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钱从哪里来?
财务可持续性是什么?以业内影响比较大的城市更新——深圳大冲村的改造为例,我们先来看几方的利益情况:首先,村民是获益的。城中村的原住民共870户,改造前从原来很破、不能流通的集体物业,变成改造后可流通、可上市的物业,估算村民的物业价值600多亿元。面积0.6公顷,800多户居民平均每户大概得到6200多万,因为成本是开发商出的,这些居民一分钱不花,就获得了即使对于城市的其他普通居民来说也非常巨大的一笔财产。
其次,开发商的也是获益的。在改造前后,开发商需要出包括征拆在内的成本,他们卖掉的房子和未来可能卖掉的房子加起来,减去成本,获得的总利润将近1000多亿,当然这取决最后房价是多少。所以,开发商在这些项目里面获得了暴利。
那这钱是谁出的呢?我们再看看政府。政府在城市更新改造里一共得到了将近300多亿的收入,主要是城市土地出让、住房出让带来的增值税,所以土地出让的钱虽然主要给了开发商,但是政府收上来的增值税,以及交易过程中的税收,大概也有300亿。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城中村改造所有人都赚钱,所以这种模式在珠三角基本上都覆盖了。
我们分析一下:这种所有人都赚钱的模式,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不是可持续的?我们从财务的角度比较一下,什么发生了变化?
改造之前的大冲村,建筑面积大概是102.9万平方米,是集体所有制产权的面积;改造之后变成了国有产权的面积,增加到280万平方米。容积率是前后唯一的一个变量,我们就可以判断:钱就是从这里来的。原来低价值的资产不值钱,容积率很低,变成国有的、可以上市流通交易的资产,这就是所有人从改造项目中获利的根源。
那么容积率的本质是什么?容积率是城市规划中最主要的规划工具。容积率为什么会值钱?我们首先要理解政府是怎么融资的。政府在城市里有大量的投入,修路、修公园、修学校、修医院、修绿化、修机场、修码头、修地铁等等,这些项目很少是盈利的,甚至很多还是赔钱的。因为这些项目提供的服务很多都是免费的,这些免费的东西的价值转移到哪去了?全转移到可销售的土地上去了。所以政府融资不能拿地铁、道路、公园去融资,因为这些都不能带来现金流,能带来现金流的是可交易的土地,尤其是住宅现金流最好,所以银行都接受住宅作为一个抵押品。
容积率透支的宏观后果是什么?首先,不动产会失去流动性。股票卖得越多,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会失去流动性,所有的收益全被稀释掉了。所以城市每卖一块地,都是在稀释所有以前买房子的人的资产价值;其次,以不动产抵押的债务会出现违约。地方政府为什么欠这么多债?因为地方政府创造了巨大的资产,银行都以为能还上钱,结果现在地没人要了,地方政府就还不了钱了;第三,依赖卖地收入的政府也无法融资了。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地方政府融资是靠财政,财政在地方政府里基本上都是平衡预算,没有几个政府有净收益,很多政府甚至是负收益;最后,所有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都会受损。所有在交易的房地产会给处于存量的房地产定价,交易的房产价格下降,人们的房产资产也会下降,所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也都会萎缩,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困境。

所以正确的路径是什么?首先,资产负债表要分开。政府要改造基础设施,房子的改造就要个人业主出,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另外,利润表也一定要平衡。改造完以后,只要有新增,就必须有新增的税收。当城市化从资本型增长阶段进入运营型增长阶段,资本缺口会迅速收敛,一般预算缺口会突然变大。未来的政府不是缺卖地资本,而是缺净收入,运营性的收入,所以未来的10年、20年以后,大家会发现政府突然变得没钱了,主要是财政预算会出现大的缺口。因为建设起来的基础设施都没有带来对应的现金流和税收增长,但是服务的支出迅速地增加。
这个其实还是有成功经验的,就是喀什的旧城改造。不依赖房地产进行融资,动员居民自己拆、自己周转,觉得房子的哪个构件想留下来就自己留下来,政府也不赔偿。而且喀什很多年都没有基础设施,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设施都没有,所以当时中央出了一笔钱主要来修基础设施配套,当地政府就主要利用这个钱把很多以前的地道翻修了。原来房子全都是土坯的,都是危房,抗震都不达标,政府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框架,等政府把基础修完以后,房子里的墙面装修等大部分支出都由居民来出。这就形成政府和私人合作的资产负债表,大家各自投资、各自更新。
结果上,第一,无需卖地,避开了资产负债表陷阱。整个喀什改造不需要有房地产,房地产起伏不起伏,政府能不能卖出地无所谓,这两笔钱都不经过房地产市场。大家可以看喀什改造之前的面积,建筑面积是129万平方米,改造之后是127万平方米,还减了一点,这里面最关键就是没有增容。因为容积率没卖掉,所以政府等于是收入没有,支出也没有,算下来他们政府大概财政花了5.7个亿,改造面积的是1平方公里。大冲村是0.7平方公里,改造花了大概将近1000亿。原住民支出的成本,喀什造价比较低,大概是每平米1000多块,大冲村给原住民回迁的房子是每平米6万多块,造价肯定没有6万块钱,全是征地拆迁产权重置的成本。
第二,不恶化预算。改造完了以后肯定要新增学校、医院,新增很多公共服务,肯定要增加预算。等于是改造的方式越多,预算就越恶化。我们可以看到,喀什改造完以后变成了一个五A级景区,这意味着它有现金流、有税收、有就业,改造完以后核心区店铺数量3290户,是改造前的4倍多,游客会带来很多新增的消费。实现直接就业超过9000人,间接就业近5万人,年均收入从2.4万变成了5.6万。就业比税收还重要,因为就业和维稳直接相关。
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要慎行
重新理解城市规划
城中村也是保障房,不能违背改造初衷
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的死与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赵燕菁:可持续的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