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9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会议主题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空间组织模式创新”。
会议现场照片
本次会议分为“都市圈规划、建设与治理”、“区域高质量发展探索与研究”和“空间功能与组织模式创新”三个专题进行,分别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陈明,以及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彭翀主持。
主持 | 张文忠
主持 | 陈明
主持 | 彭翀
特邀主题报告
本次专题会议特邀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曹广忠,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以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陈睿三位专家依次围绕都市圈流动人口、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区域空间组织三个主题做特邀报告。



《都市圈流入人口的空间特征及变动趋势》
曹广忠
曹广忠基于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介绍了我国七大都市圈流入人口的空间特征及变动趋势。在对都市圈研究的学理基础和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曹广忠对沈阳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广州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七个都市圈2000-2020年间流入人口分布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都市圈流入人口的聚散趋势进行对比和总结。研究结果显示,都市圈各部分流入人口数量占比变化大多呈现先向心集中、后相对分散的趋势,都市圈扩散过程中,虽在逐渐突破市域边界限制,但边界仍有影响。从都市圈流入人口来源地来看,不同地区都市圈流动人口吸引范围存在较明显差别。基于研究结论,曹广忠提出,流入人口的快速增加对城市管理提出了诉求:目前人口扩散的行政边界效应明显,破除行政壁垒仍是都市圈协调治理面临的任务;外围县市需进一步完善流入人口管理制度,以适应流入人口快速增加趋势;都市圈整体格局演化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空间重构趋势,需要制定差别化的应对策略。
《“十五五”期间及未来一段时间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政策举措》
刘云中
刘云中聚焦“十五五”期间及未来一段时间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政策举措,从厘清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逻辑、重视我国人口流动的复杂性、完善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区域格局、培育多元化的区域发展路径、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改革、梳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议题六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机制不断向着系统化、精细化的趋势演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是一个自主构建、凸显中国特色的过程。二是,新形势下人口形势更加复杂,流动人口持续增加且双向流动活跃度增强。三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应优化主体功能区格局、丰富主体功能区内容,根据产业链创新链空间耦合调整产业布局,建设重点战略腹地,完善区域联动发展新通道,促进抵边城市和边境地区的稳定发展。四是,区域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更加细分的区域政策空间,而细分的区域政策空间要求更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要树立基于选择能力的区域协调理念。五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空间发展格局,亟须在组织机构、财政能力、信息监测、考核体系、战略贯通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六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要弄清楚客观规律则需要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议题。
《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空间组织与耦合布局初探》
陈睿
陈睿从创新驱动、国际形势以及城市群、都市圈协调发展等角度理解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现状与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产业链关键环节亟待突破、部分供应链脆弱以及“三链”不耦合等原因制约城市群及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在创新驱动下,产业链升级变动使供应链重构更加复杂化。为实现“三链”耦合,应从国家、区域、城市和产业等维度入手,理解和识别“三链”及其空间内涵,塑造更安全和有竞争力的“三链”格局,构建“三链”耦合的完整单元,支撑“三链”空间的多样化布局,发挥三链“集聚、网络、创新”的复合优势,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空间。“三链”耦合应注重关键环节,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研究体系,并重点研究规划能够干预的“三链”环节的区域空间组织规律。
分主题报告
本次专题会议还邀请了18位年会优秀论文作者宣讲了各自的学术论文成果。


















主题一
都市圈规划、建设与治理
《旧金山“湾区规划 2050+”对上海大都市圈跨域深度发展的启示》
张靓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
张靓聚焦经济、环境、住房和交通四个关键领域,解读了旧金山湾区正在编制的“湾区规划2050+”。在上版规划基础上,湾区重点考虑疫情以来的区域就业、收入分配及办公楼宇空置等现实问题,试图打造“负担得起、相互联系、多样化、健康和充满活力的湾区”。充分借鉴旧金山湾区的经验,能更好地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内各级政府合作共治,创新跨区域协商共建规划机制。未来,上海大都市圈应聚焦四大领域开展升级规划建设,共同推进落实区域重大项目,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区域发展。
《都市圈开放功能载体的发展重点与建设路径
——以郑州都市圈为例》
刘锐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锐提出,强化枢纽性、开放性、链接性是提升都市圈功能等级的重要途径。围绕开放枢纽、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制度四大要素构建“枢纽引领-通道畅联-平台支撑-制度保障”的四维提升路径。以郑州都市圈为例,开放发展重点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1)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提升开放枢纽能级;2)对外强化“四条丝绸之路”开放通道,对内深化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的协同互促;3)推进各类开放平台的联动发展,强化与产业功能、创新功能的联动;4)深化郑州作为内陆型、培育型都市圈的开放制度创新。
《美国阿尔伯克基大都市区规划的借鉴与启示》
杨舒雯
深圳大学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增强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杨舒雯认为,阿尔伯克基作为美国典型的大都市区,其区域规划与治理经验可为我国各都市圈的发展建设与协同治理提供参考。通过研究梳理阿尔伯克基大都市区的治理制度与规划体系,分析其区域委员会与大都市区规划组织在区域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重点聚焦都市圈规划的内容与程序,解读其交通规划、交通改善计划、公众参与程序与统一规划工作方案的特点,与我国的都市圈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并总结其对我国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全球城市区域理论视角下上海大都市圈横向比较研究》
张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张洋基于全球城市区域理论,构建了整体性和关联性两大维度研究框架。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构建划定矩阵,界定了我国首都圈、上海大都市圈、粤九市三大全球城市区域。从整体性的五大维度,揭示三大全球城市区域呈现差异化的功能模式,上海大都市圈是多维度最均衡的全球城市区域,首都圈是自上而下行政引领的区域,粤九市是市场化、国际化特征突出的区域。从关联性维度看,上海大都市圈呈现“核心引领多中心”特征,粤九市呈现“双中心+层级化”特征,首都圈呈现“单中心+极核化”特征。
《城市群创新网络协同度与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以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为例》
王宇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王宇琛选取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2010-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数据,探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市群创新网络的协同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网络结构特征对成渝和长三角的影响存在差异,长三角创新网络协同度呈增长趋势,展现多核心均衡化发展,成渝协同度几乎不变,维持着双核心结构且发展不均衡。研究认为,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创新网络应关注不同组织模式的协同发展重点,如成渝应强化首府城市带动作用,而长三角则应关注边缘城市的提升。
《基于 DBSCAN 算法的深圳都市圈产业组团集聚特征及组织模式识别》
汤鄂南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汤鄂南就深圳都市圈产业组团的集聚特征和组织模式进行了思考。基于DBSCAN算法识别其世界级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产业和新兴产业三类产业组团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与组织模式。在综合考虑产业集聚度、产业空间功能规划、城市功能结构规划的基础上,将产业组团划分为综合功能组团、一般制造组团、特色主题组团和创新驱动组团四类,并对其空间组织模式进行了识别。
主题二
区域高质量发展探索与研究
《基于空间要素的城乡融合评价及耦合协调研究
——以滦河流域为例》
黄梦石
河北工业大学
黄梦石从土地、人口、资本、设施、生态五个维度构建了城乡融合水平评价体系,分析滦河流域城乡融合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城乡融合各维度空间要素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滦河流域空间规划响应策略,以期为正确引导流域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协调流域城乡空间资源与要素分配提供理论支撑。
《浅析北京城市副中心经济活力演变特征》
施雯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施雯从企业规模、产业发展、经济产出、居住人口、就业人口变化等方面分析城市副中心经济活力与人群活力演变特征。通过近几年数据纵向对比以及与北京市其他区域横向对标,研究揭示了城市副中心经济活力的演变趋势特征,从经济总量、经济质量、经济效益三方面研判城市副中心当前经济活力存在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住房保障、配套优化、消费中心建设相关策略。
《广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海洋城市的策略研究》
梁肇宏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梁肇宏针对广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海洋城市提出如下策略:一是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运枢纽,推动港产城相互赋能;二是构建融湾向洋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三是瞄准“深海、绿色、智能”前沿领域,引领未来海洋科技释放强劲发展新动能;四是展现海洋文化基因的生猛鲜活力,促进生态文明与海洋文化交相辉映;五是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多尺度网络下的大都市周边镇村空间组织特征
——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王桨
同济大学
王桨基于居民通勤出行数据构建了县域层级、临界层级、扩展层级三个不同尺度研究范围的镇村联系网络,探究其受大都市影响的特征和模式。研究发现,三个层级尺度下镇村体系均呈现出层级化网络化的复合特征,但临界层级能更好反映出镇村结构受行政、产业、地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镇村空间组织研究的适宜尺度。在大都市周边地区开展镇村体系规划时,应考虑层级性及网络化双重特征,重点关注大都市对县域内边缘地区的影响作用,宜在临界层级纳入毗邻地区进行协同规划。
《双碳背景下零碳智慧园区规划核心要点及应用场景探索》
张楠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张楠认为,双碳目标下,“零碳”和“智慧”在园区规划中尤为重要。研究提炼出用地规划、能源转型、建筑设计、交通规划、产业与生产、基础设施、生态绿地、循环化利用、数字化管理九项零碳园区规划核心构成要素,构建了一个9大项52小项的零碳园区规划编制体系及核心要点,并筛选我国产业园区类型,界定零碳园区应用场景,明确不同场景下主要的减碳固碳任务,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与措施。
《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区共建模式研究
——以浙吉“一市一园区”为例》
赵小锋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赵小锋提出,跨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共建模式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市一园区”是浙吉两省合力打造对口合作“升级版”的突破口和主引擎,当前共建的模式与路径问题亟待解决。研究全面分析了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主要模式及典型案例,认为两省各对口合作产业园区应探索采用平台招商、股份合作、品牌导入等模式,分类、分梯次开展共建,为国家创新对口合作市场化长效机制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主题三
空间功能与组织模式创新
《都市工业理念下城市中心区空间功能配置研究
——以广州开发区为例》
陈向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陈向将“三生空间”融合与工业用地开发潜力评价相结合,对广州开发区都市工业空间格局进行较全面剖析。研究结果显示:1)广州开发区“三生空间”融合度较高,冲突区主要集中在临港片区的鱼珠、穗东和夏港等街道,沿江地区危化品企业与生活、生态空间的混合加剧了用地脆弱性和复杂性;2)受到“城在山中”的自然地理格局限制,广州开发区工业用地发展有限,存在较多的低效工业用地;3)广州开发区具有传统工业、都市工业、转型升级、农业生产、生活协调和生态敏感六大功能区,结合城市发展导向提出有效的规划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高校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空间模式研究》
李天天
北京工业大学
李天天从高校的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出发,对其与创新的内在联系进行解析,论述了高校从环境改善、要素集聚、产出升级与结构调整等方面推动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四条路径,总结了实践中形成的大学城、大学科技园、环大学经济圈与创新城区嵌入式等空间模式的特征与问题。研究提出,应通过环高校设施的品质升级、校区选址布局的校城融合、区域资源的远程匹配等措施,促进城市创新空间的高质量发展。
《圈层·扩散·极化:哈尔滨创新空间布局研究》
李博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博文以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对创新空间创新载体和创新企业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创新空间形成了“核心-边缘”圈层形态的模式结构,创新企业和创新载体两者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创新空间总体上存在五个高密度区域,随时间发展存在显著的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呈现出集聚分布特征,并提出了“一环两带八圈”的哈尔滨市创新生态圈空间布局,进一步提升创新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
《天地人网模式变革下的电商小镇空间演变机制》
王思源
浙江工业大学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义乌北下朱电商小镇通过实践天地人网模式,实现了空间和产业的双重演变。王思源深入探讨了北下朱如何利用线下实体、线上电商和社群营销的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旧村改造和基础设施升级,北下朱不仅改善了区位条件,还促进了企业类型多样化和空间需求的调整。研究指出,天地人网模式的实践、空间功能优化和公共服务提升是北下朱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于 POI数据的成都市商业业态空间分异研究》
王莹
西南民族大学
王莹通过获取商业类、居住类POI数据,分析了成都市不同商业业态的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成都市商业业态除购物中心百货商店类为离散型空间分布外,其余均为聚集分布,各类商业业态的空间分布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与成都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不匹配。各类商业业态对于交通、人口两项影响因素敏感性差异较大,且研究区域内商业分布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耦合性较差。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西咸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王甜甜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王甜甜通过构建多功能、多主体、多尺度的多维协同发展矩阵,明确西咸新区在区域协同中的定位与目标,提出涵盖“创新领航、产业融合、开放互联”三大策略、八条路径的系统化发展方案。同时,结合“功能-主体-尺度”关系,对八条路径下主要思路和具体做法加以阐述。研究推动了西咸新区从表层的区域布局协同向深层的内在功能和逻辑协同转变,为其他新区及类似条件的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规划年会 | 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专题会议 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