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导 读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聚焦综合发展实力,评价方法涵盖“经济发展竞争力、枢纽网络集聚力、产业科技创新力、文化交流影响力、绿色韧性保障力”5大维度。其中,经济发展竞争力是衡量城市综合发展实力的“最硬底牌”,也是新时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枢纽网络集聚力是衡量城市内外双向链接能力的重要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网络中的门户枢纽地位。产业科技创新力是评价一个地区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该地区作为发展引擎的潜力和效率。文化交流影响力是衡量城市文化资源丰富性、多样性和对外输出程度的重要维度,也是城市“软实力”的象征之所在。绿色韧性保障力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城市在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治理水平、抗风险能力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综合表现。





经济发展竞争力

01

经济发展竞争力维度评价指标遴选


经济发展竞争力维度重点关注被评价城市的综合实力、国际输入、圈内链接和内生动力4方面表现。在参照GaWC世界城市榜单、Kearney全球城市指数、森纪念财团全球城市实力指数等国际知名榜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GDP及人均GDP、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及关联、上市公司数量、每万人经营主体5大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综合叠加得到2024年度上海大都市圈14市66区县在经济发展竞争力维度的得分及排名情况。具体而言:

1.GDP及人均GDP:反映城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
2.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反映城市承接的直接流入外资水平;
3.生产性服务企业数量及关联:反映城市在上海大都市圈内的资源集聚和带动能力;
4.上市公司数量:反映城市本土企业的内生动力;
5.每万人拥有经营主体数量:反映城市的创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1 经济发展竞争力维度指标遴选

02

经济发展竞争力维度单项排行榜

从评价结果看,“1+8”“老成员”中的头部城市经济实力强劲、引领作用显著,上海、苏州、宁波、无锡、常州市区展现出稳定的统治力。“新成员”中仅有杭州市区上榜,排名第2。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2 原“1+8”城市依旧保持头部引领


与此同时,与“老成员”相比,“新成员”整体保持了更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对比2018年和2023年,原都市圈城市GDP占长三角比重下降了0.33个百分点,新加入城市的占比则提升了0.27个百分点。五城26区县的加入,为都市圈带来更强的综合实力、更多元的角色分工。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3 新加入城市GDP占区域比重提升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4 上海大都市圈“1+13”城市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维度指标排名


新质生产力培育成为圈内城市实现超越的关键,如岱山的绿色石化、奉贤的数字经济和美丽健康、溧阳的动力电池和绿色精品钢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还是战新产业培育,都带动GDP实现显著增长,增幅远高于都市圈平均水平。海安、海盐、海宁等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较18年实现或接近翻番,其中环保新能源、智能家居、光纤通信等产业领域贡献最大。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5 新质生产力培育成为增长关键


附:上海大都市圈2022版生产性服务业单项排行榜(完整榜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枢纽网络集聚力

01

枢纽网络集聚力维度评价指标遴选

枢纽网络集聚力维度重点关注被评价城市的对外贸易、综合运力、设施网络和服务能力4方面表现。在参照Kearney全球城市指数、森纪念财团全球城市实力指数、联合国人居署、中国社科院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Global City Lab全球城市500强、波士顿咨询报告等国际知名榜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进出口总额、综合货运量、综合客运量、高速公路密度、供应链数量5大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综合叠加得到2024年度上海大都市圈14市66区县在枢纽网络集聚力维度的得分及排名情况。具体而言:

1. 进出口总额:反映城市的对外贸易规模;

2. 综合货运量:反映城市的货物运输总体规模;

3. 综合客运量:反映城市的居民出行总体规模;

4. 高速公路密度:反映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5. 供应链数量:反映城市的产业集聚与上下游协作情况。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1 枢纽网络集聚力维度指标遴选

02

枢纽网络集聚力维度单项排行榜

从评价结果看,航运贸易功能呈现向港口城市和制造强市集聚的特征,上海市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实力强大位居第一,“新成员”杭州市区位列第四成为区域发展重要引擎,“1+13”城市市区中有7个市区均进入榜单前十名。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2 原“1+8”城市依旧保持头部引领


从客货流动情况来看,外部局势震荡带来的余波仍未消散,都市圈整体的航空旅客吞吐量尚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尤其是上海两场的缺口较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上海、宁波、舟山市区等进出口总额的显著增长,在区域经济中保持着显著的进出口竞争力和吸引力。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3 上海大都市圈“客退货进”趋势延续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上海非中心区表现较好,其中嘉定区高速公路密度位居榜首,松江区、金山区紧随其后,上海市区与青浦区则分列第五,为区域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在供应链网络搭建方面,上海市区首位领跑,杭州、宁波、南通、无锡等产业大市位列其后,为电子商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4 上海大都市圈“1+13”城市市区枢纽网络集聚力维度指标排名


附:上海大都市圈2024版枢纽网络集聚力单项排行榜(完整榜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产业科技创新力

01

产业科技创新力维度评价指标遴选

产业科技创新力维度主要反映城市的创新策源与应用转化能力,重点关注被评价城市在创新要素、创新转化、产业基础、高端制造四方面的表现。在参照Kearney全球城市指数、联合国人居署及中国社科院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森纪念财团全球城市实力指数等国际知名榜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本研究综合选取了高学历人才数量、双一流大学及高等院校数量、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二产增加值、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七大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综合叠加得到2024年度上海大都市圈14市66区县在产业科技创新力维度的得分及排名情况。具体而言:

1. 高学历人才数量:衡量区域高端人才集聚程度。

2. 双一流大学及高等院校数量:反映区域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3.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体现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水平。

4. 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衡量区域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

5.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反映区域高科技产业集聚度和创新驱动力。

6. 二产增加值:衡量区域工业和建筑业经济贡献,体现产业基础规模与效益。

7.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体现区域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专业化与创新能力。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1 产业科技创新力维度指标遴选

02

产业科技创新力维度单项排行榜

从评价结果看,产业科技创新力呈现向核心城市集聚的特点。上海市区稳居榜首,展现了其在创新要素、产业基础和高端制造方面的综合实力。杭州市区作为“新成员”位列第2,在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方面更是摘得榜首。另一位“新成员”绍兴市区同样跻身前10,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孵化能力的快速发展,成为区域内新兴的科技创新高地。榜单中两位“新成员”的强势表现,不仅显示了区域创新资源分布的多样化,也为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2 杭州市区、绍兴市区作为“新入圈”城市代表跻身前10


从整体层面看,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特征呈现头部城市牵引、尾部城市追赶的良好态势,提前实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5年规划目标值。其中,头部城市在研发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核心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尾部城市则加速追赶,如舟山、湖州、嘉兴研发投入强度较2018年分别增长1.04%、0.51%和0.50%,展现出显著的提升潜力。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3 都市圈科创领域多项规划目标提前实现


经过六年的持续耕耘,苏州市区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数量已逼近上海市区;昆山、宜兴和松江等地的孵化器数量也均实现翻番,形成了以点带面的集聚效应,在上海及苏锡常沿线形成密集的科创企业孵化带。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4 高等级孵化载体趋向集聚


各市市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成为区域人才集聚的核心,高学历人才基数庞大。此外,奉贤、松江和崇明等周边区县通过优惠政策和创新平台积极吸纳人才,慈溪、如皋、江阴等地在吸引高学历人才方面也表现突出,为当地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5 高学历人才呈现扩散态势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6 上海大都市圈“1+13”城市市区产业科技创新力维度指标排名


附:上海大都市圈2024版产业科技创新力单项排行榜(完整榜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文化交流影响力

01

文化交流影响力维度评价指标遴选

文化交流影响力维度重点关注被评价城市的人文交往、文化资源2方面表现。在参照Kearney全球城市指数、森纪念财团全球城市实力指数、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等国际知名榜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圈内人群流动规模、大麦网演出数量、高等级历史文化遗产数量3大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综合叠加得到2024年度上海大都市圈14市66区县在文化交流影响力维度的得分及排名情况。具体而言:

1.圈内人群流动规模:反映城市间人群往来流动的吸引力;

2.大麦网演出数量:反映城市的文化表演活动数量;

3.高等级历史文化遗产数量:反映城市核心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与多样性。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1 文化交流影响力维度指标遴选

02

文化交流影响力维度单项排行榜

从评价结果看,城市市区在文化交流影响力方面更具优势,前十名中仅有昆山、绩溪两座县级行政单位上榜。杭州市区、绍兴市区、绩溪三位“新成员”表现亮眼、跻身前10,各自诠释了大都市圈最全球、最现代也最江南的多重面向。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2 杭州市区、绍兴市区、绩溪县作为“新入圈”城市代表跻身前10

在圈内人群流动方面,上海市区、杭州市区、苏州市区作为中心城市排名前列,且流入规模均高于流出规模;上海市区-上海郊区-昆山-苏州市区-无锡市区-江阴-常州市区的通勤联系比较密切,形成较为明显的通勤廊道。


在文娱演出数量方面,上海市区的大麦网演出数量迎来高位回升,以2543场的数量高居榜首;杭州市区、苏州市区、宁波市区、无锡市区分列第2-5名,占都市圈总场次的近80%,和上海市区一道诠释文娱演出市场的“二八定律”。


此外,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的高等级历史文化资源众多,除盐城市区、舟山市区、宣城市区外,其余“1+13”城市市区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诸暨桔槔井灌工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新成员”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区域的文化底蕴。近日,兴化又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见证里下河水乡的余韵悠长。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3 “新入圈”城市高等级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4 上海大都市圈“1+13”城市市区文化交流影响力维度指标排名


附:上海大都市圈2024版文化交流影响力单项排行榜(完整榜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绿色韧性保障力

01

绿色韧性保障力维度评价指标遴选

绿色韧性保障力维度重点关注被评价城市的节能减排、生境质量和安全发展3方面表现。在参照森纪念财团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lobal City Lab全球城市500强、西门子和经济学人智库亚洲绿色城市指数等国际知名榜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LEED建筑数量、NDVI绿化覆盖率、物种数量、消防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率四大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综合叠加得到2024年度上海大都市圈14市66区县在绿色韧性保障力维度的得分及排名情况。具体而言:

·LEED建筑数量:衡量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反映区域节能减排成效。

·NDVI绿化覆盖率:评估植被覆盖状况,体现生态建设成果。

·物种数量:衡量生物多样性,反映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复杂性。

·消防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率:衡量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体现应急响应水平。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1 绿色韧性保障力维度指标遴选

02

绿色韧性保障力维度单项排行榜

从评价结果看,浙西、皖北地区的“新成员”与“老朋友”的表现平分秋色,共同推动了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其中,上海市区以其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和节能减排贡献,实力强大位居第一。杭州市区、淳安作为“新成员”分列第二、第五,成为区域绿色发展的有力补充。宁波市区和安吉分列第三、第四,一海一陆诠释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2 排名前10城市中,浙西、皖北地区的“新成员”与“老朋友”平分秋色

一方面,城市市区的绿色发展转型需求较为迫切,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引领示范,如上海市区在LEED建筑数量上占据显著优势,在以消防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率为代表的安全保障方面也表现较好。杭州市区、苏州市区LEED建筑数量分列二、三。


另一方面,浙皖山区城市的生态资源本底丰富,尤其在地表植被覆盖方面“新成员”包揽前七。桐庐县物种丰富度和植被覆盖度“双强”,杭州市区凭借庞大的物种数量登顶都市圈第一,盐城市区、淳安也“空降”前十。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3 地表植被丰富的“新成员”城市包揽NDVI植被指数前七名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图4 上海大都市圈“1+13”城市市区绿色韧性保障力维度指标排名


附:上海大都市圈2024版绿色韧性保障力单项排行榜(完整榜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核心研究团队:
马璇、张亢、李鹏飞、李诗卉、费莉媛、王垚、韩旭.


本文转自:申客思享会; 来源:上海大都市圈规划.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排行榜2024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