏文物精品,是中国皇家园林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的珍贵见证,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品级最高的博物馆。
颐和园博物馆正在举行“园说Ⅵ——木器风华 美成在久”展览。作为颐和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的文物重展,此次展览聚焦古典园林中所藏的明清家具类文物,汇聚南北、中西不同样式风格,用83件/套展品展示传统家具之美。展览中,除家具外还展出花梨木、紫檀木、楠木等木材原木,观众可通过木质香薰辨别木料气味,在榫卯构建体验区体验拆解12种不同的榫卯家具构件。展览期间,颐和园博物馆、德和园扮戏楼举办“木材说”等科普活动,观众可以参与“鲁班锁”、榫卯结构拆解等项目,在互动体验中传递知识并启发思考。
在颐和园博物馆,以“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等为主题的“园说”系列展,已办至第六期。“园说”持续挖掘园林文化内涵,以文物诉说园林,用园林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故宫与颐和园联合成立的古钟表联合修复室,也落户颐和园博物馆,将博物馆的展出功能向保护修复延展,让更多“沉睡”的文物有机会与公众见面。

公园与艺术相融变身网红打卡地
代表公园:紫竹院
在紫竹院公园的大湖东岸、明月岛西侧,有一座问月楼,始建于1978年11月,1980年竣工,曾是当时北京市公园中最大的水榭。2020年修缮后,问月楼被打造成紫竹院的一处文化展示中心,集文化艺术展示、科普教育宣传、文创产品展览展卖、餐饮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重点打造的精品展览及高品质文化空间。
问月楼一年四季展览不断,更新频繁,常结合时令推出主题书画展览,例如2022年秋天推出的“秋之美——当代中国油画名家作品展”,2023年夏季推出的“竹影荷风——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今年春季推出的“春意浓——当代花鸟画家精品展”……目前,《别样景象——当代山水画精品展》正在举行,展览将持续至8月。此次展览邀请李宝林、卓鹤君等二十位当代山水画家,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手法描绘壮丽河山,为观者呈现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精品佳作,感受独具生活气息与时代元素的山水意境。
近期,《京派正传》——启功先生书画精品展览、《营造·意境》——孙佩杰中国园林画展等10项展览还将陆续在北海、景山、紫竹院等市属公园亮相,为市民游客送上文化大餐。

百年古建里欣赏传统文化展
代表公园:景山 北海
作为重要的历史名园,北京的市属公园里古建资源丰富。如今,一部分公园内的古建修缮后成为举办各种传统文化类展览的公共空间,可谓相得益彰。位于景山公园东门内北侧的观德殿,始建于万历二十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曾是皇帝观看臣子射箭之处,如今修缮后已举办二十多场展览。
眼下,景山公园观德殿正在展出《国粹新辉·紫禁之巅——掐丝珐琅绘画作品展》。二十余幅掐丝珐琅绘画作品,引领市民游客深入探寻掐丝珐琅的文化传承,领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感受其独特的艺术美学,发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
2018年,为了保护和恢复观德殿的历史风貌,公园积极行动,对观德殿建筑群内的生产用房及园内住户进行腾退,完成上千平方米的文物建筑修缮,使得这座古建筑群重现往日辉煌。修缮后的观德殿还进行了临时展览展厅改造,不定期举办多种题材的展览。如今,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自2020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3场展览,累计吸引游客超过300万人次。
今年,景山公园还将继续致力于古建的保护与开放,举办更多关于中轴线历史建筑、传统书画等主题的展览,让市民游客能够走近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

同样,经过环境整治后对外开放的北海公园画舫斋,也办起了各种传统文化展览。画舫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坐落于北海公园东岸的绿荫之中。它南接濠濮间,北邻先蚕坛,东靠浴蚕河。在清代,这里曾经是皇帝的一处行宫,帝后们经常游幸至此,休息用膳、品茗作画。
2020年,完成古建筑保养及院落环境整治后的画舫斋对外开放,公园便在此打造古典园林里的文化空间。今年上半年,北海公园举办了“吉庆年年——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邀请展(甲辰龙年)”“文化原乡 福地壤塘——2024北京行”“老北京门墩摄影艺术展”“百年瞬影——北海公园历史照片展”等7项展览,共接待参观群众20余万人次。暑假期间,北海公园还会陆续举办《精神与品格》——中国油画名家邀请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优秀作品展等优质展览,让更多市民游客来到皇家园林,了解和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

公园的展览活动,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北京的公园,正以其多元的功能,滋养着更多市民游客。
内容来源:北京晚报,内容有删改
相关阅读
五一假期,三条骑行线路带你感受北京“古韵新貌”
京城周末丨一图看懂北京花时
京城周末丨乘船游北京,这几条航线安排上了!
美不胜收!北京在花园城市建设中,首都气韵更加浓郁
老胡同重生,传统现代融合共存
了解非遗,解锁“纸”的魅力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京城周末 | 公园古建里藏着这些文化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