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路,实施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案例。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机制创新不断涌现,名城保护的全新局面正逐步展开。
为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成就,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本栏目精选其中部分案例,旨在推广践行名城保护理念的优秀更新实践。
案例名称: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景观恢复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参与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文物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实施时间:2013年10月至2016年7月
提起角楼,您可能首先会想到紫禁城角楼。其实,不单紫禁城有角楼,北京内城、外城也都各有四个角楼。明《英宗实录》载:“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也就是说,明正统四年(1439年),北京内城完工时,就已经在四个角建了角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外城完工时,外城四个角的角楼也落成了。角楼自古就是中国城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单是标志性建筑,也起到警戒、瞭望的作用。
地标性建筑的修复重现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俗称左安门角楼,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修筑,原设计在内城外四周筑城,工程进行中因财力不济,改为只筑南墙,并缩短长度,由左安门向东延伸约300米,右安门向西延伸约870米,再北折与内城相接。南墙共长2454.47丈,折合7854.2米。
清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767-1771年)大修外城,城楼、角楼也同时改建。原来角楼各面外墙均由城台外边起建,所以在东、南两面各有二层三列共六个箭窗,还在西、北二面凸出城墙部分各有两层一列两个箭窗,其形象在乾隆十五年《京师全图》中表示的很清楚。

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图》上的内城东南角楼图
而近代照片则显示城台向西、北扩大,角楼的西、北两面不直接临城,因而取消了此两面的箭窗。木结构二百余年也有损坏,20世纪初以来,外城各门、楼均有较大程度损坏。东南角楼在30年代倾圮,城台于1951年拆除,1956年测绘的地形图中已无城台位置。城墙于1957年后拆除。

1901,内城东南角楼东面。庚子年角楼损毁严重,
铁路已修到内城脚下
为更好落实当前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区的要求,适应首都城市与古都名城保护的发展,东城区启动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恢复工程,即“北京外城东南角楼修复工程”。
根据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1949年和1955年该区域地形平面图及(瑞典)喜仁龙留下的照片等历史资料,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完成了遗址考古勘探。同时,原北京市政局总工程师、建筑专家孔庆普先生现场回忆了该角楼的位置,最终综合确定了角楼位于在南二环护城河内侧东南转角处。文物古建专家王世仁主笔编制了明清北京外城东南角楼修复初步设计方案。2013年,方案经调整最终通过区名城委专家评审并得到市政府的批复。角楼的景观恢复工程于2016年7月正式竣工。建成后的角楼形态、大小、结构都与原貌无太大变化。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是明清北京城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它的修复重现给我们的现代化北京城增添了一份古老的气息,也为后人直观了解北京城的悠久历史开辟了新的基地。角楼的复建强化了明清北京城“凸”字型城廓格局,亦强化了以现状护城河为标志的外城轮廓及城墙走向,使北京古都的整体形象和城市格局得到提升。东城区已形成“一坛居中,四楼环绕”的格局,即北京外城东南角楼与北京内城东南角楼、正阳门、永定门共同环绕天坛的历史文化景观。
古迹巧利用 绽放新生机
对于外界关注的角楼使用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前期已对角楼建筑特点、周边环境、人文环境等进行论证,最终确定把角楼打造成为一座特色图书馆,以符合时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在保护传承老北京地标性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角楼完成环境和设施的升级完善,成为代表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图书馆——角楼图书馆,该馆于2017年10月28日向社会开放。
角楼图书馆隶属于东城区图书馆分馆,共有三层,一层为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展示区,主要举办老北京文化主题展览,同时举办读书会、讲座、文化沙龙等活动;二层为阅览室,收藏有北京主题特色图书七千余册,同时还配有儿童读物五百余册,报刊一百余种;三层为辅助主题文化活动区。整个角楼图书馆以北京的物、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为主题,以阅读为理念,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最终打造成融合老北京文化特色,集图书借阅、文化展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平台。
角楼图书馆围绕“阅读北京”“聆听北京”“艺术北京”“品味北京”四大主题板块开展文化活动,还有“非遗52日”“北京会客厅”“来角图过中国节”等特色品牌活动。自开馆运行以来,角楼图书馆因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创新的运作模式,树立起“最北京”的地域文化标识。

获奖情况:
2018年,角楼图书馆被市科委、市科协评为“市级科普基地”,被人民出版社评为“读书会优秀合作机构”,被首都图书馆评为“十佳优读空间”,被北京阅读季评为“优秀阅读推广机构”;2019年,角楼图书馆获全国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称号,“非遗52日”荣获北京阅读季优秀阅读推广项目;2020年,角楼图书馆获东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并在2020年与2021年连续两年以“最北京”的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荣登北京网红打卡地榜单。
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千龙网、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处
相关阅读
百年北大红楼的保护利用,红色血脉铸就最亮底色
让城市历久弥新——平安大街街道更新
百年前得名,模式口何以称“模范”?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重塑驼铃声中的繁荣商道
从“工业遗产”到“数字客厅”,旧厂房用新科技讲述朝阳故事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探索长城保护北京经验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重现“一坛居中、四楼环绕”的格局——北京外城东南角楼的景观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