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2024年9月27日,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上表彰了入选2024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的14项最佳实践和24项优秀项目。10月8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北京发布,陆续推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第七站带您了解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01

基本情况


金隅兴发科技园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分为厂区和矿区两部分,厂区建设用地面积30.36公顷,总建筑规模21.47万平方米;矿区位于厂区东侧,占地面积约107公顷。2015年6月,为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金隅集团主动提前关停兴发水泥厂,探索项目转型升级。水泥厂工业建筑群更新为绿色低碳智慧园区,包括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区、综合管理服务区、孵化器办公区、高等研究院区、专家工作室区五大片区;矿区按照郊野公园标准设计建设,拟打造成为骑行友好山野空间及亲子友好山系营地。该项目借助怀柔科学城产业蓬勃发展机遇,加快高精尖应用研究机构落地,实现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获得国内外多个设计奖项,已建设成为怀柔科学城“皇冠上的明珠”。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区位图


项目更新改造示意图

02

实施成效


盘活闲置资产,引导科创产业入园


园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打造“国家标志、世界一流的创新策源地”为目标,通过改扩建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系统化的科技创新空间。结合怀柔区“1123”产业体系,聚焦基础科学应用与转换,汇聚产业及人才等关键创新要素,打造怀柔北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赋能原始创新到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转换。现已吸引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和德勤书院两家重要机构入驻。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十八仓改造前


十八仓改造后

因地制宜,打造科技展示交流空间


园区利用丰富的会议会展空间,成功举办两届备受瞩目的国际基础科学大会,获得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和深入报道。以加强我国数学、物理、工程等基础科学领域发展为目的,构建国际顶级科学家沟通交流平台,促进顶尖科学家向我国集聚,助力国家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生态修复,打造更加舒适的办公科研环境


矿山公园的修复以服务入驻科研及产业人群为出发点,兼顾打造园区更为多元的第三空间,修复完成后包含面积约1公顷的生态湖,绿地率达到87%,配有7.5公里的自行车道,约9.5公里的健身步道,1.2万平方米的营地空间及特色剧场、大地艺术区等功能,为园区客户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休憩散心、周末轻度假等服务功能的同时,成为研学、户外拓展、亲子等活动的有效载体。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矿区生态修复区改造前

矿区生态修复区改造后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数学家之桥


生态景观台地

03

创新经验


创新驱动设计,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


规划设计充分尊重原水泥厂工业建筑整体风貌,保留并更新地块内具有历史人文价值、典型工业特点的54处建筑。经梳理园区的“历史-空间”轴线,厂区总体为南北向延伸,围绕中间的铁轨系统形成峡谷状的空间布局。改造规划设计利用原有的轨道系统,使之成为景观空间线索,构建核心景观带以及建筑轴线,并延续了中间低、两侧高的峡谷空间形态。设计保留了大多数主要的生产节点,从初碎车间、皮带廊、中碎车间到十八仓、回转窑、烧成窑尾高塔,再到成品库、袋装车站等重要建筑,全部得到保留并修整改造,成为新园区重要的科研、孵化、展示等功能建筑。在考虑入驻机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适度扩建及新建部分建筑。改造后的园区在立面、屋面材质和色调等方面,通过采用“素混凝土、红砖”等原厂区典型符号,与园区历史脉络做出呼应。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办公楼(原水泥厂办公楼)

教学楼(原中碎车间)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教学楼(原水泥库)


A7数学图书馆

在老厂区改造同时,结合原矿山开采区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以及区位优势对矿山开展生态修复,塑造特色景观,将矿山生态修复区打造为集国际交流展示与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怀柔科学城“后花园”。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矿区生态修复区改造后


探索前沿技术,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园区  


园区通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结构体系,增加能效管控系统及清洁能源获取渠道,实现节能降碳。项目整体达到国家绿色建筑及低碳园区标准,园区整体碳排放量较北京市标准降低至少10%。另外,结合科技手段,建设智慧驾驶舱,在建设阶段应用BIM三维建模技术建立园区基础平台。在管理方面,采用智能安防系统,加强园区安全,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报警、事后分析,应用AI技术建立访客应用场景。整个园区采用智慧照明灯杆系统集照明、5G、WIFI、环境监测、紧急报警、LED信息发布、应急广播背景音乐、视频监控一体化。


突破传统模式,塑造产业运营新生态


园区积极服务于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助力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积极对接怀柔区产业规划,围绕已入园的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及德勤书院,探索产业运营新模式。以产业招商为基础,以产业服务及运营为支点,以商旅、文旅度假产品为补充,以综合配套服务为保障,整合园区内外部优势资源,结合金隅科创基金的引导作用,耐心孵化基础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支持原始科技创新发展、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在此基础上,借助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在基础数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模型等方面的顶级科学家资源,借助德勤书院在企业咨询与服务方面的优势,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园区丰富的第三空间,构建以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为代表的世界级学术交流、产学融合交流,汇集科学、产业、资本等要素,实现由单一租金模式向多元运营模式的提速转化,提升园区活性,提高项目的收益能力,实现园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科学大讲堂(基础科学大会主会场)


完善功能配套,助力卓越服务新典范


园区配以丰富的第三空间以及商业内容,以“贯通职住学游,打造长城脚下的未来生活”为目标,充分响应园区现有的产业主题,区别于一般园区商业的配套属性,倡导“工作是风景,生活是艺术”的新生活方式,打造“丰盛周末微度假地”“智趣山谷”“艺术策源地”三大核心组团,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此外,开展原矿山开采区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作,充分利用107公顷矿山公园,作为入园企业的生活区域配套设施。在维持整体开放度的前提下,以服务园区人群为主,服务外访人员为辅,以应对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增加了户外活动、文化活动、研学活动等产品运营内容,以骑行友好与亲子友好为主题,打造都市山系微度假目的地。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园区鸟瞰图


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① | 东城区钟鼓楼片区保护更新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② | 北京站及周边地区一体化提升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③ | 丰台区方庄街道大型居住区区域综合更新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④ | 丰台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⑤ | 西城区大栅栏观音寺片区“共生街区”起步区项目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⑥ | 石景山区规划展览馆项目


您与京城,一之隔!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2024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⑦ | 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