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倡钉子精神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所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
提起学雷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钉子精神。有一天,在看电影的时候,有个姓贾的小同学,在电影放映之前,发现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解放军叔叔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一本书。第二天,小贾出于好奇,往前凑了凑,不禁惊喜地叫出声来:“啊!这不是雷锋叔叔吗?这么一点儿时间,你还抓紧时间看书啊!”
雷锋抬起头来:“时间短吗?我已经看了三四页了。”接着他又解释说:“时间短,可以看一页是一页,积少成多嘛。学习,就得靠抓紧时间。”接着他又有意识地问小贾:“你对学习抓得紧吗?”“抓得不紧。”小贾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抓得不紧可不行。”雷锋亲切地劝告小贾说,“你们在学校里学习,条件有多好,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啊!”他怕小贾片面地误解了他的话,又补充说:“当然,必要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也还是要参加的。可是,在学习的时候,就一定要认真学习。不然,时间就白白地浪费了。”雷锋就是这样抓紧一切点滴时间,认真看书学习。
针对有些人学习时间抓得不紧的毛病,雷锋总结自己挤时间学习的体会,写下了这样一篇日记:“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儿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赵明才是雷锋的战友,1956年入伍,与雷锋同在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他和雷锋都是当时部队里的先进典型,有过三次会面的机会。这三次会面,让他把雷锋当成了一生的学习榜样。一天早晨,赵明才和雷锋捧着奖励的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在一起学习。赵明才说:“我文化水平低,读毛主席的书经常遇到困难,因此,只能比别人起得早点,睡得晚点,抓紧点滴时间学习。”雷锋十分赞同,他说:“读毛主席的书、学理论、学政治一定要像钉子一样,有‘挤’劲和‘钻’劲,一直坚持,总会有收获的。”一年后,雷锋把这次交谈写进日记,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钉子精神。
1961年7月,在黑龙江佳木斯,来接新兵的赵明才与到当地部队作报告的雷锋再次相遇,意外的重逢令两人格外欣喜。雷锋一看到赵明才,马上跑了过来:“赵排长,分别这几个月来,我一直都很想你。你现在的工作忙不忙,学习还好吧?”在雷锋的眼中,工作与学习总是排在第一位的。交谈中,雷锋对赵明才说了许多心里话:“赵排长,这段时间我有点苦恼。因为经常外出作报告,精力分散不少,班里个别人对我有意见。报纸上对我宣传得太满了,有人说‘雷锋没有缺点’,我感到很尴尬,这不利于我和同志们相处,也不利于我成长。我希望以后少作点报告,多抽点时间学习、工作。”雷锋的自省,让赵明才深有感触:“他的话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雷锋心里想的,只是如何能为党和人民作更多的贡献。和他相比,我做的事还太少。”
雷锋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这种“螺丝钉”的比喻生动表现了雷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使雷锋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投入了火一样的热情,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雷锋得过无数的嘉奖,无论在哪里他都能发光发热,调动起周围人一起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争取成为骨干,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在普通的工作中发光发热,努力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时代虽在变迁,但雷锋的事迹在薪火相传中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影响依然深远。穿越浩荡的历史长河,雷锋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撑起中国人民的底气和骨气,汇入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
重要通知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岛晓霞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读故事 学党史 | 提倡钉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