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内外城市推动高校周边区域
成果转化的经验
纽约:创新服务设施计划
主要做法:一是功能类型多样,满足创新链各环节主体的创新需求。其中,“联合办公空间”为初创小团队和独立工作者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空间,“孵化器”为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和加速服务,“共享实验室”则通过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实验设施来打造城市公共中试平台,为中小科技公司的成果转化提供便利。二是强调均衡布局,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纽约市政府将创新服务视为基本公共服务之一,并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服务配置体系中,形成网络化、层级化的布局体系,并引导其向外围行政区扩散,从而促进纽约创新集群的扩大化。

The Farm联合办公空间品牌
图源:微信公众号“城市怎么办”
无锡:“科创飞地”模式
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校地合作,打通跨区域创新资源通道。无锡市以“科创飞地”形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家未来技术学院设立未来技术创新中心和孵化中心,通过优质服务吸引高校团队入驻,项目孵化成功后导流回到无锡建设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形成“孵化-加速-研发-中试-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条。二是功能垂直复合,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科创飞地”需要承载研发试验、招商引智、科技金融、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等五大中心功能,通常包括独立办公区、共享办公区、会议室、路演厅、露台休闲区等空间,以无锡在深圳建设的9大科创飞地为例,总建筑面积多在几千平方米左右,因此更强调空间的复合利用。

无锡和深圳合作建设“无锡深港协同创新中心”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杭州:环浙大成果转化带
主要做法:一是整合用地,释放校园内外存量空间。西湖区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门外存量的10栋办公楼作为环浙大成果转化带的启动区,以“腾笼换鸟”方式激活10万平方米办公空间;并规划依托启动区串联浙大周边存量空间资源,形成空间体量达100万平方米的全链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区域。二是聚焦边界,打造校城柔性界面。通过支持高校院所充分利用老城区的存量建筑、闲置载体开展产业化的创新创业活动,在源头巷口规划建设成果工程化试验、转化、孵化等多元、个性化创新载体,营造孵化森林,打造“校地融合”的创新集聚区。

杭州西湖区1897创新谷(环浙大成果转化平台)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02
对广州环高校地区建设的启示
(1)科学配置资源,构建全链条的成果转化空间体系
此外,已建成的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大多具备中试孵化功能,建议广州市进一步梳理存量中试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中试平台开放共享。
(2)强化协同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跨行政区转化制度
建议可借鉴“科创飞地”模式,在环中大、环大学城等地区建设离岸孵化器、离岸创新中心等空间载体,在花都、从化、增城等外围行政区建设相对应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链接中心城区的创新资源和外围区域的空间资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自由流动。
(3)聚焦边界区域,营造创新友好的高品质城市界面
此外,建议以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重心,统筹协调高校内外各类创新指标配置,围绕创新源规划建设工程试验、转化、孵化等多元创新载体,营造孵化森林。
(4)摸清底图底数,梳理环高校地区存量空间资源
一方面,鼓励低效空置商务楼宇转型为科技楼宇,植入概念验证中心、小批量试生产等中试平台。另一方面,除了梳理存量空间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明确层高、载重、最大供电量、设计用水量等信息,便于科创型企业和项目优中择优,选择最适合的“良巢”栖息。
供稿|规划设计五所、项目前期部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