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0期】
走进乡村是为了解决问题。
走进乡村,开展乡村社会调研,不仅仅只是一个了解乡村发展历史的过程,一个向乡村取经,向农民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解决乡村问题的过程,一个获取真正的乡村情况、制定能真正解决乡村问题的方案和方法的过程。
这才是走进乡村,开展乡村社会调研的宗旨和目的。

01
乡建规划只有落地才有意义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乡村规划就好比行驶在大海上的船的导航仪,方向错了,船就会偏离航向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地。同样,乡村规划的思路错了,或者规划不能落地,就会影响到乡村建设的目的和速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一定是与乡村实际、与农民的真实需求、与乡村未来的发展趋势相符合的规划,唯有这样的规划才有意义。
而现实的情况,在很多时候恰好与之相反。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请人制定的乡村规划,要么缺乏对乡村实际的了解,闹出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而成为一堆根本没有用的废纸;要么生搬硬套城市规划的那一套或者国外的乡村规划,搞一些高、大、上、洋,甚至是花里胡哨的东西,无法落地,最后也只好束之高阁,不了了之。有些即便在乡村做了一些调研,但在乡下待不到两三天,问人不到三五人,更不用说走进农家,走进田间,深度了解农民、深入了解基层干部。
整个调研就像鸭子划水,浮于表面。这可能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至,根本不下乡,不做深入的调查,而是凭道听途说,靠网上复制,闭门造车,这样的规划又怎么能落地,不过是劳民伤财而已。
所以,想要做出的乡村规划落地,必须走进乡村,走进田间,走进农民家,亲近农民,亲近乡村干部,亲近土地,唯有如此,才能了解真实的乡村,才能了解真实的农民,才能了解真实的农业,最终才能制定合理的能落地的乡村规划。
02
乡土建设营造只有与农民结合才能体现价值

城市和乡村是两个不同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城市有城市的文化,乡村自有乡村自己的审美价值观。
中国乡村建筑,是一种基于中国乡村自身文化基因与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乡土情结的建筑。按照功能用途来分,在乡村有桥、涵闸、水渠、河道以及商铺、作坊等生产性建筑,有寺庙、宗祠、民宅、学校、(凉)亭、(戏)台、(门)楼、(牌)坊、(廊)阁、街、巷、路等生活性的建筑。而且,这些建筑的形制、规模、风格、功能都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按照建筑材料来分,有土、石、木(竹)、砖建筑等传统材料建筑以及水泥、钢架等现代建筑材料的建筑,尤其是前者,更是与乡村与农民的认知水平相关。而且乡土建筑的形制、规模、风格、功能都是农民不断认识大自然的结晶。
在新乡村建设中,作为乡村建设主要任务之一的乡村建筑的改造,必须把现代与传统结合起来,必须把设计师的知识与农民的智慧结合起来,这样的建筑,才有它应有的现实与历史的价值。
03
农业只有熟悉土地才有价值

农业者,土地所生之万物也。这里的土地,既是狭义的土地,如田、地、山、坡;也有广义的土地,就是对土地的经营方式。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农民深知土地的习性,懂得如何去涵养和经营土地,知道什么时候耕种土地,什么时候养护土地,知道什么样的土地出产什么样的作物,什么样的水草滋养什么样的家禽、畜牧和水产。
所以,在新乡村建设中,要振兴农业,首先就应该熟悉乡村的一田一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唯有如此,未米的农业才有价值。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绿十字):走进乡村,开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