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上海的南与北被汪洋阻隔,通勤成本浩大,上海和长三角最紧密的联系在西侧,然而上海没有西站。
在携程上无论搜“汽车”还是“火车”,都跳不出“上海西站”。曾经的“上海西站”已经降格为地铁枢纽,早已不是原来的跨省枢纽。
上海也没有任何建造西站的消息,最接近的信息也只是一些零星的规划消息。
上海最靠西的交通枢纽是虹桥空铁一体站,但是距离上海的西部边境还有足足20多公里。
一个在青浦游荡的人如果要通过公运离开上海,不得不花上大把的时间折返到虹桥枢纽,而青浦,本来是上海通向浙江和江苏的咽喉之地。
上海也没有计划在西部边境造新城。嘉定新城是往南建的,南方是内环,而太仓在西北。青浦新城是往北建的,但苏州南站和吴兴还在西方。至于金山,大部分上海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去一次。上海人对金山的认知只有两个:石化和韩寒。
上海的最西郊是淀山湖,那里有没落的大观园,有小桥流水的朱家角,有田园味十足的金泽镇,唯独没有都市味。
江苏把一座庞大的产业园安放在青浦边,而上海的回应是金泽的田园牧歌。太仓恨不能将新城在嘉定边境一字排开,可惜那一端依然是乡野良田。
嘉定毕竟还有安亭,与太仓昆山用巨大互动空间,而金山只有赛博朋克。上海的房价可以对标东京的银座,但金山的房价只能对标余慈。
真正轰轰烈烈的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位于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上海青浦交界处。号称打造高铁、城际、轨交三网融合。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在于青浦高铁练塘站的建设进度,二是沪苏嘉城际上海段建设进度,三是轨交17号线是否如约西延至西岑。
但对练塘站不应期待更多。毕竟不叫练塘高铁站,只是高铁练塘站,词序一换,等级翻转,4000多的建筑面积,二台四线的设计,甚至还不如宁波庄桥站,只是简单的过境站。
并且以上三大工程的重任,都落在了青浦身上,暂未看到上海计划在当地设立直辖区,亲自统筹示范区建设。
上海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态度,也可以从五大新城的市场表现窥见些许端倪。
虽然10月开始上海楼市有所复苏,但五大新城依然门可罗雀,成为上海楼市的重灾区。青浦的翠湖水岸一年半才卖了99套;松江的中海阅麓山足足卖了三年,还有大量库存积压;奉贤棕榈湾开盘两年,更只有卖出个位数。
上海的计划是在2035年五大新城总计导入360万人口,而从目前实际完成情况看,除了嘉定新城的表现尚可外,其他四大新城快成了围观群众。
上海是一座以服务、金融为核心产业的城市,这种产业特征决定了上海市中心的向心力一定非常强(相反的则是制造业)。卫星城的配套再齐全,新城居民还是忍不住要往市区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市中心都有他不得不奔赴的优势。
因此有专家建议五大新城需要围绕地铁站进行高强度的城市建设,照顾到居民需要反复来回市区的实际需求,在地铁站边兴建人才公寓,生活设施,让他们感觉即使住在新城,去主城区依然很便利。
为什么突然说到五大新城呢?这里又要讲到另一个问题,上海之所以没有向江浙边境扩张,很可能是因为有心无力,包括五大新城,除了上述说的那些问题,更核心的可能也是有心无力。
有一个最直观的相关现象。如果仔细观察上海市郊,会发现虽然同处长三角,但上海的农村和江浙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工厂非常少,农村的味道比江浙还浓。换言之,那种在江浙非常常见的城乡结合部,在上海几乎找不到,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就是乡村,彼此没有结合部。
我没有看到过对此特别针对性的分析,只能凭经验理解——上海的人口控制和建成区红线控制太严了。

资本获利冲动极其强烈,但往外投资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可扩的土地空间有限,可以投放给农村的建设用地就严重不足;二是人口被限定在2500万以内,没有更多的人口资源分配到外围去。当然,最核心最根本的还是第一个问题。可建设用地不足,供不应求,所以只有不断卷市中心,将最好的资源持续在市中心叠加。
最近建成的前滩和西岸,再次把江浙两省的新城区甩在身后,那种都市感时尚感国际感高级感艺术感融合的味道,也只有上海能有。
在这种条件限定下,上海要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难度就比江浙大得多,毕竟江浙两省空间更大,可调配的土地资源更多,也没有严格的人口限制,又有强烈的对接上海的冲动。然后就像男女谈恋爱,一方如果特别主动,而另一方又恰好准备不足,那么这另一方就会显得很被动——反正你会一直主动下去嘛。
最后再讲下耕地红线问题,这是个有些敏感,但又回避不了的问题。从资源调配和资源价值最大化角度说,土地的调配应该充分最终价值最大化原则和市场原则。
如果上海没有土地红线,也没有人口限制,那么上海创造的GDP以及其他财富将远不止现在这些。有人说人口太多会有都市病,人口多了自然会引发一些问题,但却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解决更多的问题,还能让社会产生新的财富和资源盈余。
就比如转移支付,如果上海能创造更大价值,上海转移支付的能力会更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援力度会更大。在欠发达地区一千亩土地产生的价值多数还不及上海十亩土地创造的价值,那么为什么不能用欠发达地区的土地补贴上海呢?为什么一定要让上海闲置如此宝贵的土地资源呢?
比如西部某省和上海商量,你不用转移支付我了,我调给你1000亩建设用地,你把这个建设指标用在上海,然后这一千亩土地产生的价值分我25%。我相信如果上海有权限这么操作,他们会非常乐意,那个西部省份会更开心,因为这等于雇佣上海给自己赚钱,是标准的躺赢。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转移支付。
其实江浙和内陆省份也时常这么操作,许多建设指标都是和内陆省份置换来的,具体形式可能不一样,但目的和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用合理的市场调配机制,让土地创造更大价值。
更进一步,和国外也可以如此资源置换,向巴西、阿根廷、俄罗斯、蒙古、加拿大,这些地广人稀的国家进行土地空间置换。我租你一万亩地90年,你替我在这里种地,种完我按市场价收购;我自己的土地空出来进行城市化建设,创造更多财富。多于创造的财富是5000亿,但租土地和购买粮食的价格只有不到1000万,我还赚4000万。只要这个国家政权稳定,就是一笔一本万利的生意。
道理不难理解,但身为几千年的农业大国,心里似乎总有道坎过不去,以致巨大的土地红利无法释放。如果可以克服这一障碍,无论五大新城,还是长三角一体化,或许都将不是问题。
本文为推广
* * *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上海没有西站,长三角没有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