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8)解读《政策评估 :观点法(S-CAD)概述》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8)解读《政策评估 :观点法(S-CAD)概述》

自2020年8月开始,梁鹤年先生受《中国投资》杂志邀请开设专栏,将他对中国与国际种种问题的思考写成杂文,与读者交流探讨。本号则从2023年4月20日开启了新专栏——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三位青年学者将在本系列连载中分享他们阅读这些文章的感悟

第二十八篇  政策评估:观点法(S-CAD)概述(←点击文章标题可跳转阅读梁先生原文)
S-CAD观点法锚定主导观点的分析优势
于东飞

S-CAD观点法评估首先需要确定“主导观点”。任何一个政策都有其想要达成的目的,这就是“主导观点”。主导观点不是“主观”,而是始终坚定一个行动目标。其实,任何“起心动念”都是一个决策,都有其目标,至于这个决策或其目标是好是坏,属于政治理性,需要基于世界观、伦理观、社会观综合考量。

现实中,人们在最初开始一项工作或一件事情时,往往抱有清晰而坚定的目标,但在长途跋涉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因各种挫折、干扰甚至诱惑而逐渐迷失。如果最开始就以S-CAD确定了“主导观点”,之后无论多么漫长的时间,都可以从这个“主导观点”开始,追踪人们可能会忘记的最初目标和方向。

当然,有些时候并不涉及一个长期深思熟虑而形成的目标,瞬间“拍脑袋”的某个决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行动目标。只要“目标”是明确的,那么就可以进一步通过S-CAD的效率效应和可行性评估帮助人们衡量目标是否有效达成了。“主导观点”一旦确定,具体人事时空之下,只要人们对“主导观点”的认识是一致的,效率效应和可行性的量化评估就不那么容易被主观性所左右。

依据S-CAD分析框架,任何一个“目标明确,行动有效”的政策都需要五个层面的评估构架,包括确定主导观点、辨认政策元素、析出评价因子、确定立场轻重、构建评价模型[1-2]S-CAD方法通过识别立场、目的、手段、结果等政策元素,将政策内容区分为政治和技术两个层面[3],为破解将政治理性和技术理性混为一谈的现实难题提供了可能。

何谓“政治理性和技术理性混为一谈”?拿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城市体检”活动举例来说,“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是否真正做到了精准断症值得打一个问号。目前,尽管国家研究层面列出了城市体检的指标菜单,但如何精选指标以评判城市“健康”,并界定其健康标准,仍然十分棘手——“城市体检”一词比照“人类体检”而来,人类各阶段的健康体征有可靠的经验数据作为参照,可城市没有!不仅如此,即便是同一时空下的城市,也不太可能与其他城市共用统一的健康参考值,因为没有哪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在某一方面拥有完全一样的量化数据。显而易见,拿到健康标准值,并对照标准值核查实际值的情况,算得上一种可理解、可操作的技术,属技术理性;但如何拿到标准值,是否真的拿到了标准值,以及所拿到的标准值到底能用于判断什么“病”,当下尚未有令人信服的说法。而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就属于S-CAD所说的“政治理性”,是城市体检已有“技术理性”目前无法独立触及的部分。

事实上,技术高度发达仅代表人们手中的工具比以往更先进,但工具先进并不直接等同于行动目标明确或正确。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动,若目标存在谬误,利器反成灾祸之源,工具越先进造成的破坏就越大。S-CAD方法正是通过明确主导观点区分政治的事和技术的事,并进一步通过锚定主导观点,使技术为政策目标服务的一种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冬雪, 王兴平, 柏露露, 等. S-CAD政策评估方法在城乡规划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 2020, 35(5): 114-123.

[2] 梁鹤年. 政策分析[J]. 城市规划, 2004(11): 78-85.

[3] 梁鹤年. 政策评估:观点法(S-CAD)概述[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2(ZB): 38-40.
作者:于东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8)解读《政策评估 :观点法(S-CAD)概述》
S-CAD政策评估法的几点认识

王冬银

2022年11月《中国投资(中英文)》刊载的梁鹤年先生的《政策评估:观点法(S-CAD)概述》一文中提到,S-CAD不仅融合了政治考量和技术考量并使两者相互支撑,同时将定性思维和定量思维联合起来综合运用[1]。文中还认定该评估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启发,即成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以“大山挡路,过不去就要绕路”为例,将具体考量周全确定行程路线与实施方案作了类比演绎,得出面临问题若要实现目标,时序上先要懂天时,继而选地利,最后保人和的结论。对应S-CAD方法,则为先评效应(达到目的),继评效率(以最低成本达到目的),最后评可行性(别人的助力和阻力)。
运用S-CAD开展政策评估看似为赋值计算的技术性评估方法,实则出发于选定主导观点。最常见的是从政策设计者的观点和价值观出发,落脚于促进“好政策”(目的明确和行动有效)的产生,蕴含着明确的政治意义。作为一种评估法,除了以委托方(可以是政策设计者,也可以是第三方)的价值观为“主导观点”(Subjectivity,即S-CADS)开展评估,对笔者而言,很大层面上该方法还为如何开展科学决策提供了思维范式上的普适性启发。
一是价值观即立场之下目标导向的聚焦思维。通观S-CAD评估法可以分析得出,对制定者(决策者)而言,某一政策是为追求某一准确、清晰的理想,也就是立场,是某种价值观的体现,后续流程均为这一理想的实现而展开。凡政策(决策)必有立场,但在表现形式上可显可隐。鉴于立场一般具有宏观抽象的特点,因而在评估中将立场具化于目,政策目可承上启下,用意在随后部署实施相关行动措施去有效追求并实现代表立场的政策目的正确过程。因此,政策目作为S-CAD评估的关键元素,自始至终也应成为政策制定者(决策者)思维布局的聚焦点。
二是天时地利分析即知己之上兼顾知彼的情怀格局。S-CAD先后开展3轮评估:第1轮聚焦逻辑对政策元素的对口程度(Consistency,即S-CADC)开展评估;第2轮聚焦经济对政策元素的需要与充分程度(Adequacy,即S-CADD)开展评估;第3轮聚焦法理与实践对政策推行中相关利益者的认同、支持或反对、阻力程度,即与他们的价值观的吻合与矛盾程序(Dependency,即S-CADD,有“依赖”的意思)开展评估。换个角度,第1、2轮就政策元素本身开展自上而下评估,是充分知己的过程;第3轮则从主导观点对应的相关观点,涉及主导观点对应的相关观点,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角度开展横向评估,为深入知彼的过程。《孙子·谋攻篇》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己有利于政策的成功,知彼之后采取相应调整或调和策略亦有利于政策的成功。针对第3轮评估分析的结果,即主体利益和相关利益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文中给出了“说之以理”“诱之以利”“压之以力”的上中下策解决思路。
三是依次评估效用之后衡量效率探索可行性的全局意识。中国古代影响人们应对外界认知或复杂事物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先后次序与轻重排序体现出不同侧重的思考方式。S-CAD融合了中西智慧,更难得的是摒弃中国传统观念中万事多以人和为先为重的观点,推出先看天时(效应)、又看地利(效率)、再求人和(可行)的全局观。“天时”为大气候、不可变,对政策制定者(决策者)而言,为知晓需做、可做和不可做的范围,乃效应;“地利”为小环境、可调整,为选择哪种方案效率最高;“人和”表现为助力或阻力,应尽力协调提升助力、降低阻力,实现方案可行。《孙膑兵法·月战篇》有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所谓“殃”就是后患,所以参考S-CAD,能按序兼得三者则胜能长远。
最后,S-CAD评估作为理性下追求自存—共存(自存与他存)平衡的一种评估方法,辅助决策中体现出的道德意义不言而喻,基于其评估结果一目了然,高低优劣可跟踪追溯到具体链条的具体环节的具体元素,因此,它为政策制定者(决策者)追求政治智慧与专业知识的互补提供了完全可能。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政策评估:观点法(S-CAD)概述[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2(ZB): 38-40.

作者:王冬银,博士,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统筹室副主任,二级调研员;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8)解读《政策评估 :观点法(S-CAD)概述》

应对多元利益平衡困境的评估方法

李媛

评估一项政策的好坏,关键是政策行动能否有效达成政策目的,难点是整合“技术”和“认同”。只考虑“技术”可能导致对多元利益诉求的响应不足,影响政策的认同度和可实施性;而只考虑“认同”则可能因为民意过于分化,以至对技术性的考虑不足。S-CAD指基于主导利益观点(Subjectivity,即S),评估效应(Consistency,即C)和效率(Adequacy,即A),并从政策成功实施需要依赖的相关利益观点出发评估可行性(Dependency,即D)。它是梁鹤年先生创立的一套系统性评估方法,旨在整合技术与认同,尤其是为处理多元利益平衡困境提供一套科学思维与操作方法[1]
简而言之,S-CAD方法有3个互构的环节。第一,S-CAD强调先知己(效应和效率)、后知彼(可行),既考虑施策背景以及资源约束条件,也考虑影响施策效果的多元相关利益。第二,S-CAD聚焦立场、目的、手段、结果4类典型政策元素之间的逻辑性、必要性、充分性关系,这有利于为多元利益观点提供统一的评估框架,使政策意见的分歧和共识得到具体化的表达和识别。第三,S-CAD强调知己(主导观点)知彼(相关观点)以后决策,这为优化主导利益、平衡相关利益的决策提供了可追溯的政策逻辑和具体内容。因此,S-CAD将有助于为“重技术指标但相关利益诉求响应不足”或“重多元利益主体的认同度但技术性不足”的两难问题提供破题思路与方法。
S-CAD作为“元方法”有三个主要特点。(1)合逻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是常理,S-CAD为先知己(效应和效率),再知彼(可行),最后基于知己知彼作决策提供了科学方法;(2)适用广。在任何领域、任何尺度、任何政策内容和政策阶段,只要是评估“行动是否效应、效率、可行”都能适用;(3)好操作。非专业评估人员可以用S-CAD的思路厘清影响行动成败的关键环节,专业评估人员辅以S-CAD软件可以完成系统性的评估和计算。UP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政策评估:观点法(S-CAD)概述[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2(ZB): 38-40.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研究员

本系列文章

01 解读《资本主义与全球资本》

02 解读《经济未来指向“合作”》
03 解读《国家公园或可行“天人合一”实践》
04 解读《论方法(1):求真》
05 解读《论方法(2):决策》
06 解读《论方法(3):比较》
07 解读《文明视野下的大变局》
08 解读《论方法(4):经济》
09 解读《自然之法》
10 解读《自存与共存平衡》
11 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一)》
12 解读《城市的基础设施》
13 解读《以人为本的存量发展》
14 解读《政府的土地资产》
15 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二)》
16 解读《以人为本的主体功能区细化》
17 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18 解读《“内”与“循环”》
19 解读《以人为本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
20 解读《以人为本的农村振兴》
21 解读《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22 解读《以人为本的土地利用》
23 解读《全球资本与经世济民的文明差异》
24 解读《自由放任经济不是万能的》
25 解读《经济制裁后果的两面性》
26 解读《粮食安全设想》
27 解读《收缩城市与大食物观互促之道》
编辑、排版顾春雪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8)解读《政策评估 :观点法(S-CAD)概述》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8)解读《政策评估 :观点法(S-CAD)概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28)解读《政策评估 :观点法(S-CAD)概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