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随着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公布,智慧沉浸式文旅成为塑造城市品牌的新进“风口”赛道,对推动城市更新、培育数字文旅新业态、新产品具有积极意义。
“成都东郊记忆”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依托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资源,不断探索文化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文化IP孵化、顶尖数字技术赋能、数字场景空间更新等系列“组合拳”带动园区“蝶变”转型,成为第一批国家试点项目之一,实现产业园活力常青。截至今年6月,东郊记忆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日均接待游客超过11万人,同期增加15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已成为成都假日消费新晋顶流。
实践经验
⧈ 文化引领多元体验融合,消费场景“特色化”
伴随年轻消费者文化追求和审美观的变化,传统文化体验持续升温。东郊记忆立足成都川菜文化底蕴,以蜀地传统汉文化为创作背景,充分营造独一无二的沉浸式古风宴饮氛围,孵化“蜀宴赋”文化IP,将消费场景“特色化”。
一是充分挖掘川菜美食、服饰纹样、建筑构件、代表性诗词典籍等方面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还原古时宴饮空间格局、装饰装束及器皿形制等,创新融入现代光影技术,打造全景式蜀文化沉浸体验场景。
二是围绕汉、唐、宋的宴饮特色与乐舞风貌,将餐饮空间与表演展示空间深度融合,消费客群在体验传统用餐礼仪同时,可近距离观赏乐舞表演、汉服特色并与演员形成互动交流,有效延长客群消费链条与品牌粘度,实现文化和消费的同频共振。


“蜀宴赋”沉浸式宴饮场景实景图
图源:“蜀宴赋”公众号
⧈ 着力数字技术创新赋能,艺术场景“互动化”
作为老牌文创艺术集聚地,东郊记忆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发力数字技术应用,积极推动二维艺术展示向多维艺术互动转变。
一是发挥项目“首发”效应。率先与全球知名数字设计公司d’strict(帝视特)打造内地首家、成都规模最大的数字艺术美术馆,通过Mapping投影、多方位影像控制、传感器交互等多种数字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将自然元素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层面演绎重组,营造壮阔而又细腻的沉浸式观览体验。


浪美术馆沉浸式数字艺术场景实景图
图源:浪美术馆官网
二是发挥热点效应。立足科幻、动漫等易于数字技术呈现的题材形式,紧跟热点文学影视话题,快速打造焦点热点类沉浸体验式项目。在《三体》热播后,东郊记忆迅速引入“三体沉浸式艺术展”,通过虚拟现实、超大规模宇宙裸眼3D成像等数字技术,将《三体》中13个标志性场景实景呈现,观众从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极强的互动性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使东郊记忆成为成都众多“三体迷”打卡首选地。


《三体》沉浸艺术场景实景图
图源:《三体》沉浸式艺术展、东郊记忆公众号
⧈ 推动场所空间持续更新,活动场景“新鲜化”
东郊记忆作为成都重要城市工业遗址,在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过程中,逐步形成“保护先行,有机更新”的营造理念。
保护先行,强调延续场所特征。充分保护工业区原有空间肌理与风貌特征,保留重要标志性建筑及设施构件,将“城市记忆”的怀旧场景体验贯穿游客活动全过程。


标志性工业遗存保护实景图
图源:东郊记忆官方公众号
有机更新,强调片区场所空间新旧融合与动态优化。
一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充分加入时尚元素,采用数字光影、艺术装置等设计方式,形成新旧对话的时空场景体验;
二是场所空间形态与风格,结合客群及业态变化适时调整优化,充分契合客群活动观览喜好与品牌宣传引流需求,营造“常新”的多元有趣潮流空间体验。“保护先行,有机更新”在保护东郊记忆工业遗址记忆的同时,保持活动场景新鲜感,实现从“一时热”到“时时热”的转变。



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场景实景图
图源:东郊记忆官方公众号
⧈ 创新转换管理经营机制,场景营造“专业化”
细化管理运营指标考核体系,明确社会效益考核权重占比80%、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占比20%,定期对园区运营情况做出评价和考核,两年不达标即退出。有效保障东郊记忆场景规划建设落地与品牌建设目标实现。
对广州的启示
⧈ 文化为核,注重多元文化体验融合,培育沉浸式文化消费新业态
充分发扬“粤文化”特色内涵与承载形式,将粤菜、粤剧、粤服等传统广州文化要素与数字技术、时尚元素有机融合,培育集光影设计、乐舞演绎、饮食体验等于一体的广州原创沉浸式文化消费IP,营造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传统文化氛围,打造人文新消费亮眼名片。
⧈ 艺术为媒,紧抓前沿技术与热点题材效应,营造沉浸式艺术展演新体验
充分发挥广州全球“引力”优势,一是关注全球数字技术新动向,积极促进最前沿的顶尖数字技术艺术项目落户广州;二是聚焦全球相关热点题材,推动科幻类、魔幻类、宇宙类等热点影视文学题材数字化场景构建。打造独家特色数字场景体验消费地,以“首店”效应扩大广州数字消费影响力。
⧈ 空间为引,聚焦氛围营造与功能创新,打造沉浸式城市活动新载体
充分挖掘承载空间特色,保留场地特色同时结合客群结构与功能业态变化,动态调整优化空间形态,推动空间功能复合利用与迭代更新。打造适宜空间尺度,强化开敞空间、建筑立面、装饰构件等艺术化改造与数字光影技术应用,丰富视觉效果与空间体验,营造日间经济与夜经济不同特色的“常新常热”活动消费场景。
⧈ 运营为首,强化管理经营机制创新,保障场景规划建设落地与发展目标实现
坚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结合发展实际,引入专业管理运营团队,提高资源整合与高端资源链接能力;坚持顶层设计,创新考核办法,通过有效落实监督考核、退出等机制,不断提升项目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供稿|西南分院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成都东郊记忆”智慧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营造经验|城市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