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国家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简析

国家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简析

《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管从事乡村振兴、文旅赋能还是城市更新,都应该首先研究“五年规划”,只有研究清楚了“五年规划”,才能更好的制定乡村振兴、文旅赋能和城市更新的“五年专项规划”,而理解“五年规划”最核心的是理解历次五年计划或规划才能更有的放矢。


中国文化特有的属性是高层级的事物决定低层级的事物,文化、政治、经济、金融、产业、市场、消费这七个层级是依次递弱的关系,文化可以影响千年数百年政治周期,政治可以影响数十年经济周期,经济可以影响数年金融周期。而“五年规划”就是属于政治经济层的影响力,顺势而为可以把握至少未来五年,多则数十年。本文简要总结历次五年计划或规划。


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原计划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恢复生产,然后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是党从领导革命战争转向领导和平建设的一项重要决策。1951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主席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决定自1953 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是指:


第一,在三年准备期间,军事上要打赢朝鲜战争,肃清土匪,解决西藏问题;政治上要把统一战线、群众运动搞好,在农村完成土改,发展生产,组织互助组,在工厂搞好爱国主义竞赛,管理好工厂;经济上要搞清国内的各种资源、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建立全国的统计工作,还要调整公私关系;文化上要准备人才,很好地利用现有的知识分子。总之,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要加强起来。


第二,在经济建设方针上,工业农业都要发展。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其次是发展工业,开始要搞一些轻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了,建立重工业就有了基础。


第三,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不会有变化。总的说,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都要发展,各得其所,但是五种经济的发展和比重会有变化:一是近代工业比重逐渐增大,农业和个体经济缩小;二是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逐渐增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逐渐缩小,作用也缩小;三是加强了工人阶级、共产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加强了国家的作用。


第四,准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经过十年建设出现上述经济政治变化以后,才可以采取步骤进入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工业国有化,第二步是农业集体化。这十年建设阶段还是新民主主义阶段,即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简称“一五”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简称“二五”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实际上是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的“五风”问题)运动和“反右倾”运动。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为了使三五计划能在较好的起点上展开,决定把1963-1965年作为继续调整、整顿的过渡时期,把1966-1970年作为实施“三五”计划的五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简称“三五”计划


“三五”计划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1964年5月,由国家计委提出,经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但之后,指导思想经历了由“解决吃穿用”到“以战备为中心”的变化,,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三五”计划的具体任务是: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强调国防建设,加快三线建设是“三五”计划实施的重要特征。


国家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简析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简称“四五”计划


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并由1971年开始实施至1975年结束。这段时间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并不稳定。“四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被动)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1975年“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简称“五五”计划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1976年随着一批重要领导人相继去世以及唐山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国社会陷入深深的动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五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农业搞上去,把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搞上去,到198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开始实行之后,农村中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里私营经济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由原先的封闭经济向对外开放转变,从计划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登上历史舞台。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简称“六五”计划


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酝酿编制“六五”计划。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六五”计划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农业领域,继续扩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范围,以连续五个农业一号文件的形势推进农业改革。通过开放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等举措逐步建立有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放松对外经济交流上的限制。同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领域展开“改革”,社会发展开始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简称“七五”计划


1983年,国务院即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1986年,经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审议批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史上第一次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制定出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这个时期,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资本主义阵营中美国丧失霸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国际格局。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开始推进。所有制改革方面,松绑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的发展,建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简称“八五”计划


1991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以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期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八五”期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计划经济同时被“国家宏观调控”所取代,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


划两个重点:“八五“”期间,城乡新建住房面积43亿平方米,到1994年末,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0.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7.7平方米。


“八五”期间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降到1995年的10.55‰。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简称“九五”计划


1996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是20世纪的最后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国际上,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广泛应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全球化进程加速,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亚洲,对我国出口、利用外资以及经济增长都带来了较大冲击。


在国内,通过宏观调控,通货膨胀过高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同时,由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九五”计划后期,内需不足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九五”计划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简称“十五”计划


2001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确立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生态建设、环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加倍的重视。更多关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


划重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行业间收入差距,尤其是竞争性行业与垄断性行业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等问题都成为必须应对的挑战。经济效益较低,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等问题都成为进一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阻碍。


国家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简析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简称“十一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06-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六个必须”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划重点:计划改规划。国际上,如何立足于中国国情,融入全球化浪潮。国内看,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城乡区域发展差异亟待解决,“三农”问题突出,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简称“十二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简称十二五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有一些具体化的子项目,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等。


国际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划重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简称“十三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简称“十四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纲要共分为19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划重点: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国家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简析

    文章来源    

八界

作者 | 曹洪仁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

国家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简析
国家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简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国家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简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