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在即,详细规划编制在地方上全面推进。《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市长谈规划”栏目,请各市(地、州、盟)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相关部署,立足地方实际谈国土空间规划落地。
朱开国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按照“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立足本地实际,组织编制了20余类空间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体系,为国家、省重大战略落地实施提供了空间保障。
2022年10月,德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在划定过程中,德州以问题为导向,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底线,带位置落实耕地保护任务929.27万亩,划足划优永久基本农田825.6万亩,较原耕保任务增加33.15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23.75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950.32平方公里。
“三区三线”划定后,德州将全市所有空间类专项规划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审查范围,不得突破“三区三线”划定的红线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项要求,形成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专项规划的约束机制。截至2023年4月,全市已对消防专项规划、水系连通专项规划、风电专项规划等12个空间类专项规划进行了“三区三线”审查,有效解决了各类专项规划不衔接、难落地的问题。
德州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和生态保护布局;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根据实际优化细化县、市、区和乡镇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定规划分区,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逐级传导落地。
近年来,在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德州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德州深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整治,科学统筹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明确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因地制宜设定年度造林绿化目标,合理安排造林绿化空间,为平原地区守住绿水青山。
在城市空间方面,德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在中心城区三个片区核心地段分别形成了新湖风景区、长河公园风景区、杨庄河风景区三大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德州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建筑风貌导则(试行)》,将城市风貌管控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层层把控,注重加强城市绿廊构建,以城市公园绿地、水系连通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打造有吸引力、宜居的城市空间。
德州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兴。2021年,德州立足“打造千年运河古貌原真城市、世遗文化展示优秀城市、国际文化融合典范城市”的目标,启动了沿运河两侧全长45公里、面积88平方公里保护利用规划和沿岸城市更新设计,着力打造大运河沿线渐进式更新的样板。全市实施了总投资905亿元、总长度130公里的黄河、大运河连通廊道建设,计划利用2至3年时间,建设一条“水、路、林、文、景”相融合、集经济发展、健身休闲、文化景观、生态建设、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廊道。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城区段城市更新规划、重要节点详细设计现已完成,《大运河(德州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生态廊道项目方案设计》加速落地,节点项目建设按照“一廊六片”大运河文化景观带保护利用思路稳步实施,彰显了大运河德州段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在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德州立足实际、主动创新,成立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形成优化委员会职责清单;建立“市自然资源局技术会审会、分管市长部门联审会、市规委会”三级决策体系,市政府对涉及城市景观风貌管控的重要区域重点把控,其他区域项目不再层层上会,有效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
德州改变项目需求主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调整的模式,实行定期更新、主动更新,并将控规修改必要性论证和修改方案编制环节合并开展、同步报批,提高控规修编工作的效率。德州还制定控规实施评估导则、控规成果技术审查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控规成果审查程序、审查内容,规范控规成果构成、数据表达形式与内容,有效解决了不同编制单位提交的控规成果质量不齐、数据表达形式不一、入库困难等问题。
此外,德州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已具备自然资源部规定的各项功能模块,并通过了初验,为全市提供了“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数据底板,率先在全省实现省、市、县联通。
(作者系山东省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黄薇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市长谈规划 | 山东省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以规划引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