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

小编:2025年1月22日,国务院批复《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指出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佛山篇章。


2025年2月28日,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本与图集,整体谋划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探索生态文明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路径,推动佛山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佛山篇章。


本文对规划要点做部分整理,更多内容请大家访问文末网站查看。


规划原则


底线约束,高效利用。坚守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市安全底线,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挖潜存量空间资源放在国土开发利用的优先位置,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探索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新模式。


区域协同,高点定位。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落实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一核”指珠三角地区,“一带”指沿海经济带,“一区”指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快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极点。


格局优化,全域统筹。构建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全域全要素资源配置,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以人为本,品质提升。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促进城乡融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突出地域特征、传统特色和时代精神,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相交融的城市风貌。


规划范围


本规划包括市域和中心城两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为佛山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禅城区,南海区桂城街道、大沥镇、狮山镇部分区域(原罗村街道),顺德区乐从镇、陈村镇、北滘镇,面积约596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城市性质


佛山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依托承东启西的区位,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空间协同,强化对粤西、粤北及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发挥佛山作为岭南广府文化重要发源地的辐射带动、传播交流功能,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主题线路,建设山水人文交融、文化魅力彰显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核心功能定位


佛山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制造业当家,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配套,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佛山制造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深度融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高质量建设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集聚园和三龙湾科技城等科技创新平台。完善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大学等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打通人才引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地。


目标愿景


以坚持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原则,将佛山建设成为制造创新中心、岭南魅力名城。


到2025年,推动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土地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现代化产业空间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更加均衡优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作用进一步彰显。


到2035年,城市能级、生态环境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夯实,形成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建成安全、繁荣、开放的美丽佛山。


展望到2050年,实现制造创新中心、岭南魅力名城的目标愿景,城市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全面建成卓越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城市规模


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130万人以内,管理服务人口预计为12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为96.50%中心城区常住人口预计为500万人,管理服务人口预计为600万人。


三条控制线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
市域三条控制线图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5.75平方千米(27.86万亩),主要分布在南海区中西部、高明区中西部、三水区北部等区域。全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4.42平方千米(24.66万亩),主要分布在南海区中西部、高明区中西部、三水区北部等区域。


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23.06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南海区西部、高明区南部和三水区北部等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面积为4.80平方千米,位于佛山高明合水桫椤自然保护区。


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590.4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东部和三水区南部等区域。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
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落实《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对佛山市主体功能区的布局要求,佛山市全域划定为国家级城市化地区。


以“三区三线”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为基础,统筹安排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构建“两脉三屏多组团”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西江-北江干流和顺德水道-东平水道滨水生态廊道构成的两大水脉为依托,保护高明区皂幕山、三水区大南山和顺德区南部农田湿地三大生态屏障,构建由中心城区、市级副中心和城市组团构成的城镇发展格局,引导空间紧凑集约、功能优化提升


优化村庄布局


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一般发展4种类型确定分类规则,引导村庄分类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集聚提升类。做强主导产业,推动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公共服务提标扩面,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促进人口与产业有序集聚提升。


城郊融合类。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满足城市消费需求、承接城市功能外溢等为动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特色保护类。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发展乡村民宿、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一般发展类。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逐步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鼓励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活乡村发展动力。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推进和美乡村全域建设。打造一批文旅特色镇村、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构建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推进岭南绿美乡村建设。统筹“岛、岸、路、桥、山、园”等生态节点建设,结合农业公园、古树公园布局,打造一批森林乡村、绿美古树乡村、绿美红色乡村。结合护路林、护岸林、景观林建设,不断改善村容村貌,营造美丽宜居的农村生态环境。


构建生态空间结构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
市域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依托佛山自然资源本底,统筹推进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构建“三屏六楔、两脉两环、蓝绿成网”的市域生态保护格局,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三屏:指高明区皂幕山、三水区大南山和顺德区南部农田湿地三大生态屏障。


六楔:指芦苞涌西侧中部绿楔、塘西大道西部绿楔、高明区凌云山沿广明高速绿楔、高明区皂幕山-南海区西岸-西樵山南片绿楔、乐龙路-顺番公路绿楔和原佛山一环及南延线绿楔等六条楔形绿地。


两脉:指沿西江-北江干流和顺德水道-东平水道形成的主要滨水生态廊道。


两环:指城郊万亩郊野森林环和城区千亩生态公园环。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图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落实广东省“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结合佛山发展实际,构建“一主两副七组团”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指中心城区,是承担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功能的核心区域。


两副:指两个市级副中心,分别为大良-容桂-伦教和佛北,是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区域。


七组团:指高明、三水、西樵3个具备综合性功能的城市组团,以及里水、九江-龙江、空港、丹灶-白坭4个具备专业性功能的城市组团,是推动城乡融合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完善城镇体系结构


完善“中心城区-市级副中心-城市组团-一般镇”的市域城镇体系。中心城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500万人;城市副中心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130-150万人;城市组团中综合性城市组团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25-50万人,专业性城市组团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10-70万人;一般镇引导和促进乡村人口集聚,强化联城带村功能。推动中心城区、市级副中心、城市组团和一般镇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城镇规模等级体系。


优化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市域城乡生活圈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构建“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城市级公共服务主中心:包括中心活力区、佛山新城、博爱新城-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集聚园、大良-容桂4处城市级公共服务主中心,承载城市核心功能,提供高端综合服务。


城市级公共服务次中心:包括禅西新城、广佛合作发展核、广佛商贸城、佛山西站枢纽新城、里湖、西樵、九江-龙江、丹灶-白坭、明湖、空港、西南11处城市级公共服务次中心,为周边区域提供优质综合服务。


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包括北滘、伦教、勒流、杏坛、均安、杨和、明城、更合、云东海、乐平、芦苞、大塘、南山13处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推动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共享。


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以城乡生活圈为单元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础保障型服务。


打造优质的城乡生活圈


匹配居住生活、文化休闲等多元化服务需求,打造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康养的全龄友好城乡生活圈。城镇地区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的标准,完善社区服务空间布局,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用地保障,因地制宜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乡村地区按照慢行15分钟可达的标准,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集中配置的用地保障。产业发展地区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的标准,加强产业配套的用地保障,完善研发设计、会议会展等功能。各类城乡生活圈按标准配置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化、体育设施,丰富社区商业,建设仓储配送网络、消费终端以及冷链物流等生活必需品保供设施。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中心城区构建“一核三心、双轴多片”的空间结构,不断增强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功能。


一核:指中心活力区,打造为多功能融合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是佛山集聚城市核心功能、展现门户形象、支撑服务业提质升级的核心区域。


三心:指佛山新城、禅西新城和广佛合作发展核,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中心与发展带动核心。


双轴:指城市中轴线和东平河水轴线。


多片:指祖庙-桂城都市综合服务区、石湾文化产业创新引领区、张槎-南庄数字经济及精密智造集聚区、佛山西站综合枢纽发展区、大沥现代商贸物流区、三龙湾科技城智造创新区、乐从-北滘先进制造区。


共建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


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协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化空间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协调联动发展,支撑交界地区融合协调发展。


共建广州都市圈


深化多领域协同与全方位合作,推进广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共织广佛全域交通一张网,共塑同城化绿色生态网络,共筑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圈,建包容共享优质生活圈。


以上为文本图集部分摘录,更多内容请查看原文。


各地规划、最新政策,已整理至网站:
http://gui-hua.com


相关阅读:


规划政策库工作台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


每日内容持续更新中,VIP会员网站扫码加入,或文末扫码进入知识星球领取

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要点整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