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王昆在“2023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演讲者 | 王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
绿色低碳城市范畴极广,作为城市规划师,基于近几年参与的若干相关项目及课题,在目标、工作和路径等方面形成以下认识。
01
规划目标的双重聚焦:
兼顾资源环境紧约束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绿色低碳城市的工作总体目标是双重聚焦,既要化解资源环境的紧约束,又要满足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一是聚焦资源环境紧约束。一方面,要化解资源环境紧约束,既要关注降碳潜力,又要关注其中的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和技术代价,从而为方案实施者描绘图景与路径。例如,在《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绿色低碳示范区创建方案》项目中,形成一系列绿色低碳技术集成的同时,测算减碳幅度,以及相应的技术成本及实施主体。另一方面,面向有限的空间约束,关注有限空间内全生境的保护,实现永续发展。例如,在《无锡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项目中,强调有限的空间如何承载人的需求、各类动物生境的保持以及江南水乡文化的展现,从而实现社会、自然、文化的和谐共存。
二是聚焦美好生活新需求。绿色低碳城市是为了更好的让人生活其中,所以规划必须聚焦美好生活新需求。例如,在《广州南沙空间方案国际咨询》项目中,针对青年人群、港式社区的特点,形成生活场景的绿色供给。同时利用规划师擅长的空间设计手法,用绿色慢行空间织补空间缝隙,推动“灰色空间再利用”,提供青年人群喜爱的社交活动可能性,来供给绿色生活空间。
02
工作过程三元协同:
实现规划设计、技术选择与技术自身的系统协同
绿色低碳设计工作过程要强化系统协同。首先,体现在规划和规划之间的协同,以实现不同空间层次绿色低碳策略有效传导。其次,深化到规划和技术选择的协同,以跟踪具体技术手段,保障设计构想落地。最后,体现在技术与技术间的协同,通过理清技术谱系、评估成本收益、明晰适用环境,实现技术的科学合理落地。
图1 绿色低碳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协同(来源:作者自绘)
2.1 规划-规划协同:
绿色低碳在不同空间层次的有效传导
以无锡三个项目为例,从三个不同层次的绿色低碳城市塑造,阐释绿色低碳的空间构想逐步从总规层面、专项层面、局部设计层面细化落地。
总规层面明确绿色低碳城市的骨架。无锡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城市,也面临人口密集、空间紧张的现实,因此在总体规划编制中,瞄定绿色低碳城市的空间骨架塑造,大力保留、优化市区开敞空间,锚固了市辖区“环楔相连”的开敞空间骨架(图2)。
图2 无锡市区重要开敞空间规划
来源:《无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社会公示
专项规划聚焦城市生态空间,开展更深入的规划研究和管控引领。《无锡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立足无锡山水、文化、聚落等多种人居环境要素高度融合的江南水乡生态空间特色,形成了“评功能”“稳格局”“优品质”“明指引”的技术路线(图3)。
一是山水绿城全要素融合。维护市辖区生态空间基底,强化生态要素整体保护,对重要生态空间进行系统保护和指引。着眼山、水、林、田、城等全要素系统保护、功能融合,促进生态空间整体优化和生态功能综合提升。
二是格局与品质优化协同。强化空间格局优化与品质提升的同步、协同、一致,全面促进生态系统更加合理、高效和可持续;整体优化提升市辖区生态格局,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生态服务能力,健全功能体系建设;面向当前城市发展需求,以城镇空间为重点,立足生态质量提升、市民幸福生活、特色文化彰显,选取示范地区推进生态空间高品质建设。
三是自然与人文价值彰显。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同时综合考虑历史文脉传承、公共文化活动等多种人文需求,打造具有较高生态价值、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富社会人文底蕴的生态空间,为市民提供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高品质生活环境。四是管控与传导体系完善。进一步优化完善分区传导、重点单元指引等规划传导方式,健全机制体制,创新政策支撑,推进相关行动计划开展,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衔接,完善要素保障,推进生态空间规划目标落地。
图3《无锡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技术路线
来源:《无锡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项目
局部设计层面强化绿色低碳空间的细化落地。《无锡洗砚湖生态科技城战略规划与概念性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项目中,构建“碳中和示范岛”,探索新时期绿色低碳示范单元模式。该单元空间尺度上东西距离约1公里,南北距离约500米,自西向东分别为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和复合农业空间。按照组团的圈层结构来看,产业空间分布在“外圈”,居住空间分布在“中圈”,农业空间分布在“内圈”,中间的公共绿地串联三类空间,实现绿地的向内渗透,交通主干道从南北向穿越组团中部,实现快速的交通联系。在产业空间里面,结合未来省级经开区的产业布局需求,布局大小兼具的产业用地,农业空间里面结合未来的功能需求,点状布局科创村、创客咖啡、科创图书馆等小型空间。在组团外围,通过生态绿带,实现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态分割(图4)。
图4 “近零碳单元”模式图
来源:《无锡洗砚湖生态科技城战略规划与概念性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项目
2.2 规划-技术选择的协同:
合理构筑技术体系保障规划落地
以天津生态城两版总体规划为例,08年和16年两版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中都坚持贯彻规划确立的主要绿色低碳技术。生态城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应用体系,从绿色建筑、清洁能源、无废城市、海绵城市等多个领域入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多领域多方面应用生态文明理念和技术。
生态城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方面体现了先进性、高端化的理念。在规划建设初期,生态城就提出了绿色建筑100% 的目标,并探索制定了完整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率先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专项规划、政策制度,从优化可再生能源结构、创新开发利用形式、完善供应方式和运营模式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了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主的综合可再生能源利用体系。同时,生态城为着力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格局,在生态修复技术、海绵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路径等方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凸显了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图5)。
图5 天津生态城绿色低碳技术
来源:《中新天津生态城经验总结研究》课题
规划到技术选择的协同的第二个案例是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创建方案。基于“零碳”的总体目标、日常使用的行为特点、海岛环境的地域特征,构建了建筑、能源、固废、水、生态等要素循环模式,谋划了生态、水、固废、能源、建筑五个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图6)。从过去做空间的规划,转向做绿色技术的规划。根据“绿色技术的规划”,形成“核心的绿色技术”,确立最终”具体工程”。
图6 建筑、能源、固废、水、生态等技术要点模式图
来源:《海南博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方案》课题
2.3 技术-技术之间的协同:
理清技术谱系、明晰适用环境
绿色城市在规划、建设、治理运营阶段的技术内容是多样的,但技术并不能一味叠加,应该理清技术谱系、评估成本收益、明晰具体适用环境。
明确技术核心目标,形成技术合力,避免单项技术“各行其是”。例如,在《城绿共生的空间布局与空间优化关键技术》课题中,强化将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相关的多项技术要点进行功能衔接和空间耦合,在保障城市安全韧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动物栖息觅食需求,又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求。通过空间再野化、低影响设施、有限空间复合利用等方式,实现多项技术融合,形成技术合力。
利用智慧平台,实现多元技术协同。例如广州南沙项目中,在智慧交通方面,通过构筑智慧城市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底座,有力支撑云计算和云服务业务拓展,为南沙区扶持发展智能车联网、5G智慧港口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提供良好基础。通过这样的基础设施底座,实现了车-车、车-路、车-人、车-后台之间的技术协同。
同时要巧用设计手法,促成不同绿色低碳技术的更优组合。例如在南沙庆盛片区,明确屋顶光伏技术要求之后,考虑到青年人群对屋顶空间的需求以及屋顶绿化的需求,最后把太阳能光伏和屋顶花园相结合,来探索不同低碳技术的更优空间组合(图7)。
图7 不同形式的屋顶光伏技术对比
来源:《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绿色低碳示范区创建方案》
03
技术路径:四因制宜
绿色低碳城市千差万别,在具体的技术路径选择上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绿色低碳城市建设都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时期、人口构成特点等形成了差异化的技术重点和示范(图8)。
图8 不同案例中差异化的技术重点和示范
来源:作者自绘
因此,基于自然基础条件、人口构成特点、城市建设阶段,以及城市发展水平等,形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财制宜”的“四因制宜”的绿色低碳城市技术路线(图9)。在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片区绿色低碳城区建设中,探索通过“因地、因时、因人、因财”来确定绿色低碳城区的工作重点。
图9 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技术路线
来源:作者自绘
在因地制宜方面,主要基于岭南特色和粤港融合的地域特点,重点打造适应南方气候特点的慢行空间,借鉴香港等地的技术手段,建设连续、遮阳挡雨的连廊系统。
在因人制宜方面,基于青年友好的人群特点,从出楼宇2分钟服务圈、出楼宇5分钟服务圈来构筑全时支撑、高效即达的服务设施体系。同时针对片区是园区、社区和校区三区融合的地区,通过打造“无界社区”,提供面向青年人群的充满活力、复合多样的空间支撑。
在因时制宜方面,基于该片区城市建设的初期阶段,通过微气候模拟来优化建筑布局,引导绿色低碳住宅等相关单体的一体化规划和设计。同时,基于产业导入旺期,关注该片区学住均衡、功能混合的空间布局。
在因财制宜方面,基于珠三角更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加完备的保障制度,探索政府、企业、高校、公众等多主体参与的多场景智慧化运营。
在四因制宜导向下,在向未来多元集成的前提下,最终形成绿色低碳城区建设的六个方面,以及多项具体建设技术要点(表1),来指导可开发和建设管理运营。
表1 技术均衡、多元集成的技术体系示意
来源:作者自绘
04
小结
绿色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个系统且繁杂的工程,只有通过资源环境紧约束、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双重聚焦”,通过规划与规划协同、规划与技术选择协同、具体技术之间协同的“三元协同”,通过因地、因人、因时、因财的“四因制宜”,才能将绿色低碳城市建设逐步落地(图10)。
图10 绿色低碳城市的“双重聚焦 三元协同 四因制宜”
来源:作者自绘
致谢
《海南博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方案》项目:王凯、郑德高、张菁、董珂、胡耀文、谭静、牛铜钢、束晨阳、程小文、付凌峰、王富平、王昆、翟健、王忠杰 等;
《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广州南沙空间方案国际咨询》项目:王凯、方煜、董珂、赵迎雪、范钟铭、谭都、谭静、邹鹏、徐泽、王昆、孟惟、禹靖 等;
《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绿色低碳示范区创建方案》项目:董珂、谭静、王昆、孟惟、范渊、林永新 等;
《无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项目:董珂、王昆、孟惟、王秋杨、胡晶、林永新 等;
《无锡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项目:董珂、王昆、王秋杨、孟惟、谭静 等;
《无锡洗砚湖生态科技城战略规划与概念性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项目:邓东、李晓晖、王昆、杨嘉、王斌、郭陈斐、吴理航、孙毅、赵星宇 等;
《城绿共生的空间布局与空间优化关键技术》课题:董珂、王巍巍、王昆、王秋杨、徐秋阳 等;
《中新天津生态城经验总结研究》课题:董珂、范渊、王昆、尚晓迪、牛玉婷、王秋杨、孟惟、苏冲 等。
中规作品 | 延庆区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方案(2024年—2035年)
绿色低碳城区建设的“四因制宜” 技术路径探索——以某粤港融合片区为例
全空间 · 全周期 · 全要素 · 全手段——基于城乡建设领域双碳研究和实践的初步思考
荐书丨《低冲击 低消耗 低影响 低风险的城乡绿色发展路径》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的科研与实践探索
王凯 董珂:以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城市实践
绿色低碳城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绿色低碳城市的2、3、4——基于若干项目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