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合肥,
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段子,例如:
小学生都猜过的谜语:
“两个胖子结婚。”(打一省会)
二十年前传播甚广的笑话:
“安徽的省会是哪儿?——南京”。(夺笋呐)
这几年令各地艳羡不已的产业概况:
“芯屏汽合,集终生智”。
投资界赋予的江湖别号:
“中国最牛风投城市”。
段子当然只是段子,有其浮夸不严肃性。不过,正如人们常说的,只有起错的名,没有起错的号:一个段子之所以广为流传,往往因为它道出了一些最基本的真实。
今天,让我们参考段子的跳跃思路,数一数合肥的几件“大宝贝”、认识这座城市的片段点滴。
–
壹
–
江淮分水岭
合肥之所以成为合肥

江淮分水岭
图源:测绘技能研究中心
江淮分水岭是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南麓之水流往长江,北麓之水汇入淮河。它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通道。
正是因为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江淮分水岭,
合肥才成为了合肥。
一般认为,合肥之名源于东淝河与南淝河的“归异出同”:它们共同发源于将军岭,其后就匆匆一别生两宽:东淝河,对,就是东晋淝水之战那个淝水,满载着“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屐齿之折”等一系列成语典故,流入淮河;南淝河,拱卫金斗城、斗梁城至今,是合肥的母亲河,则饱含着与城市千年交融的水乳深情,流入长江。

合肥南淝河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合肥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之间,历史上是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也是多种货物的集散地。由此,合肥在两千年前就被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点评为 “亦一都会” ,体现了合肥在汉代时期作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当然,“亦一都会”这个说法有点和稀泥的嫌疑,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也算是个都会吧”,没想到一语成谶:合肥这个城市在历史上,地位是有,但没什么做大的机会,反而多次被战争摧残。

逍遥津公园
昔日纷争的战火铸就了“三国故地”的底蕴
合肥由于地处中原地区与江淮地区南北交会的位置,不幸成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吴越在合肥长期拉锯,发生了吴越楚战争;三国时期上演了魏吴战争“合肥之战”1-2-3-4-5季系列剧情,喜提“三国故地”称谓;唐末遭黄巢起义奔袭;宋以后金元南下,合肥不出意外地数度成为对垒前线。清代合肥武德充沛,成为抗击太平天国的淮军发源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多次承受现代炮火的轰炸……
合肥城市屡兴屡废、屡废屡兴。也许正是因为独特的历史经历,才造就了合肥城市性格中的隐忍与坚韧。

纪念“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纪念馆
–
贰
–
江淮运河
一个做了两千年的梦
东淝河连着淮河,南淝河连着长江。——一颗优秀的头脑定能想到:如能将二淝相连,岂不就可左右逢源、连通江淮?
其实,古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敢想敢干的水利基建狂魔,最晚在西汉时期就完整地构想过“勾连江淮、通渠三江五湖”的江淮运河计划:自长江经濡须河通往巢湖、巢湖水经施口、过施水(南淝河)北上,至寿县进入淮河水系。这段运河水系,上可衔淮河通达中原,下可至长江远达吴越及大海……
不过想象的翅膀是轻盈的,现实打起脸来却毫不留情。
合肥民间有一个著名典故是曹操为勾通江淮、帆征东吴而开凿运河的故事。这位雄心勃勃的大军事家在挖土方这件事上惨遭滑铁卢,碰上“日挖一丈、夜长八尺”的怪事,最后功亏一篑,留下一段“曹操河”遗址供后人凭吊。东淝河与南淝河联袂无望,只能仍是“君向潇湘我向秦”。

“新江淮运河”合肥段
故事总有翻篇的时候。千年之下,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6年12月,新的“江淮运河”计划伴随着我国大型南北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江济淮”进入现实。
“引江济淮”是一项兼顾区域生态、航运、供水和灌溉的工程,总长723公里。工程分为三段:引江济巢、引巢济淮、淮水北调。
合肥位于引江济巢、引巢济淮工程的中腹。在合肥境内,由百石天河、西河与兆河连通巢湖,完成引江济巢;再经派河连接东淝河向北连通瓦埠湖,实现了江淮分水岭的跨越。

上:江淮分水岭、巢湖、江淮运河和全域水系概貌
作为京杭大运河之外的第二条中国超级运河,江淮运河打通了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之间的水运大动脉。合肥港,也一跃成为襟江带淮的运河中枢。2023年9月,引江济淮工程江淮运河航道全线贯通,千吨货轮可直接通江达海。同月,合肥正式被列入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繁忙的合肥港与宁静的派河
运河两岸,也展开了新城画卷:运河新城和未来科技城东衔合肥高新区、共拥江淮运河,将成为城市新的创新策源地。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小镇
–
叁
–
翡翠项链
规划给城市的最好礼物
合肥南临巢湖,水系丰富,有“八水绕合肥”的自然景观。“八水” 即丰乐河、派河、滁河、蒋口河、窑河、史河及东淝河、南淝河,因此合肥是妥妥的水城。
除了南淝河是古合肥城的护城河之外,还有包河、银河、楼河、琥珀潭、黑池坝等水体水系,在古合肥的城墙内外紧密围绕,彼此交融。

明万历合肥城
1952 年4月,国务院批准合肥市为安徽省会,合肥城市建设部门开始谋划合肥的建设规划,编制了《城市布局示意图》,这是影响合肥城市结构至为深远的一次总体性规划:
规划明确了城区“井”字形交通干道,围绕倒塌拆除的古城墙,修建起环城道路,城区内安排行政、商业、住宅、文教、公园等城市核心功能。
结合地形地貌和现状条件,老城区外围的公路呈放射形城市干道。城外东北部布置工业、仓库,以及码头、车站等对外交通设施;南部布局居住区;西部则布置高校、休养区和绿化区。
概括来说就是:一个核心,三面伸展。
后被简称为:“风扇形城市结构”。

依托林带水系,环绕“风扇核心”的合肥环城公园,
昵称“翡翠项链”
这一规划方式在后续的历版总体规划中被延续和优化,形成了“翠环绕城、三面伸展、田园楔入”的城市格局。
1979 年上报国务院批准的首部《合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利用巢湖季风,将田园绿地从三个方向楔入市区,构成独特的生态平衡城市形态。这一生态型的城市规划广受市民和规划界人士赞誉,吴良镛先生称之为“合肥方式”,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

夜晚的“翡翠项链”
1952那年冬天,合肥市民组织起来清理原城墙基疏松城土,开辟环城马路,两侧广植刺槐、白杨等多种树木,形成了环城林带。
后来又结合环城林带和水系,整合逍遥津、张辽墓、包公祠等众多的历史文化景点,环城林带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环城公园,合肥人亲切地称之为“翡翠项链”。
人们在环城公园休闲、锻炼、约会、遛狗、遛娃、发思古之幽情……让这串承载着合肥记忆的翡翠项链熠熠生辉。

以水为链,串起城市绿色自然与人文空间
当代合肥城市规划继承了“以水为链”组织空间布局的特色。河流周边成为合肥城市魅力空间最为集中的地区,湖泊成为城市魅力空间的引力中心。生活之水、航运之水、景观之水、生态之水,串起了合肥“新·翡翠项链”。



上:新翡翠项链规划图
中:合肥天鹅湖 CBD
下:机场改造后的全球最大中央公园-骆岗生态公园
–
肆
–
国家科学中心
伯乐与千里马的相互成就

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大部分中国人对于合肥的最初知识往往来自于这个名副其实的“合肥大宝贝”:中科大。
别的宝贝,是物;
这个宝贝,是人。
中科大于1958年创建于北京,汇集了国家主攻前沿科学和高技术研究的人才。1960年代,大批北京高校按照教育革命要求迁离首都,中科大多次尝试在外省选址迁校,屡屡碰壁(困难时期,自顾不暇)。1969年,安徽省委下定决心:“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游荡寻觅多时的中科大终于找到新家,1970年正式在合肥落户。
现在想来, 1969年可谓是合肥的科创风投元年。打从他们接纳了中科大师生,合肥就开始了在科技之路上的起步、爬升与狂飙。

当然事情可不是那么简单。50多年来,合肥市给予中科大的支持可以概括为:举城之力,竭尽所能。
2017年,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对“科技”的价值认识还聚焦在产品研发的时候,合肥已陆续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自建7个大科学平台,这是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和中科院等众多部门和机构协同发力的结果。当年,合肥正式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上: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高新区
中: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
下:合肥科技馆
目前,合肥已经建成与规划中的大科学装置有12个,从“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到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同时还有15个国家实验室,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关键载体。

其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以某个科学城作为核心承载区或主阵地,合肥则是直接以整个市来承载,所有合肥的行政区域,都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范围:合肥,就是科学城。
–
伍
–
巢湖,是真的宝贝
“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
“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
“无边山色排青影,一派涛声卷白头。”
这些美妙的诗词,
歌咏的就是合肥城南的巢湖。

巢湖夕照
巢湖大约成湖于一万年前。汉代以来,在庐州(古合肥)和巢湖地区有个广为流传的传说:“陷巢州、长庐州”。据考证,巢湖是地陷而成:是由东亚地区的一条著名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郯庐断裂带,造成江淮分水岭的隆起、巢湖盆地的形成。
古时,巢湖水域辽阔,湖泊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因为轮廓浑圆饱满,被世人称为“宝镜”。如今,受流域变化影响,巢湖面积已缩减为不足800平方公里,不过依旧被称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

巢湖仍然拥有广阔的水域和烟波浩渺的风景
2020年8月,习总书记考察安徽时说:
“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在合肥市“十四五”计划中,提出加快建设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巢湖治理三大工程:以“碧水工程”,构建全流域、全过程水污染防治体系;以“安澜工程”,关注全域安全,构建巢湖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以“富民工程”:全面实现巢湖环境美、文化热、旅游火、百姓富。

巢湖旅游码头风光
展开合肥地图,江淮分水岭与巢湖,无疑是自然赐物中最重要的两个“显眼包”。合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岭湖辉映”的生态战略,意在构建以巢湖为核心、以江淮分水岭为屏障,蓝绿交织、山水交融的全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格局,让这两个大宝贝一起熠熠生辉。
–
江淮分水岭、江淮运河、翡翠项链、国家科学中心、巢湖……这些“大宝贝”,是合肥在万年、千年、百年、十年不同时空维度里收获、传承、创新的成果。如今,合肥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从昔日的小县规模,变成一座千万人口的现代都市,从被打问号的省会城市,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具有了带动合肥都市圈、联动南京、合作上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共建长江经济带的蓬勃能量。寄望当下的合肥,珍爱宝贝、善用重器,去探索发现、创造未来!

相关阅读
参考资料:
[1]陈衡,徐麟征. 合肥城市规划的演变与布局[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1997: 第5卷第4期
[2]夏有才. 合肥规划七十年,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457166569
[3]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2035年)公示稿
[4]合肥发布. 《科技日报》深度报道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数数合肥的大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