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自2019年5月31日开通至今,总骑行量超过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7.6%,日骑行量超9000人次。这条拥有独立路权的专用路,连接回龙观和上地两地,为周边市民通勤、健身、休闲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出行选择,培育出了一批“通勤铁粉”,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引领了绿色出行理念。
自行车专用路通勤骑行占比56%
自行车专用路辐射临近9个小区,周边医疗机构3个、学校2个、休闲场所及公园3个。据统计,专用路使用群体中通勤占比56%,休闲健身占比30%,呈现出通勤为主兼顾休闲健身的特征。专用路夜间灯光宜人,骑行安全,环境舒适,受到市民喜爱。此外,专用路的开通还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2023年温室气体减排量1048.6吨,4年来累计减排量约4321.2吨。

自行车专用路由昌平区城市管理委进行管养。昌平区强化日夜巡查监管,高峰时段增派秩序维护人员。专用路服务区设有爱心驿站,提供打气筒、免费热水及自动售卖机物品,在固定岗亭内备有应急药箱等,为骑行者提供优质服务。此外,不定期开展特色骑行活动,让12岁以下儿童也能享受到专用路的优质骑行环境,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低碳出行”的种子。
自行车专用路西延、南展工程已完工。其中,南展工程自后厂村路至西直门交通枢纽,打通了上地南路至荷清路的骑行路径,终点与西直门外大街相交,更好地满足市民通勤、通学、休闲健身等多样化出行需求,引导市民选择绿色交通出行方式。
今年共享单车骑行量超过6.1亿人次
今年以来,本市通过自行车专用路建设管养、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全面加强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管控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骑行体验,市民骑行意愿持续高涨。截至7月底,今年共享单车骑行量超过6.1亿人次,同比增长2.85%,创历史新高。

目前,很多自行车爱好者已把骑行作为日常的一种锻炼形式,但是个别人盲目追求骑行运动的竞技性,将市民通勤的道路当作了体育比赛的“竞技场”,竞速骑行,不仅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也为其他交通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交通部门呼吁,广大骑行爱好者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控制骑行速度,保持安全距离,自觉做到守法骑行、文明骑行,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骑行环境。交管部门将对自行车骑行人在城市道路上“竞速行驶”即赛车的情况进行处罚。
凉水河慢行系统改造主体完工
近年来,本市持续开展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从“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编制了慢行系统建设专项规划,提出到2035年,步行出行比例不小于30%,自行车出行比例不小于12.6%,人行道、自行车道有效宽度达标率均不小于80%,绿化遮阴率不低于90%,制定步行和自行车改善、绿道规划设计、滨水空间更新等技术导则,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今年,城六区和通州区将完成169.0公里非机动车道拓宽、12.7公里非机动车道增设工作,计划完成丰北路、三里河路、北苑路、友谊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工作,完成建设林荫化道路20条。年底将完成西城区德胜门内大街、东城区朝阳门南、北小街和朝阜路(东城段)等5条道路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同时,建设完成北苑和温榆河三网融合示范区,实现“水、路、绿”三网区域微循环。凉水河(永胜桥-旧宫桥)两岸13.8公里巡河路慢行系统改造主体工程已完工验收。此外,针对朝阳门北大街、太平桥大街、建国门大街、西直门南大街、朝阳门南大街5条断面骑行量最高的道路沿线路口,将通过“一口一策”优化交通组织,结合非机动车与行人流量流向,科学调整信号配时,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阅读
一带八景,三山五园地区将再添一条滨水绿廊!
13处考古新发现串起中轴文脉
钢铁高炉如何变身城市会客厅?揭秘首钢四高炉改造幕后
规划引领回天大型社区治理,两轮行动计划唤醒“睡城”
141万块老砖留住居民记忆,崇雍大街旧貌换新颜
京城周末丨在北京,一不小心掉进都市“绿野仙踪”!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这条路还在“生长”!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完成西延与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