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目前,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最近的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关键在于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体现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乡关系正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
乡村不仅仅是农业发展的场所,其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也越来越重要。乡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绿水青山,任何破坏乡村原有面貌的城市化开发方式都会适得其反。只有增强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同步性,充分体现两者的互补性,才能实现稳步发展的目标。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有何区别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的核心在于理顺城乡关系,而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描绘乡村的整体发展蓝图。
城乡融合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特别强调城乡地位平等、城乡互动、增强城乡资源流动的顺畅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意味着我们要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两方面入手,把乡村建设成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环境于一体的中华文明载体。
不再只是把乡村当作生产部门,而是更多地看作一个组织载体、文化主体和伦理主体。

图片来源:小红书@小志画师

城乡融合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城乡融合的核心在于让乡村和社会生产力协调发展。
在新时代,人类需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思维,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维。只有把城乡置于平等地位,承认城乡差异,让乡村和城市成为互动共生的有机整体,才能实现城乡之间的价值互补。
在承认城乡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要培育乡村的独特性,避免用城市的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去改造乡村。这样,城乡才能真正融合,共同繁荣。


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领域有哪些
一个核心
立足乡村资源,调节乡村的生产方式,盘活乡村的投资价值,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
三大突破
1、解决土地问题:破解“三块地”的现有发展局限,解决城乡土地分治、乡村人地分离的矛盾,为乡村发展的空间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2、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发展要素的双向流动,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壁垒,让市场、人口等要素能够自由流动。
3、适宜产业:引入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模式,不再把乡村当作外溢产能的堆放处,而是找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方法,实现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图片来源:小红书@热衷于科研实验的Y学长
四大领域
1、产业挂钩: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有机体。
2、空间融合:让城乡空间和形态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3、基建融合:推动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打破城乡公共服务的二元现状。
4、生态融合:让田园风光向城市渗透,同时将环保理念向乡村拓展,形成互补关系。

立足城乡互动,梳理乡村发展价值
我们通过转变生产思维、输出生活方式、激发生态价值,推动乡村发展:
在工业文明的视角下,乡村的小农经济由于缺乏规模效应、地形复杂、城镇化和工业化受阻、交通偏远、运输成本高等问题,面临诸多挑战。
然而,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乡村却蕴藏着另一种可能性:小农经济能够产出高品质农作物;多变的地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偏远的位置避免了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破坏,保留了原乡风貌和乡愁。
乡村的资源环境就是生态生产力,乡村的生活方式就是乡村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
通过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融合,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1、转变生产思维:让乡村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和外溢产能的归宿,而是对接美好生活时代下人民对生态、休闲、文化、健康的追求,打造幸福产业。
2、输出生活方式:通过多元的节庆、民俗等代表乡愁的元素,向久居都市的客群输出田园生活方式和产品,利用城市的稀缺体验创造价值。
3、激发生态价值:多元的山水地文景观和淳朴的特色农产不再是欠发达的表现,而是发展生态产业的不可替代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城乡融合带来哪些产业发展新机遇?
构建全业融合的产业模型,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与发展不应仅仅追随城市的步伐,而是要找到自身独特的价值,培育具有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的产业优势。从承接外溢产能到孵化乡土产业,挖掘乡村价值。
乡村的价值不仅限于农业种植,更应面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高品质需求,拓展乡村和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让乡村从输出农产品转变为输出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同时为投资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文化旅游是一个理想的切入点,可以实现“和百味、融百业、带三产”的目标。在文化旅游的背景下,乡村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而是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文化旅游连接区域的生态资源,孵化乡土产业,激活乡村存量资源。
通过农旅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将农业从单纯种植转向体验,比如将农产品转变为手信和纪念品等。
挖掘特色农业,扩大区域影响力,通过文旅流量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依托民宿、度假村等业态,活化乡村的空间和土地价值,实现旅游发展主客双赢。
利用文化旅游的流量带动作用,在开发中活化乡村民俗、文化和节庆等。那些保留良好乡村肌理和生态环境、毗邻旅游流量入口的乡村,均有机会通过文化旅游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文章来源
人民创客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乡村振兴热点解读,如何理解城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