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8期】
在未来的乡村产业结构中,农业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产业,但它不是乡村的唯一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乡村产业,在未来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将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的产业。
而且在乡村未来的产业结构中,乡村旅游业会占到30%左右。这是由城市与乡村的未来关系走向所决定的一种趋势。

未来的城市与乡村将是一个双向互动、共生的关系,即农民进城务工和购物,市民下乡创业和度假。
这种互动、共生的关系不仅可以预期,而且会成为一种常态。
只有城乡的双向互动,才有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而乡村旅游业则是连接这种互动、共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01
乡村旅游业将成为改变目前乡村发展滞后现状的重要支撑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山水、植被)、聚落景观(建筑物)、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为载体,而设计的一种集观光、游览、体验、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一体的旅游形式,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高效性、低风险性,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求。
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满足城里人对乡村田园风光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另一方面又能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同时还兼顾到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发展的目标。在未来20~30年,乡村旅游发展将在”旅游+”的思维背景下,按照农旅结合为主、商旅结合为辅、文旅结合为补充的”三旅结合”的战略构想,有效突破乡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02
乡村旅游业是重振乡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乡村旅游是一个观乡景、畅乡途、享乡居、乐乡趣和美乡村的旅游体验过程,是通过乡村的建筑景观、景观小品、休闲设施、手工作坊、农耕文化体验性活动以及道路、标识系统、出行方式(交通工具)等与旅游相关联的元素的打造,让游客在心情放松的过程中,感受乡村之美、乡村之乐和童年之忆。
乡村旅游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共享经济”,是农业经济(种养殖)、工业经济(农产品加工)、商业经济(农产品销售)、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的综合体。
其中,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简称”农旅结合”)将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组合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将成为旅游的目的地,农业产品将成为旅游的”衍生品”,而农民则成为旅游业的从业者。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农村会延伸出三产融合的多种混合经济。
03
发展乡村旅游业应从多个维度去思考

乡村旅游业是一个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旅行者,基于乡村的自然生态、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地缘性的文化、民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种深度采风和居家体验的产业业态。来到乡村的人们,或为欣赏田园风光,或钟情于古民居风情;或陪家人和小孩享受采摘之乐、了解一些植物科普知识等等。旅客的这种多视角、多层次的旅游需求,需要有不同的旅游文化元素与之对应。
所以,乡村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特性、文化特点、建筑特色,充分释放所谓的”旅游三老”–“老天爷”(自然景观)、老祖宗(人文景观)、老物件(建筑景观)的印象记忆效应。将这些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要素,物化于乡村景点、景观的视觉和感觉之中。
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业,应坚持”纵向延长,横向拓宽,品质上位,内容多元,差异化定制”的原则,即乡村旅游在的规模上要求大,在品质上要求全。另外,现代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吃喝游玩,它是一种有品质感的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女老少等都乐于参加的一种大众化的社交活动。”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这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应坚持的原则,再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也要与时俱进。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既要有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也要有形式与形象上创新和创造,更要融人现代的旅游元素。
更近一层说,不仅仅要有传统上的大众化,也要赋予新元素的”高大上”,要让游客在置身田园美景中既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感受到新风扑面,还能享受到有特色的优质服务;让游客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但能无线上网,还可以随时喝到星巴克,以满足各种类型的游客的需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绿十字):农业不再是乡村的唯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