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是多元化的,而保护则只需要一个共识。从今天的发言看,现在这个共识并没有完全形成。我个人从事“三边”工作,一边做名城街区的规划,一边做工程实施的遗产利用,一边做存量资产的管理和运营咨询。这三个“边”综合起来,就是要解决遗产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较棘手的是,我发现这三种工作有很多不交圈的地方:没有经历过工程和运营的做出来的规划,往往不能真正搞懂底线是什么,很难不成为实施的障碍;没有做过法定的规划,又很难理解为什么看似正常和理所应当的实施和资产管理在审批流程中又会碰到多少麻烦。由于现在政策和资金的限制以及考核和审计的压力,使得文化遗产的实施和资产管理工作变得比以往更加复杂和艰难。而保持开放的心态,在认真修复老东西的过程中坦荡地接受新东西的介入,这样才能在历史城区和新城建设中找到平衡,不能僵化地保护。另外就是要守底线。现在讲“要素全囊括”,不能理解成为“全都不许动”。底线思维跟开放心态是缺一不可的。
深圳一直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城市的保护不要拘泥于条例和规范中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限制,而要从大遗产观的角度,从整个城市的生成、山水格局和肌理出发,提炼出深圳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评判标准可以从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准倒推一下,例如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对应深圳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成的脉络。历史文化街区标准提倡功能的延续性,注重营造与保持宜人的尺度,这样能才得到生命周期越来越长的城市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同时也是特别好的资产,它不可再生而且区位一般都好,在改革开放的遗产的价值判断上,建议多采用资产管理的经济思维。
相关阅读
-
从城市日常环境中淬洗历史场景——景德镇陶阳里街区规划设计实践
-
社会资本如何参与城市更新 -
基于遗产保护的老旧工业区可持续更新理论及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 -
谋局规划引领、实施运营前置——景德镇城市更新的两个经验 -
尊重现状、面向未来——景德镇陶溪川宇宙瓷厂片区的规划与设计

今天的建设&明天的遗产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凝聚规划共识,呼唤开放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