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房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住房福利分配的产物,一度作为城市住房供给主要来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面向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开发逐步转向存量运营的背景,政府公房的活化利用对于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政府资产增值保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北京、厦门、苏州三个城市的做法,为广州政府公房的价值再造提供参考。
01
北京:
历史文化精华区“做加法、促整院”
2019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做好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平房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和经营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京建发〔2019〕18号)》,引导东西城区13个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率先探索公房资源整合与活化的路径。
菜西片区是北京历史文化精华区平房公房活化的首个试点。公房承租人家庭可自愿申请退租,获得货币补偿及共有产权房优先配售权、公共租赁住房优先配租权等补贴政策;无退租意愿的,则鼓励与政府共同出资修缮所承租公房。
“菜西实践”实施“渐进式腾退”策略,通过“人走权留”、平移置换公房承租权,将盘整后的公房经营管理权集中于区属国企,结合私房储买等方式,做“加法”、促“整院”。整院整合后,由区属国企统筹连片公房空间改善及后续资产运营,在原居住用途的基础上向“多元共生”产业方向活化,出租作为商业和办公等产业功能,或面向西城区部分重点企业提供人才长租公寓,形成“新型共生院”,有效实现了公房社会与经济价值的提升。

北京菜西片区规划后北侧鸟瞰
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网站

北京历史文保区公房“渐进式腾退”模式
图源:自绘

菜西片区西砖胡同甲19号院改造前后
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众号
02
苏州:
古民居公房“做减法”,引入市场力量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公房保有量大,且大量古民居公房被列为“控保”“文保”等保护单位。然而,苏州古民居公房平均租金不足1.15元/平方米,修缮单价质检高达500元/平方米,严峻的“租不养房”情况对苏州公房管理单位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应对公房的收支失衡问题,苏州出台了《苏州市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苏州市古建筑抢保护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一是允许产权多元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购买或者租用古民居公房。按规定使用好、维修好古建筑。二是加大运作市场化,对公房产权或使用权进行合理化整合,允许对周边环境做合理的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三是促进抢修保护社会化,鼓励单位和个人资助古建筑抢修保护,给予资助者一定的社会荣誉与奖励。
通过“产权多元化、运作市场化、抢修社会化”的政策,苏州政府在公房管理运营上“做减法”,借助多元主体的力量推动古民居公房的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逐步让古城区的古建老宅恢复历史原貌、焕发新的历史文化价值。

平江路中张家巷沈宅由苏州市房管部门维修后
转让到文化部门,建成苏州市评弹博物馆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姑苏区西美巷31号况钟祠于2019年由沧浪区修复后
建成干部政德教育基地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道前街170号按察使衙由苏州市人事局启动维修,
拟建成人才培训中心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03
厦门:
旧城集市型公房的连片整合活化
营平片区位于厦门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内,兴于明末清初,商贸氛围浓厚。但片区内公房、私房混合,存在产业落后、房屋破损、环境破败等问题。

厦门营平片区区位示意图
图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2019年起,营平社区通过公房私房统一整治行动,实现了片区空间环境与产业发展的整体提升。一是增设公共空间,点状拆除危破房,植入“口袋广场”,满足周围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二是在微更新基础上,对空置公房进行功能置换。提供社区共享服务设施,或依托海鲜市场产业基础,配套具有服务延伸性的食材加工产业和文化旅游服务产业。三是统筹公房资源、连片活化利用,将主要骑楼街道的公房租户转移到周边巷道,串联形成特色商业街区,并引入文旅专业运营公司,负责整个街区产业发展策划、招商和运营,打造具有旧城特色创旅游街区。

厦门营平片区空间与业态分布图
图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厦门营平片区新型及传统产业耦合模式
图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04
对广州政府公房活化提升的启示建议
目前,广州市共有存量政府公房约11万套、482万平方米,大部分长期闲置或低价出租,未能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公共价值,且因“租不养房”成为公共财政的“负资产”。基于北京、苏州、厦门的成功经验,对广州政府公房活化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1)高价值区域“做加法”、塑“触媒”
结合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发展需求,在政府公房改造提升引入“触媒”理论,变单一改造模式为公共产品主导的复合开发模式,变一次性资金回笼为“渐进式”更新模式。在具有重要区位价值、历史风貌价值的高价值地区,以政府、国资企业为主体“做加法”,整合、统筹政府公房、私房资源,促进功能升级、打造活力“触媒”,一方面作为政府推动“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有效实现公共资产的保值增值。

统一规划,制定连片公房整治活化方案
图源:自绘
(2)历史公房“引合作”,完善政府监管机制
在政府侧,完善面向历史公房空间改造、用途管理、功能运营“规-管-运”全流程监管的政策机制设计:一是建立危旧历史公房修缮改造绿色通道,简化翻建审批手续,同时形成历史公房修缮维护的标准化导则、验收标准与定期检查机制。二是设置历史公房功能活化利用正负面清单,规范用途管理。通过政府监管、多主体维护的模式,实现历史公房的有效修缮、保护。
(3)政企合作,连片公房更新活化
在具有一定商业、人流基础的区域,通过引入企业、通过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要素组合运作,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BOT)等模式,引入国有企业等国资平台,以市场化方式统筹存量政府公房资源和其他各类低效空间资源,实现连片改造、运营。政企合作可缓解公房运维造成的财政压力,同时有效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实现企业营收与国有资产增值。
供稿|区域规划设计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城市眼|国内城市公房活化典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