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实现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产业链关乎上中下游的产业组织、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创新链有利于实现知识经济化与创新系统优化。“双链融合”是广州的重要战略部署,“广深港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连续两年全球第2,广州“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第14,但创新产业与重点产业错位、产学研空间协同不足、创新生态圈有待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

新加坡以小面积土地实现产学研紧密合作、创新资源系统性整合,建国近60年来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2021年彭博创新指数科技成就第2、制造能力第3,一跃成为高端制造的全球城市。本文研究其科技、产学研、链接机制、保障机制等“双链融合”路径,期待有助于支撑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广州、新加坡创新指数对比图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改绘



01 新加坡“双链融合”经验


(1)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软硬双连通”

新加坡不仅是工业生产聚集地,更是一个知识与创新交融的生态系统。
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互动,对知识、技术研发共享,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开展深层合作。注重“硬连通”,即通过物理空间的邻近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实现快速沟通与协作;更注重“软连通”,即通过文化融合、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的完善,推动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深度融合。

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方向与企业发展方向高度匹配,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取最新技术动态和市场信息,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新加坡“软硬双连通”体系图

图源:自绘


▣ 形成“科研-研发-产业-科研”的良性循环

新加坡已形成“科研-研发-产业-科研”的良性循环,以科研为起点,也以科研为终点,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是持续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新加坡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开展前沿研究,研究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企业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合作模式加速了研发进程,提高了研发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
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众多国内外企业入驻。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科研和研发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反过来促进了科研的深入。随着产业不断壮大和升级,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需求增长,促使科研机构和企业不断开展新的研究,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从而推动科研的持续发展。“科研-研发-产业-科研”良性循环,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科创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持续强劲,为新加坡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新加坡“科研-研发-产业-科研”循环分析图

图源:自绘


(2)强化“双链”深度融合的链接机制

▣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新加坡产业历经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科技密集和人才与创新密集五个发展阶段,除劳动密集阶段外,其他阶段均依靠新兴技术产业引导整个产业体系变革,推动“双链融合”发展。

技术密集型发展阶段,通过设立国家培训中心,与日本、德国等联合设立科技机构,提升技术力量,同步布局产业空间,预留产业集群。资本密集型发展阶段,顺应“第二次工业革命”,打造科学技术、专业知识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促进向高生产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科技密集型发展阶段,提出向经济上游升级和产业集群计划,充分发挥商务园、科学园和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技集聚优势,促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精密仪器等行业高速增长。人才与创新密集发展阶段,紧抓科技研发,瞄准生物医药、信息传媒等领域,吸引全球精英转化科技创新生产力,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新加坡产业发展阶段分析图

图源:自绘


▣ 知识入园驱动先进制造业集聚

新加坡往往以知识型产业园区化推动工业化发展。
纬壹科学城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园区邻近中央商务区和工业区,为从事研发为主的产业项目提供研究型人才、配套服务和工业生产,划定特定功能分区,形成生物经济产业集群、信息通信产业集群和资讯传媒产业三大集群。

裕廊工业园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群聚效应,加强对科技公司的吸引力,以达到聚集全球资金和人才的目的,将园区打造为先进制造业、机器人技术、智慧城市、洁净科技和智能物流的新发展区,承载研发制作、原型化、测试、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整个制造业价值链。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新加坡知识型产业园区化分析图

图源:自绘


▣ 包容性混合用地保障产研空间一体

引入新的区划体系和白地,可兼容办公、商业、清洁工业、研发产业和休憩等功能,为空间复合创造条件。

裕廊工业园为例,采取集群开发模式,高新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和电脑软件服务业等关联产业主体可聚集于一栋楼,打造高效生产空间与环境。面包新语大楼建在工业用地上,集“研发、生产、零售、办公、仓储”于一楼,9楼为“工业上楼”的食品加工厂,“下店(展)上厂”,生产商直面消费者,形成特定制造业与相关服务业共居一楼的包容性混合空间。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面包新语大楼功能分析图

图源:自绘


(3)建立高水平的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

▣ 建立适宜不同发展时期的招商引资体系

一是全球招商引资,设置各地招商服务分支机构,根据新加坡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需求选择产业主体,并在不同阶段推行企业主体最迫切的优惠政策,提供差异化设施和厂房、科研基础设施等。二是减少行政干预,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入PPP模式。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产业发展、融资等帮助,辅助其发展高技术产业及对外扩张。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新加坡招商引资分析图

图源:自绘


▣ 遵循前瞻性的规划-招商-运营体系

“先规划、后运营”,在企业招商前,提前谋划产业链体系。根据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上下游产业链构成,预测工业用地需求,划分不同产业区域,以适应不同企业和研究机构需求。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新加坡“规划-招商-运营”体系图

图源:自绘


▣ 建立友好的资金优惠保障体系

一是与全球80多个国家、地区签订双重征税协定(DTA),避免双重征税,提供较低的预扣税及税收优惠制度。二是建立友好简明的税收制度,新加坡应税收入的最高公司税率为17%,资本利得税和股息收入税为0,同时,只要收入在一个总体税率至少为15%的国家、地区被征税,所有外国来源的收入都可免税,不受外国所有权限制和外汇管制。

新加坡“摩天工厂”(工业上楼)采取“REITs+PE”双基金运作模式,培育期项目采取私募基金PE运作,待私募基金将项目培育成熟后,优先进入REITs完成退出,并对负债、资产、分红、投资和投资者制定严格的细则。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新加坡资金优惠保障体系图

图源:自绘



02 对广州“双链融合”的启示


(1)强化空间保障,积极融入湾区战略格局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优势,深度整合穗深港三地产业与创新资源。通过强化合作机制与资源共享,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双链”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带。

精心布局产业创新空间,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核心产业,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以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协同创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2)产业精细管理,搭建“双链融合”路径体系

对广州未来重点发展的规模产业,深入研究上中下游企业现状,摸清薄弱环节,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广州整车、整机组装表现出色,但在感知系统、执行系统、电控系统、智能座舱等研发要求高的环节短板明显,因此,重点引导龙头企业自主或与科研高校合作等,着力提升电动、智能、网联三方面核心技术,实现双链融合,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新兴产业,提前部署产业链、创新链,结合市场需求,预估未来方向,用户产品定研发方向和研发产品定用户类型相结合,确保贴近市场需求。同时,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在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元主体提供合作平台,促进科研、研发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发展,共同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3)健全制度体系,促进双链融合有序实施

土地政策方面,打破传统产业用地与研发用地壁垒,促进二者融合,优化新型产业用地供给,整合旧厂房、零散工业和村(镇)级工业园区资源,优先用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与培育,在交通、环境及设施配套容量范围内,提高转型区域土地利用率。
招商运营方面,提前谋划广州近远期产业链体系,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主体。以现有产业分布为基础,划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新能源及高端智能装备、航空航天、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五类产业区域,引导不同类型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

优惠政策方面,争取与更多国家、地区签订双重征税协定(DTA)网络,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特定的优惠政策,如中小企业简化审批程序、降低收费标准、减免部分税收等。



供稿|西南分院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从《黑神话:悟空》出圈看广州游戏产业的新征程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古越药洲 生命秀环——越秀区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产业链洞察㊵|新加坡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经验启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