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各地都沉浸在“追着非遗过大年”的浓浓年味中。北京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逛庙会、赏花灯、看美景,感受浓浓的“非遗”年味儿。
胡同里的“非遗”庙会
在老北京兔儿爷店,北京彩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忠强说,兔儿爷有了新品种,今年是乙巳蛇年,自己设计了蛇年庙会的兔儿爷,蛇盘兔辈辈富、福临千万家。在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木版水印技艺吸引众多市民尝试体验。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精心策划并推出非遗体验月系列活动,游客可以将祝福语或灵蛇的图案印在宣纸的红包上或卷轴上,比如将贵寿无极、长寿、事事如意,福自天来等6个图案印在红包上,既能体验非遗技艺又能作为新年的一份礼物。
在非遗创新展示的同时,新科技也受到人们的青睐。火神庙有煎饼机器人,制作出来的煎饼和人们常吃的煎饼几乎一个味道;还有名叫旺财、大福的机器狗表演,每个整点出场演出,它们可以做出拱手拜年、握手、前空翻等高难度动作,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最忙的就是书写福字的机器人,现场负责人任文涛表示,在程序设计时,将蛇年生肖元素融入到福字当中,机器臂手拿毛笔,用书法的双钩方式,一分钟就可以描写出一个福字。

今年的厂甸庙会更加注重对历史内涵的挖掘和呈现,厂甸庙会发源地海王村公园已整饬一新,寓意吉祥的清乾隆时期“岁朝清供图”首次在琉璃厂东、西街的7处店铺外墙再现,庙会还首次推出了灯光秀及《厂甸庙会 回忆之旅》主题展览,供游客了解老北京春节“逛厂甸”的传统。
大运河畔特有的“非遗”年味儿
始于汉代,兴于明清的漷县灯会,是北京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灯会之一。“舞龙”是很多地区春节里的年俗活动,北京通州运河龙灯,这项古老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1834年,如今,运河龙灯享誉四方,每逢年节都要“起会”,祈福迎祥。
谢兆亮是通州运河龙灯传承人、龙灯会会长。他介绍,张庄龙灯的表演形式多样,主要的伴奏乐器就有大鼓、钹、铙、镲和筛(吊筛)数种。早年间舞龙套路有30多种,现在整理保存下来的还有将近一半,包括二龙出水、龙劈叉、钻龙架、双龙绞、龙打挺等。
园林与非遗梦幻联动
中国园林博物馆内年味儿十足,园林非遗文化体验、园林主题展览、园林自研文创市集等活动将浓浓“年味儿”与“京味儿”带入博物馆,传递花园城市理念。

在非遗市集里,作为纳祥献瑞的吉祥物“兔儿爷”惟妙惟肖,是许多人儿时的记忆,也是过年的经典符号;铜盘里京剧扮相的鬃人,在敲击下有节奏地转动着身体,好似在真正的舞台上表演;融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曹氏风筝,是大俗大雅制作之结晶,展现着浓郁的京城文化特色。不仅如此,市集里还有毛猴、福轮风车、手工草编技艺等丰富的传统非遗项目吸引着现场观众驻足体验。动手能力强的观众也可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制作非遗盘扣、绒花、点翠、花灯等非遗手工体验活动。

园博馆全新亮相的园立方·植物星球科普艺术空间“‘偶’遇绒绒花园”吸引着观众互动打卡。身边的蔬果和灵动的花草化身毛茸茸的“小精灵”,观众在梦幻的场景中,探寻园林生态奥秘,感受花园城市的姿态万千。
在数字展示中心,观众还可借助数字填色技术,为可爱的蛇形象赋予独特色彩,开启充满趣味与惊喜的艺术创作。此外,“新春祈愿忆园林·共融画卷向春行”“寻迹近代公园·展近代园林画卷” 两大公益主题导赏也让春节期间来馆的观众在欣赏园林艺术的同时,感受绿色花园城市建设的脉动与活力。
国潮市集添彩新春

有着六百年历史的隆福寺,以时尚潮流的“有福·隆福新春艺术节”和热闹喜庆的新隆福人民市场新春市集,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在蛇年新春将“福”气值拉满。
艺术节包括潮流艺术展、非遗艺术展、公共艺术展三大板块。6位新潮艺术家、6位非遗传承人、66位公共艺术家首次在同一活动同一空间里,联手将现代艺术、工艺美术、非遗项目以及年俗艺术融合呈现,为市民游客献上丰富多彩的中国年。现场配套打造的心灵之卡盲盒、幸福共鸣墙、非遗手作拓印、丢出烦恼保龄球、新年祈愿墙等一系列互动项目,也在乐享年味中进一步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新隆福人民市场于1月31日至2月3日、2月15日至16日开放迎客。除了逛市集、赏艺术、买年货、寻年味,还有近20场老少皆宜、精彩纷呈的舞台表演。“路过音乐计划”献唱贺岁欢歌;北京风雷京剧团粉墨迎春,新春折子戏专场《跳财神》《扈家庄》《卖水》《闹天宫》等连台好戏欢喜过大年;传统文化大秀“国风盛典-锦绣华裳”在汉服巡演、鼓乐齐鸣中,将激越千年的国潮神韵化作新春吉祥祝福。

从胡同里的厂甸庙会,到光影交织的漷县灯会,再到精巧细腻的非遗市集,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5年,首个“非遗版”春节,北京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为人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内容来源:北京新闻广播、北京发布、北京日报等
相关阅读
2025北京城市宣传片,这里是北京,震撼亮相
让老城慢下来
隐于闹市的生态绿洲:“清河之洲”滨水绿廊景观提升工程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盘点首个“非遗版”春节的京味儿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