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编者按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我院作为成都规划主力军与先锋队,深度参与和全面支撑成都详细规划三十五年实践。在近年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改革的背景下,立足发挥详细规划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聚焦支撑详细规划管理制度、工作体系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系列探索,参与制定成都市详细规划管理文件,开展了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中心城区详细规划评估、环城生态区详细规划等系列开创性工作,高效服务全市详细规划改革。近期,我们将结合我院在详细规划领域探索和实践成果分享系列文章。



为贯彻落实国家、四川省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推进详细规划工作重要安排部署,按照《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详细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成办发〔2024〕19号)相关要求,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委托我院编制《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结合详细规划“从建设单要素向全要素转变”“从静态蓝图向全过程全周期动态管控转变”“从技术文件向综合实施方案转变”“从空间规划向空间治理转变”的导向,为城镇详细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指引和成果规范。

研究思路


聚焦成都现行详规编管中总规战略性传导不足、土地利用新方式考虑不充分等问题,立足新时期详规三大转变,开展成都详规改革探索,推进成都详规全要素统筹、“编-审-施-评”闭环管理、服务公园城市空间治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主要内容


(一)按照“全要素统筹”管控思路,明确成都详规编制导向


成都中心城区1564平方千米,其内城镇开发边界不足1350平方千米,包含环城生态区、兴隆湖等大面积特殊区域,部分区域城镇开发边界参差不齐,因而将非建设空间纳入统筹管控的迫切性尤为突出。本次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回应:


一是统一用地分类标准,为全要素管控夯实基础。衔接前端调查监测、后端不动产登记等,建立用地分类与三调、土地利用、城乡规划用地的对应关系表,形成符合成都实情的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分类。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二是细化非建设空间用地表达,将规划对象从建设用地为主拓展至山水林田湖草及其附着的特殊地形地貌、生态景观特质、乡村文化标识等,统筹形成“全要素空间布局+自然文化属性保护”的规划成果。


(二)按照“全流程贯通”管理思路,健全成都详规闭环机制


统筹调查、管制等业务部门需求,将详规作为统一工作底板,构建“编-审-施-评”闭环管理,推动城乡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深度融合。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编制阶段:为满足成都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在总规和传统详规间增加大纲单元控规强化传导,并强调公园城市理念的落实。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审批阶段:构建分层行政决策制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保障规划适应发展的时效性。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实施阶段:为应对详规无规划期限、在实施阶段可能出现不适应性的情况,按照“先粗后细”思路,新增实施深化程序,即在不调整详规的前提下,对部分指标要求予以细化深化,支撑出具规划条件。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评估阶段: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年度与五年定期评估,形成各详规单元新编、调整的依据。以单元为单位开展对重大战略决策等适应性的动态评估,明确详规调整方向与重点,保持详规长效管理的适用性。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三)按照“全方位转型”治理思路,服务成都公园城市空间治理


立足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衔接落实公园城市系列规划与导则,开展“四边”、风廊、绿道等重点地区管控研究,并借助城市设计手段,形成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详规新实践。


通过理念传导、设计落地等方式,将上述管控要求、设计要素转换成详规管控条款,以“文本+图则”创新成果体系,实现公园城市理念转化为空间治理手段。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特色创新


(一)构建“三位一体”技术管理体系,推动成都详规系统性改革

构建详规文本图则、管理技术规定、城市设计导则“三位一体”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有机结合。


详规文本图则是具有法定效力的刚性管控。文本突出空间政策化,强化分区准入、清单管控等政策属性,如大纲单元控规文本可明确适用于实施深化程序的情形。


图则突出政策空间化,将带有空间属性的各类管控信息集合成图,包括基本图则和附加图则。其中附加图则是与各业务部门专项工作衔接的关键成果,如历史文化保护图则、土地整备图则、地铁控制图则等。


管理技术规定作为全市普遍适用的统一性技术要求,通过形态分区实现通则式管理,充分体现详规管理公平与高效。


城市设计导则以“六张图”作为塑造大美公园城市形态的技术支撑。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等控制性内容纳入基本图则;公共空间、重要界面等引导性内容纳入形态管控图,并通过实施深化程序进入规划条件,指导实施呈现。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二)明确“两个层级一个程序”编管内容,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为解决总规战略难以直接传导至地块层面的问题,以及适应市场灵活性需求,新增大纲单元控规和实施深化程序,形成“两层级一程序”编管框架。


大纲单元控规是“总-详”传导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向上承接总规核心管控要求,形成功能、底线、容量、民生“四管”刚性内容;并发挥其衔接行政管理边界、地理空间分隔的优势,作为空间治理的基本单元,形成涵盖交通系统、空间形态等在内的“3+1+N”系统性方案,向下指引基本单元控规编制;并进一步支撑“四管”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如通过慢行系统研究明确单元绿道长度指标。


基本单元控规发挥指导地块出让和开发建设的作用。集成涵盖用地混合、容积率转移等内容的政策包,结合单元实际,以“五定”将大纲单元控规相关内容传导及细化至地块层面。


实施深化程序在详规法定后、规划条件前发挥重要作用,以有利于产业高效、土地集约等为导向,具体明确为“两细化四深化”,可通过动态维护纳入“一张图”管理。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三)深化“三个技术要点”,打通“资源”变“资产”关键症结


改变原有“重空间资源、轻空间属性”的做法,充分考虑土地权属与利益协调、用地布局与功能优化、土地整备与市场需求等,着重突破以下三个技术要点,推进详规对土地“增值”作用,实现“资源”变“资产”。


一是为应对新产业新业态的空间需求,适应公交场站等复合开发的现实需要,开展土地复合利用技术要点研究。打通混合用地、垂直分层从前端规划到中端出让,再到后端确权登记的全链条标准;制定用地混合正负面清单,明确鼓励和禁止的混合地类;明确分层编制与出让中正负零标高、容积率计算等关键点。


二是开展存量背景下城市更新地区详规编制关键内容研究。打破原有“先收储后调规”困境,将城市更新方案作为基础,以土地整备为耦合点,创新属地政府“承诺制”,在保障土地收储的前提下同步编制详规,探索将城市更新的政策语言转换为详规的管控内容。


三是以提升超大城市品质和宜居度为导向,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在大纲单元层级开展“人口+三大承载力”技术要点研究。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成都特有的微网实格现状人口数据为基础,整合传统数据与多源大数据,测算单元人口容量。以适宜人口密度为目标,开展三大承载力研究,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教育和公园绿地,可接受的道路交通动态拥堵指数及成都的市政突出短板即生活污水管网承载能力为标尺,在补短板的同时,调控单元人口容量与空间资源精准匹配,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


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目前,《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已印发实施,有效指导成都市城镇详细规划编制。未来,我院将持续围绕详细规划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展研究,支撑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丨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准则和成果规范(城镇分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