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十堰,天马峰白马山顶,
一座隐秘的道观“五仙庙”的人气更为火爆。
已经在全世界东方文化爱好者中火了20年。
每年都有上百位外国学生来到这里,
一条也观察到,
越来越多外国人
了解并沉迷中国传统文化。
一位90后美国道长
在武当山上定居十余年,
结婚、生子、习武教课;
还有年逾八十的汉学家比尔·波特,
一生寻访终南山的隐士,
在美国传播禅宗文化。
对他们来说,
如今,每年都有近400位外国学生奔赴白马山,来小小的五仙庙寻道修仙。打坐、诵经、练功、读《道德经》、学习养生医术……甚至有人连续八年,每年都来,把五仙庙当作定期的“度假地”,融入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
五仙庙前,外国学生正在练功

▲
练功、学道医、打坐、背《道德经》
上午9点到12点、下午3点到5点是理论课。他们会听师父讲课,学习《易经》《道德经》、道医理论、风水等等。
▲
草药课
▲
右:希腊学生Chris正在学习实践雷火疗法
晚上8:30,他们会先练习半个小时的疗愈气功,然后在正殿的烛光里,打坐练静一个小时,清空思维,结束一天的课程。
▲
灵子,美国华裔,为“修仙班”担任翻译
很多外国人被道家文化那种‘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所打动,来到中国,寻找师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来自爱尔兰的诚良是其中之一。
▲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没有手机,没有科技。现在我们上网,探索很多东西,你的大脑受不了这个压力和速度。在西方,大家只知道跑步,锻炼身体,就像往一堆火里加更多的柴。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你需要慢下来,需要做柔和的东西。”

▲
五仙庙位于武当七十二峰之一的天马峰白马山
道观的基础设施比较原始。学生住在道观的偏殿和生活区,睡木板床。只有一个淋浴间供大家使用,人多时,用水量大,为节约水,只能用脸盆洗澡。厕所是农村常见的蹲坑旱厕。另外还要忍受蚊虫、霉菌和泥巴地。

日常物资也都要靠人力运输,尤其是一日三餐的食材。学生多的时候,每两天就要下山搬物资,有时候一天就要搬三趟。以前没有那么多义工的时候,物资运输的工作也是外国学生自己做的。
▲
外国学生在林间拉起吊床
▲
庙里有3只猫和4只狗,深受外国学生喜爱
他们提前在招生网站对这样的生活条件做了说明,即便如此,来修仙的外国学生还是络绎不绝。人数最多的时候,一期就能达到近百人,上面下面的房间全部住满了,还要在门口扎帐篷。
▲
▲
五仙庙修仙班因此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我们也希望让更多的不同国家的人,能够学习到这种古老的、和谐共生,包容的文化,并且从这种文化中受益。”
90后美国人杰克,是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定居湖北武当山已有十多年。

▲
杰克在家附近的山脚下骑车(此为安全路段)
不忙碌时,杰克的生活相当规律。每天5点30起床,吃完早饭后,就练一小时太极拳。然后步行穿过玉虚宫,8点30左右帮师父代课。下午继续教武术课,晚上则在线上教外国学生吹洞箫。除了上课,他还要教混血女儿练棍、吹葫芦丝。
习武之余,他也喜欢洞箫、古琴、书法,热爱研读中国传统哲学。他认同道教文化里注重健康、养生的部分,这与他的性格天然相近。

▲
杰克出生在美国的伊利诺伊州,人口刚过一万的小地方。在他的老家,大部分人的生活是“遗传”的,父母做什么,长大后也做什么。很多人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也很快乐。但是杰克想挑战自己。
上大学时,他无意中看到了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馆长袁师懋的视频,一下子被漂亮的八仙棍动作吸引了。在国外,少林寺的名气更大,但是杰克更喜欢武当武术的刚柔相济。

20岁左右,初来中国习武

杰克和曹玲玲一家定居在武当山
在武当山,杰克还认识了太太曹玲玲。两个人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完全不同,却一拍即合,“最开始可能就会100个单词,但我们可以聊到天黑。有时候碰到一句话不会说,但她能了解我所有的意思。”
一开始,很多人不看好他们的关系,“练武的时候,师父不要我们谈恋爱,怕影响我们上课。那时候中国人看到外国人在这里谈恋爱,也有点害怕,因为觉得外国人都很花心,以后会走的。”

杰克和女儿
即使在美国,他们过的也是中式生活。女儿出生后,杰克照顾太太坐月子,按照中国的传统,每天给她做菜、做米汤、煮面条、甜酒鸡蛋。“因为它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它是身体的要求。”

杰克和女儿合奏
2018年,杰克一家回到中国,在武当山继续学道。为了让女儿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他们还把女儿送到武当山的学校,跟中国人一起上学。
▲
回到武当山后,除了精进武术,杰克还开始练习书法,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研读中国传统哲学。
五六年前,杰克开始学洞箫,最喜欢《阳关三叠》《梅花三弄》这些比较传统的曲目。“太极拳里讲,如果肩膀特别僵硬,你的心也很紧张。音乐也是一样的,通过听演奏,你能听到演奏者心里面的声音。”
他所在的武当山,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人,希望在山里面打坐,休息休息,就能放下心来,把压力去掉。
他欣赏庄子那种“逍遥”的性格,很多社会上的事情,他是真的不在意。他需要钱的话,就做一点草鞋,然后卖鞋。在庄子身上,快乐是自动“发”出来的,因为“道法自然”。
之前他的梦想是开一家武馆,现在想开一个文化中心。“修身养性很重要,理解背后的文化也很重要。我的目标是要带出来武术教练,我希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给全世界的下一代。”
30多年前,他深入终南山,寻访了山中的30多位隐士,将这段经历著书《空谷幽兰》,轰动一时。人们这才发现,在当代中国,仍有一群人蛰居山林、自耕自食,过着超然物外、精神富足的生活。

▲
如今的比尔·波特年过80岁,已经到了步履蹒跚的年纪。但是他仍然在2023年底,第25次来到中国,独自旅行了近8000公里。
年轻时候的比尔·波特(中)
1972年,比尔·波特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系退学。比起在高校里读博,他更想要自学中国文化。随后,他带着200多美元独自前往中国台湾,一住十几年。
他在台湾佛光山的一个寺庙里修行了3年,后翻译了《寒山诗》《石屋山居诗》,两本诗集的作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被书里的生活所感召,他想要知道,在当代中国,是否还存在着这样的生活方式?
纪录片《隐士》
此后,他几乎每两三年就要来一次中国内地,行遍了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
比尔·波特与山中隐士交谈
如今,终南山成为热门的“隐居”之地,房租暴涨、年轻人扎堆。比尔·波特十分包容:“群山不只属于隐士”。
比起身体上的苦修,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开悟。“在山里,我没有碰到过一个有钱的人,但他们是最快乐、最自由的人。中国文化里的英雄,都不是有钱人。”
但同时他也打破年轻人隐居山林的幻想,“你可以回归田间,过朴素的生活,但真正的隐士修行是非常艰苦的,你可能过不了一个冬天。”
所以他敬告年轻人,一定要工作的。“你生活在一个社会里面,不是一个人。如果你的心不快乐,这是不好的,可是有很多好的工作会使你快乐,所以你要找到你自己喜欢的工作。”

左为他翻译的《寒山诗》,右为《金刚经》

他几乎没有其他的物质需求
投身汉学之后,比尔·波特靠翻译佛经为生,但是在美国并不受欢迎。经济最窘迫的时候,他要在面包店工作、送菜,靠着美国政府每个月300美金的低保,养活自己和两个孩子。

中午他会去海边散步,Clear the mind(放空自己),把心弄清。然后在种了番茄、豆角的花园里帮太太摘菜。他还和朋友在美国盖了一个禅堂,鼓励更多美国人打坐,了解自己。
但却是他遇见过的最睿智、最自由的人
他一生物欲极低。现在的背包跟随了他整整20年,是某佛教协会的赠品;登山时,他永远带着一根20年前在飞来峰捡获的榕树枝,舍不得丢弃;穿了十几年的黄色外套,已经快要裹不住他因年老而日渐发福的身体。
虽然物质上清贫,但他的心却是自由的。即使他翻译的佛经和诗歌在美国一度无人问津,但他自得其乐,把每一次的翻译比作“舞蹈”,而诗人就是他的“女朋友们”,他所做的,就是陪他们共舞——活着,舞蹈着,翻译着。

《黑神话:悟空》的建筑美学:天命既定,应时而生

从南禅寺看历史建筑、街区的活化

爆火的山西,藏着中国第一国宝

在古城泉州,看“赤子”创造当代“奇观日常”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湖北十堰,一座道观火爆外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