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多前,它是一座沿海边陲小镇。
40年多后,它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引起广泛关注。
它,就是广东深圳。
2024年9月,在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中,明确了深圳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将充分发挥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全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典范。
如今,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总体规划:首次实现陆海全域覆盖
在业界,深圳已被公认为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一个只有数万人口的边陲小镇,用40多年的时间,发展成为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国际级大都会。
“《总体规划》致力于破解‘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难题,是深圳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深圳首部总体规划,是实施“多规合一”取得的重大成果,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统一,首次实现陆海全域覆盖,涵盖了山水林田湖草海全要素,全面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总体规划》提出了3个发展阶段的宏伟目标与美好愿景:
——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2050年,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据深圳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团队项目负责人、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邹兵介绍,《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涵盖9个方面:一是加强区域协同,发挥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二是坚持底线思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四是加强陆海统筹,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民生幸福标杆;六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美深圳建设;七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构建通达韧性城市;八是塑造特色风貌,彰显现代城市魅力;九是注重规划实施,提升空间治理水平。
城市定位:从“区域性”到“国际化”
回顾深圳建市45年的发展历程,深圳历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赋予了深圳不同阶段的发展定位。
据介绍,1986年第一版经济特区总体规划确定深圳的城市性质是“发展外向型工业、工贸并举、兼营旅游、房地产等事业,建设以工业为重点的综合性经济特区”。
邹兵详细介绍了其他几版《总体规划》的深意和亮点。他表示,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到《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到《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深圳的城市作用愈发突出。而“现代海洋城市”新增定位更是亮点,是对“双区”建设关于“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呼应和期许。
与之前的定位相比,新的规划更加强调深圳的国际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深圳不再仅仅是经济特区,而是要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跨海大桥 杨昌林 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则认为,国务院对本次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件体现了继承与延续、突出了深圳的创新特质和创新势能,赋予了深圳新的使命。
“有两个表述让人眼前一亮。”王凯说道。一个是首次出现了“现代海洋城市”这一概念。这次国务院的批复明确了深圳“现代海洋城市”的性质定位。同时,深圳优质的山海资源特色也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进一步彰显和展现。
另一个表述则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王凯表示,“这让人振奋”。他说,深圳过去的定位一直是港口城市、口岸城市,是末端型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本次国务院批复正式明确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是对深圳在国家交通战略布局中地位的跨越式提升,标志着深圳将逐步成为具备汇聚全球资源要素、搭建多元交流平台能力的国际性枢纽城市之一。
协同发展: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
据介绍,与前三版不同,2035版《总体规划》更加注重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强化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作用和区域发展引领责任。
国务院批复中提到深圳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强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与香港、澳门深度合作、协同发展”。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朱国鸣介绍,《总体规划》提出全方位拓展和深化深港澳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民生服务等多领域务实合作,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香港深度合作,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优化深港双城空间格局,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
对于这一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原署长、香港理工大学实务教授(规划)凌嘉勤谈了他的看法。他说:“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在空间规划及发展方面的融合,必然是由近至远,首先应当聚焦在香港与相邻的深圳。”据他介绍,香港已在新界北部与深圳相邻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启动了回归祖国之后的大型空间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行动,其规模之大,差不多是等于“再造一个香港”的划时代工程。
“通过深圳2035总规确定的港深双城‘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可以推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港深必须携手达成的共同历史使命。”凌嘉勤如是说。
陆海统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山海连城,大美深圳。吴开成 摄
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深圳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并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国土空间保护和利用提出规划指引。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综合介绍了《总体规划》的详细内容。
——坚持底线思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总体规划》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持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布局差异化发展的12个城市功能中心和12个城市功能节点,形成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前瞻布局新经济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等,形成“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
——实施东西部海域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海洋空间格局,以海岸带作为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构建城海交融的“一带三区十五段”海岸带空间结构,打造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强化海洋科研要素集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聚焦“民生七有”,优化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设施空间、全民共享的文化体育空间、优质均衡的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福利设施空间、舒适宜居的居住生活空间,构建全民、全龄友好型15分钟社区生活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建成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2035年,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
——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韧性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化市政设施体系,打造畅通全球、辐射全国、更具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强化“山、海、城”交织共融特色,以“一脊一带二十廊”为魅力生态骨架,塑造“超级湾区都会、活力宜居城区、诗意山海小城”的多维深圳城市意象。
璀璨夺目的深圳南山新貌 詹雯茜 摄
创新创业:打造国际创意之都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这些年,深圳孕育出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都”。本次规划,强调了深圳这一突出特质。根据《总体规划》,未来,深圳将是创新创业、创意之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资源集聚的创新策源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谋划打造“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前瞻布局新经济新业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等,优化形成定位清晰、链条完整、资源集聚的“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为“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提供空间保障。
——复合高效的城市空间。围绕“调结构”和“提品质”的核心目标,实施城市开发强度的分区分级管控,加快推进低效用地盘整及非核心功能疏解,统筹集中连片建设,加强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鼓励空间复合利用与功能转换,持续探索小地盘、高密度地区精明增长的实施路径,推动城市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高品质的模式转变。
——内外循环的国际枢纽。一是建设链接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提升航空枢纽能级,继续巩固面向东南亚、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线,大力发展连接欧美澳、衔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航线,积极构建网络覆盖度更高的全球性航空运输体系。努力将深圳机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空铁综合枢纽,加强深圳机场与惠州机场合作,提升深圳都市圈东部地区的航空服务能力。二是打造协同高效的国际航运枢纽。巩固国际班轮航线优势,积极开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港口合作,提升国际枢纽港地位。加强深圳港与香港港、广州港的分工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三是构筑直达互通的国家铁路枢纽。提升对外铁路通道能力,布局“南北终到、东西贯通、互联互通”的八大铁路通道网络,形成以深圳站、深圳北站、西丽站、坪山站和机场东站为主要枢纽,其他枢纽为补充,布局均衡、功能清晰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四是形成共建共享的湾区交通网络。保障环湾集聚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空间,形成“南北放射、东西贯通”的城际铁路网络,打造“轨道上的1小时深圳都市圈”。规划布局跨珠江口的三路四铁跨江复合通道,促进珠江东西两岸的融合发展。
——优质便捷的出行体验。完善高效公平的道路网络,构建友好可达的慢行交通空间保障运转高效的城市物流空间。
“机场国际航线数量120条以上”“旅客吞吐能力1亿人次以上”“轨道上的1小时深圳都市圈”……未来,深圳势将吸引更多优质人才。
和美家园:构建幸福宜居城市典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如何打造一个真正适合所有人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环境,成为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在2035版《总体规划》中,从无障碍设施到全方位的无障碍网络,从关注特定群体到惠及全体市民,深圳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更具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文有悦享、体有康达”。
深圳市内“桃源” 贾晓明 摄
——活力多元的社区生活圈。《总体规划》提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环境友好、设施完善、活力多元、高效便捷的高品质社区生活空间。保障居住空间供应,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实现住有宜居。统筹兼顾品质提升和特色彰显,加快打造一批品质卓越的国际化街区,构建儿童友好、老年友好、人才友好、残障友好等全民、全龄友好型社区生活圈。
——山海连城的公园城市。一是多维深圳,鹏城意象。深圳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山海资源特色,形成高辨识度城市风貌,突出国际都会感、家园归属感、文化地域性特征,塑造“超级湾区都会、活力宜居城区、诗意山海小镇”的城市意象。二是“山、海、城”交织共融的魅力骨架。以生态空间格局为基础,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将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海湾、山体、河流、生态绿廊、公园绿地等进行系统连接和生态复育,提升生态功能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促进蓝绿空间交织共融、市民与自然野趣亲密相伴,实现生态价值和城市价值的融合发展。三是创新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完善公园体系建设,创新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提升公园绿地的覆盖度和可达性。大力推进公园群建设为市民提供品质卓越的多样化休闲游憩空间,建成全民共享共惠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四是保护利用与修复自然生态资源。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统筹推进山体、水体、海洋、森林等各类生态要素修复。五是建立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保育的深圳模式。结合深圳特色,构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聚焦改革开放历程,打造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的文化名城。
——韧性安全的智慧城市。一是构建现代化市政设施体系,涵盖污水系统、供水系统、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处理系统、油气供应系统、防洪潮及内涝防治系统、电力供应系统等。科学构建城市防灾体系加强城市安全管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保障城市生命线、建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超前部署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等一一在列。二是打造“四大先锋”城市,包括极速宽带先锋城市、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数字能源先锋城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
“到2035年,建成全境步道不少于5000千米,衔接并融入国家步道体系”“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0%”“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险)场所达1.5平方米”……《总体规划》中明确的这一项项具体指标,每一个数据,都是人们生活幸福指数提高的坚强基石。
深圳大沙河泛舟 钟焯君 摄
规划实施:健全规划落地保障机制
毫无疑问,《总体规划》的实施,将为深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规划》明确了实施保障机制。如,构建“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专业线条上突出“多规合一”,空间尺度上突出“多层细化”,建设标准上突出“多域示范”。健全规划法规体系,完善“三导则+三通则”城市风貌和建筑品质管控体系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将依托“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信息化支撑。
据邹兵介绍,为确保这些目标落地生根,深圳首次同步启动11个区(新区、合作区)的分区规划编制,既与国家、广东省总体规划衔接细化,又实现市区两级同频共振,使“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开发新格局、“民生七优”设施落地等得到传导落实。分区规划有望近期获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复,有力保障《总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蓝图已定,未来将至。
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以《总体规划》为蓝图,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迈进。
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强国号发布的内容。
你“在看”我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遇见,深圳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