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焕然一新的座椅
干净整洁的步道
休闲娱乐的口袋公园
增加了电影元素的沿街立面
……
升级改造后的新外大街获得了居民们的肯定
近日,北太平庄街道新街口外大街(海淀段)(以下简称“新外大街”)的沿线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已完成,以“时尚范+烟火气”全新亮相,让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次次“蝶变”中变为现实。

“巷”新力
集思广益为打造魅力街区出谋划策
新外大街沿线环境品质提升项目是海淀区重点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由北太平庄街道具体负责实施,在区城市管理委的指导下,项目于2023年启动,更新面积约1.7公顷。为了塑造魅力十足的海淀东南门户形象,北太平庄街道依托海淀区“1+1+N”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因地制宜设计方案,针对慢行空间不畅、环境风貌杂乱、休闲空间不足、文化特色缺失、门户形象不匹配等问题,通过提升环境品质、优化慢行空间、赋能光影街区等更新思路,高标准打造“转动光影”的“魅力新外”。
“项目启动以来,北太平庄街道积极搭平台、建机制、聚合力、求实效,形成城市管理办公室组织协调,责任规划师全程跟踪,周边相关单位、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多方合作共商的工作模式。”北太平庄街道责任规划师赵新越介绍,“项目实施前,我们累计征集各方意见建议20余条。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召开推进会、协商会10余次,深入对接各方需求,及时回应各方关切,解决发现的问题,赢得了相关方及地区居民的广泛支持和配合。我们通过调研走访、实地测绘、意见征集、会议协调、现场解决等方式,将多方意见融入实施方案中,实现‘平台’与居民的良性互动,保证项目有序推进和高效落地。”

最终,北太平庄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责任规划师指导设计单位,将各方意见有机融合在实施方案中,打造集多元空间复合、光影要素彰显、城市魅力激活为一体的品质形象大道、文化体验街道、休闲活力街道。
“巷”新颜
五大特色节点构建光影街区新颜
新外大街沿线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在设计上以电影元素为媒介打造逐梦童年、放映长廊、新外记忆、学院之窗、光影花园5大特色节点,构建光影街区。

本次改造利用新外大街31号院外侧绿地空间打造口袋公园。在设计上提取了《小蝌蚪找妈妈》相关电影元素进行布局,打造了荷叶座椅、多层次绿植等颇具趣味的景观细节,增强居民与场景的互动,并增加了棋牌桌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交流空间。
该节点位于中影集团门口,通过放映机卷轴输片盘及胶卷等电影元素的相关设计,对中影集团沿街立面进行了改造。该设计不仅对破旧的挡墙立面进行了美化,同时还具备居民停坐休息功能,美观的同时兼具实用性。该节点还对中影国际影城电影海报橱窗外侧进行了全新设计,采用电影放映机镜头元素进行设计,搭配橱窗内随时更新的电影海报,打造时尚电影风格。
利用围墙外檐设置投影装置,夜间向地面投影胶片形态的“光影之路”,给居民带来沉浸式电影体验。墙面宣传栏采用镜头元素进行设计,未来将呈现出“新外记忆”展示之路。
对新外大街与学院南路交叉口的两个转角种植池形态及材质进行优化,提取象征“学院”的竹简元素和象征海淀区“三山五园”名片的山水元素,并融入与“学院”有关的古今语句,打造一组流线型的仿竹简格栅。在种植池表面镶嵌、雕刻了海淀区标志性建筑外轮廓的钢板,夜间透出光亮,通过光影手法彰显海淀风貌。
在该区域重塑口袋公园,并将原有封闭围墙拆除,实现开墙透绿,打造开放的休闲空间。在设计上充分运用电影元素打造整个场域,开辟健身、休闲、光影互动功能分区。夜间地面和墙面都具备投影互动功能,打造亲民的光影互动小花园。

“巷”里行
三大方面实现街区出行“蝶变”
在提升环境品质方面,本次改造对破损地面进行更换铺装,增设了画线非机动车停车位,对于电箱进行落地美化。“此次项目更新道路铺装约1.13万平方米;更新、增加座椅28处;社区出入口环境更新7处;植被增补约470平方米;立面美化、开墙透绿约1860平方米;打造景观节点5处,增加2个口袋公园。”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程小虎介绍。
与此同时,在本次改造中也推动街道整洁环境向周边社区渗透,对周边小区的出入口进行环境更新,打造美丽的街道风貌。此外,还补足更新了座椅等便民设施,并进行植被增补更换,致力于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体验。
在优化慢行空间方面,北太平庄街道全力沟通市、区相关部门及沿线的大学和商户,打通商户自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壁垒,融合空间,优化慢行,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环境。增设运动漫步道,合理布局慢跑、绿化、行人空间,以精细化治理为手段,全面提升区域环境水平。

“烟火”慢行,文韵光影,推动街区更新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的改造,更是对市民追求生活品质提升的回应。
内容来源:北京海淀,内容有删改
相关阅读
原北京电子管厂历史建筑群:中国民族形式与现代工业风格
原北京丝绸厂历史建筑群:北京丝绸工业发展的实物见证
三里屯、工体、CBD……透过北京城市更新看超大城市如何减量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近现代历史建筑群:布局严谨、沉稳大气
老胡同重生,传统现代融合共存
北京六一幼儿院历史建筑群:“马背摇篮”的精神延续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时尚范+烟火气” 新街口外大街升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