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研究转变为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高等院校是城市创新策源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环高校地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促进“双链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抓手。
广州市近年来高度重视环高校地区在城市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工作要求。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在推动高校周边区域成果转化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期为广州环高校地区的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01

国内外城市推动高校周边区域

成果转化的经验



纽约:创新服务设施计划

纽约市的创新服务设施作为创新创业重要载体,是其打造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助推器。

主要做法:功能类型多样,满足创新链各环节主体的创新需求。其中,“联合办公空间”为初创小团队和独立工作者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空间,“孵化器”为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和加速服务,“共享实验室”则通过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实验设施来打造城市公共中试平台,为中小科技公司的成果转化提供便利。二是强调均衡布局,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纽约市政府将创新服务视为基本公共服务之一,并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服务配置体系中,形成网络化、层级化的布局体系,并引导其向外围行政区扩散,从而促进纽约创新集群的扩大化。


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

The Farm联合办公空间品牌

图源:微信公众号“城市怎么办”



无锡:“科创飞地”模式

近年来,“科创飞地”作为无锡市加强跨区域协同创新的一种新尝试,在联通多方资源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校地合作,打通跨区域创新资源通道。无锡市以“科创飞地”形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家未来技术学院设立未来技术创新中心和孵化中心,通过优质服务吸引高校团队入驻,项目孵化成功后导流回到无锡建设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形成“孵化-加速-研发-中试-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条。二是功能垂直复合,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科创飞地”需要承载研发试验、招商引智、科技金融、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等五大中心功能,通常包括独立办公区、共享办公区、会议室、路演厅、露台休闲区等空间,以无锡在深圳建设的9大科创飞地为例,总建筑面积多在几千平方米左右,因此更强调空间的复合利用。


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

无锡和深圳合作建设“无锡深港协同创新中心”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杭州:环浙大成果转化带

杭州西湖区立足于老文教区优势,全力建设“环浙大成果转化带”,打造“创新一公里”。

主要做法一是整合用地,释放校园内外存量空间。西湖区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门外存量的10栋办公楼作为环浙大成果转化带的启动区,以“腾笼换鸟”方式激活10万平方米办公空间;并规划依托启动区串联浙大周边存量空间资源,形成空间体量达100万平方米的全链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区域。二是聚焦边界,打造校城柔性界面。通过支持高校院所充分利用老城区的存量建筑、闲置载体开展产业化的创新创业活动,在源头巷口规划建设成果工程化试验、转化、孵化等多元、个性化创新载体,营造孵化森林,打造“校地融合”的创新集聚区。


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

杭州西湖区1897创新谷(环浙大成果转化平台)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02

对广州环高校地区建设的启示


(1)科学配置资源,构建全链条的成果转化空间体系

广州市现有成果转化设施的总体布局缺乏系统性,存在社会中试资源分散、开放共享不充分等问题。建议围绕“样品化、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四阶段的成果转化链条,对应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小批量试生产、中试熟化、产业化先导基地”等多层级的成果转化空间,并根据各环节与产研两端的联系强度,围绕高校院所形成圈层式布局。

此外,已建成的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大多具备中试孵化功能,建议广州市进一步梳理存量中试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中试平台开放共享。


(2)强化协同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跨行政区转化制度

广州市现有的7所“双一流”高校均布局于中心城区,各行政区在高校院所数量、高端创新人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建议可借鉴“科创飞地”模式,在环中大、环大学城等地区建设离岸孵化器、离岸创新中心等空间载体,在花都、从化、增城等外围行政区建设相对应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链接中心城区的创新资源和外围区域的空间资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自由流动。


(3)聚焦边界区域,营造创新友好的高品质城市界面

高校封闭式的管理常常限制了高校与企业创新合作的效率。建议广州市加大“校区–城区–园区”交界区域的城市设计力度,试点分段拆除校园围墙,实现校内外功能联动,谋划高品质区域更新。

此外,建议以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重心,统筹协调高校内外各类创新指标配置,围绕创新源规划建设工程试验、转化、孵化等多元创新载体,营造孵化森林。


(4)摸清底图底数,梳理环高校地区存量空间资源

广州市环五山、环中大等地区现状以存量用地为主,为促进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需要积极推进高校周边商务楼宇、文创园区的嵌入式创新空间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供低成本空间。

一方面,鼓励低效空置商务楼宇转型为科技楼宇,植入概念验证中心、小批量试生产等中试平台。另一方面,除了梳理存量空间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明确层高、载重、最大供电量、设计用水量等信息,便于科创型企业和项目优中择优,选择最适合的“良巢”栖息。


供稿|规划设计五所、项目前期部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

城市眼|上海建设“沪派江南”新探索:以中小河道蓝线优化调整强化江南水乡底蕴


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

废弃矿坑变身“小九寨”,重庆铜锣山生态修复的经验与启示|城市眼


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

“成都东郊记忆”智慧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营造经验|城市眼



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
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环高校地区推动“双链融合”的路径|城市眼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