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坚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土空间高效能开发、高标准保护、高韧性支撑、高水平治理,是“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的使命和责任。成都发展至今,历经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新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城市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政策。国务院批复新版总规,赋予了成都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为成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新版总规从成渝地区、五大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都市圈四个层面谋划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彰显了四个“高”的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理念,彰显区域协同的核心要义,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
高效能开发,协同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
新版总规通过集聚产业创新动能、加强要素高效流通、贯彻主体功能区要求、共建开放合作体系等,提高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产业与创新的协同发展,如在成渝层面聚焦“双核引领”,优化成都功能布局,联动重庆,协同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建西部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都市圈层面发挥成都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和高质量的创新共同体,协同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
二是加强公共服务政策与设施建设协同,如提出加快政务服务“川渝通办”,构建成都都市圈“一小时通勤-生活圈”。
三是加强主体功能区等“区域型”国土空间和各类用地区块“要素型”国土空间的统筹,发挥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度的引领作用,链接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重塑空间结构秩序,如在成都平原经济区、都市圈尺度落实四川省主体功能分区。
四是加强广泛的国内区域合作,如在成渝层面提出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在五大经济区层面提出聚焦共建共用西部陆海新通道、东向北向出川大通道建设、现代南方丝绸之路建设、川藏铁路建设,加强成都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
二
高标准保护,协同共保生态基底
新版总规通过共保生态基地、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等,提高生态水平。
一是在成渝层面提出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开展跨省域、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层面提出共保“两山、三江”,共同推进龙门山生态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龙泉山自然生态保护,强化涪江、沱江、岷江三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壤环境协同治理等。
二是在都市圈层面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合实施成都都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协同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流域协同治理,完善岷江、沱江流域联防联控机制,推动跨界河流联防联控。
三
高韧性支撑,协同提高承载能力
新版总规通过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共建、打造智慧城市等,提高韧性水平。
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韧性支撑离不开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新经济协同发展首先就是交通的一体化,创造轨道上的新经济。新版总规提出“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成都平原经济区互联互通”“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等,在各区域尺度强调轨道的韧性支撑,规划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二是强化智慧城市建设,在都市圈层面提出打造共建高效畅享智慧都市圈,共建新一代通信网络设施,拓展成都智慧治理中心平台功能,探索都市圈数字协同治理等。
四
高水平治理,协同完善协同机制
新版总规提出全面提升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水平,从格局、产业创新、交通、公服、联防联控、邻接地区等方面强化同城建设,提出打造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试验田、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制度创新平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地,共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并在公共服务配置方面统筹教育资源跨市配置、建设医联体等,对都市圈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创新探索,回应了区域规划的底层逻辑,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新版总规全面落实了新理念新要求,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进一步凸显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走深走实,奠定了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区域格局,描绘了各层次区域协同、互促共生发展蓝图。
你“在看”我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区域协同——以成都新版总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