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以高化学品投入、机械化与规模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常规农业带来的食品安全、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保持生态功能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传统农业[1]。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保护项目,首次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强调对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具有社会、经济、生态、景观、文化等价值的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利用。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知多少

定义: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

评选机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0),机构总部在意大利罗马。

评选时间:自2010年起,除2021年外每年均进行评选

评选标准:粮食和生计安全;农业生物多样性;地方及传统知识体系;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组织;特色陆地和海洋景观。

评选程序:所在国农业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文本→多国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小组进行文本审核→国际专家对通过文本审核的候选遗产进行实地考察→认证与登记→监测与评价。

分布情况:截至目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有86项,其中,亚洲58项、非洲11项、欧洲10项、美洲7项。中国、日本、韩国分别以22项、15项、7项位列全球前三。

详见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官网:https://www.fao.org/giahs/zh/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位列世界第一外,我国同时也是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第一个启动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监测评估、第一个发布国家级管理办法、第一个启动全国性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的国家[2]

广州作为岭南地区农耕文化中心,垦殖历史悠久、物产丰饶独特,已有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广东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三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进一步发挥农业文化传统优势,推动古老农业展现新活力、新价值的巨大潜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将充分借鉴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经验,以期有所启发。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

图源:中国农村网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

图源:南方农村报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广东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

图源:人民日报



01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日本能登半岛山地与沿海乡村

景观农业文化遗产:


保留传统农业与自然生态原真性,

演绎农遗的“原汁原味”


日本“能登半岛山地与沿海乡村景观”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的能登半岛,2011年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日本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当地的农业系统与上游的山地森林活动、下游的沿海海洋活动密不可分,始终践行着农、林、渔相结合的综合性传统农业实践。山地、森林、梯田、池塘、村落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形成地域鲜明的乡村自然景观。其充分尊重古老农业的原真性,立足打造日本的“桃花源”,重点举措包括: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日本能登半岛山地与沿海乡村景观农业文化遗产

图源:网络


◆  坚持传统农作生产方式

不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采用自然晒稻穗、渔女潜海捕捞、“扬滨式煎盐”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将之打造成为特色体验项目和农业认证品牌,在维持传统农作方式的同时,提升社会经济价值。


  保护生态平衡与多样性

成立“能登野猪作战团”,成员们考取狩猎执照,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根据专家提供的捕猎头数进行野猪捕猎,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实施强制性税收计划——“石川森林环境税”,资助人工林修复、植树造林等森林管理活动。成立“石川里山创成基金”,为里山、里海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提供资金。


  保障多方参与互惠共赢

为农户提供8年支援,包括传统农业方法教授、创业指导、资金支持、品牌打造等,鼓励农户参与传统生产与旅游开发。制定认养制度和志愿者制度,鼓励企业与城市居民“认养”遗产地田地进行投资,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无偿工作等。组织学生到遗产地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开展农业生产培训等。



02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韩国全罗南道潭阳郡

传统竹林系统农业文化遗产:


以文化旅游促价值提升

激发农遗的“新鲜口味”


2020年,韩国“全罗南道潭阳郡传统竹林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沿用传统生态农业做法,采用多层生产模式,以竹林为主,茶树、蘑菇与竹子间作,与系统内农田、菜园、稻田、水库等共同构成整体生态农业景观。其积极采用“农遗+文旅”的发展模式,让农业文化遗产在文旅体验中更好地实现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重点举措包括: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韩国全罗南道潭阳郡的传统竹林系统农业文化遗产

图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公众号


  打造人文与生态和谐相融景观

竹林中设置一条2000多米长的游步道,人们可以穿行在繁茂苍翠的巨竹间,欣赏阴翳清幽的自然风景。500多户村民依竹而居于古风韩屋之中,实现日常农耕、生活与竹乡景观的自然融合。


  开发多样化竹主题旅游产品

旅客不仅可购买到当地制作的竹编篮、竹鼓、竹扇等手工竹制工艺品,竹露茶、竹香草莓、“谭阳竹”精华制成的凝胶面膜等特色农副产品,还可在当地食用竹筒饭、竹子煮的茶、生竹沙拉、竹子味冰淇淋等,全方位体验特色化竹主题产品。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韩国全罗南道潭阳郡的传统竹林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公园文旅产品

图源:天下网商


  多渠道开展特色农旅宣传

每年举办“潭阳绿竹节”。韩国农业食品部、潭阳郡和韩国农村社区遗产协会举办以“竹”为主题的东亚农业遗产论坛,提高农遗旅游知名度。



03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西班牙阿尼亚纳盐谷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


以制度保障持续运营

保留农遗的“持久风味”


2017年,西班牙“阿尼亚纳盐谷农业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欧洲第一个被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坐落在一个巨大的盐滩上,由于存在“底辟”地质构造,淡水流入土壤中的盐储层,山谷最高处出现众多盐水喷泉。当地农民利用重力驱动水渠系统,将盐水引入井和盐田并晾晒成盐,形成独特的制盐传统工艺与盐谷农业景观。

西班牙阿尼亚纳盐谷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重点通过制度化的强力保障,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持续保护利用,重点举措包括: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西班牙阿尼亚纳盐谷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

图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微博号


  制定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制度公约

制定《自然遗产名录》《生物多样性、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自然资源管理指南》等,用以维护农业文化遗产等生态、农业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独特性和地质景观多样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制定《2030年可持续旅游战略》等政策法规,推动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成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

成立阿尼亚盐谷基金会,由阿拉瓦省议会、巴斯克地区政府、阿尼亚那地区议会和加扎加克盐业工人协会组成,支持阿尼亚盐谷农业系统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建立区域旅游捆绑互联机制

依托阿尼亚纳盐谷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打造近距离欣赏嗜盐动植物、研学山谷独特地质史、盐田采盐、盐水水疗中心等特色体验产品。同时,绑定区域内农业文化遗产特色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把阿尼亚那盐、阿尼亚那黑松露及当地出产的草药搭配推出系列产品,形成旅游协同效应。



04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小 结



综合以上案例,助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有以下四方面重点:

保农业生产,强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传承与应用,这也是农业文化遗产设立之根本。

重生态保护,塑造人、生、境共生的农业自然景观。

助文化传承,以农旅植入、特色农业品牌打造等,提高农业文化遗产知名度。

强机制保障,通过制定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制度法规、建立多方参与制度、成立基金会等,保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高效长效运作。

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功入选世界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今,我国投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已有二十载。广州作为岭南地区农耕文化中心,建议进一步发挥传统农业文化优势,建立完善“摸查评估-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链条工作体系:

强化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专项摸查与评估,积极申报世界级、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健全农业文化遗产规划体系,推动编制广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等,并将农业文化遗产纳入全域旅游格局中。

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激励机制,完善广州农业文化遗产政策、资金、人员等配置体系。

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动态监测,构建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景观、制度等多方面的动态监测体系并开展定期评估,推动广州依托古老岭南的农遗基色,演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别样风味。



 相关注释:

[1] 焦雯珺,崔文超,闵庆文,等.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综述[J].资源科学,2021,43(04):823-837.

[2] 吕珂昕,刘诗麟.两会话题:如何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生态功能[N].农民日报.



供稿|规划设计四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海外观察|全球城市“可售型保障房”规划建设经验及对广州的启示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海外观察|美国华盛顿特区的规划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海外观察|新加坡CBD:从中央商务区到中央活力区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海外观察|古老农业的现代演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