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从化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下好“先手棋”
2021年,承担全国唯一县域试点
擦亮乡村振兴的土地“成色”
2024年,入选全国首批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
肩负深化“千万工程”精神的先锋使命

从化区生态设计小镇
图源:自摄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要批示精神、推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重要抓手,更是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破局之钥”。
我院规划设计一所牵头编制的《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为从化区打通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支撑,助力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于2024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1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为全国、全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乡村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试点成效
特色彰显谋新篇,“三产”融合整合农业资源
从化区平均耕地图斑面积仅12亩,15亩以下占比超过60%,农业用地面积虽大(居广州第二),但农业产值相对较低,不利于农业规模化运作和现代化农业发展,耕地产出效率有待提升。
按照“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更加集中连片”的原则,统筹推进补充耕地、垦造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农用地整治项目。聚焦服务大湾区一系列“菜篮子”工程,推动6600亩农田完成主要整治工序、7000亩土地高效流转,打造“北回归线上的粮仓”。

整治前

整治后
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整治前后
图源:自摄
另一方面,打好“体验式”经济与“绿色化”经济的组合牌,与怡境文旅、广大乡创、中大智境等农文旅学企业和近20所广东高校签订协议,盘活利用龙潭旧镇墟沿街百余栋旧厂旧屋,引入农业畜牧、休闲文旅、研学教育、婚庆文创四大引擎产业,打造集产业研学、主题民宿、风味餐饮、创意市集等多种业态体验于一体的岭南田园综合体,描绘岭南特色乡村田园画卷,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湾区样板”。
两山转化优生态,高水平保育生态空间
青云山脉、九连山脉连绵,铸就了从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高地的特色,而流溪河作为广州的母亲河,也滋养着了从化丰富的生态资源。然而,面临优越的绿水青山资源,从化区仍需解决系列新挑战。一是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有待加强,流域上游水土流失敏感性较高,需解决地灾隐患等问题;二是水系联通、高标农田建设等整治要素单一,存在林、水、农等多系统修复整治衔接不畅的现象;三是生态资源虽然丰富,但仍需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以流溪河为脉络,结合国家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等契机,统筹水质治理、森林碳汇等工程,促进1350公里蓝脉联通,建成111.80公里碧道,实现流溪河流域上游30条一级支流均达到Ⅱ类以上水质,推动完成碳汇造林21079.3亩、封山育林82836亩。以流溪河为脉络锚固湾区生态节点,保护逾2800种野生植物及国家保护植物,推动唐鱼数量增加至8万多尾,“从化流溪娟鱼”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吕田河流域纳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域。

整治前

整治后
鸭洞河河道整治及碧道建设整治前后
图源:自摄
结合生态设计小镇、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等高端品牌效应,持续释放“蓝天绿水迎客厅”生态红利,推动鸭洞河修复成为广州市首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项目,入选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范例。通过修复优美水生态环境基底,进一步带动周边绿色产业业态全生命周期持续发展,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水画卷。
节约集约腾空间,高质量焕发老城新活力
从化区建设用地地均产出约2.63亿元/平方公里,低于广州市平均水平;历史留用地布局较为分散,不利于土地成片开发利用;城中村和低效产业用地使用效率有待提升。
落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一体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零星永久基本农田优化与提质、历史留用地集中落地等多类项目,保障高埔创智谷首期780亩建设用地。整治后,工业用地容积率从现状不足0.8增至上限3.5-4.0,释放存量工业用地13400余亩,为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打造创新创业聚集地腾挪连片空间

整治前

整治后
明珠工业园整治前后
图源:自绘
存量增效,建设美丽人居新样板。
盘活存量资源,有效促进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老旧村镇整体风貌。吕田镇狮象村通过“耕地连片复垦—居民点集中整治—闲置资源再‘生金’”的三次蝶变,将500多户村民从15个分散居住点搬迁到3个集中区,实现 “良田新居入画来”的粤美乡村图景。
推进殷家庄历史风貌区和1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37处历史建筑和109处传统风貌建筑挂牌工作,构建原真性的历史文化景观;推动鳌头镇横岭村大塘尾家驹家塾、龙聚村胡氏祠堂、太平镇钱岗村兰集堂等历史建筑、中共从化从北第一个党支部办公旧址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植入公共服务功能,活化利用为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乡村儿童活动中心、大学生社会服务基地、红色驿站、爱国教育基地。

整治前

整治后

整治前

整治后
乡村风貌整治提升前后
图源:从化区提供
多方共营集合力,高效能推动共富共享
从化区面临整治任务重、资金需求高、资金整合难度大等难题,亟需整合各类政策、主体、资金、资源,发挥“1+1>2”的叠加效应。
探索建立“国企+村公司+合作社+农户+手艺人+社会投资者”建设运营模式,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更大范围地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辐射带动8个行政村约50平方公里连片建设,村集体年收入均增加15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约25%。
工作探索
以政策创新加快资源激活配优
以全流程管理强化项目为王
以项目为王建立一体化实施机制。我院配合从化区政府谋划项目生成机制,具体表现在:在项目申请筹备阶段,将便于整合多种资金渠道、具备群众基础、易于形成示范效应的整治区域作为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多内容的重点项目库。在项目建设阶段,整治项目进行全过程规划、建设和运营,“成熟一批、推进一批”。在项目验收阶段,建立分步验收机制,项目分年度实施,根据项目进展开展阶段验收和整体验收,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后,开展整体验收;阶段验收和整体验收时,实测新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并按相关规定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不降低。

畅通整治工作全链条
图片来源:自绘
以多元投融资打造整治引擎
整合“农、林、水、路、村”等相关财政资金形成“组合资金池”,构建“财政资金+专项债+社会资本”的资金多元筹措渠道,以小财政投入撬动大社会资本。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以30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前期工作启动资金,申请6.7亿元专项债,依托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的机遇,吸引越秀集团投资8亿元。
未来展望
从化区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工程、绿色工程、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作为第33个全国土地日、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会、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培训会等活动主会场,从化区将从化经验逐步推广至全国,展现了广州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起势成势、落地见效的“领头羊”姿态。
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实践成效充分彰显了我院推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智库作用。我们将持续推进从化成效“扩面提质”,深入探索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路径。
供稿|规划设计一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土地综合整治15|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 ——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