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规划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多方位研究当地的关键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还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这需要与时俱进地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和剖析,不断修正、充实、完善规划,提高规划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水平。
产教研融合是同济规划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途径。通过实际项目的规划设计,教师将规划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导学生针对性地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对规划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际项目操作,深入了解和研究各地的现实问题和深层次原因以及发展趋势,总结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升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业务能力,丰富规划理论知识和方法。由此,同济大学规划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仅规划理论知识基础扎实,而且规划设计和研究的实操能力强,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产教研融合也是同济规划院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途径。同济规划院是同济大学所属企业,其前身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1979年成立),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融为一体,有丰厚的规划、建筑、园林景观等人才资源和理论知识基础。1994年成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组织机制上进一步充实完善,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紧密合作,并与同济大学相关学院相互密切合作,多学科交融合作,共同探索与研究。同济规划院内各教授工作室承担各位教授的研究方向内规划设计项目和研究课题,形成各有特色的规划团队,并与相关分院 (含设计所) 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各类规划设计项目和研究课题。各研究方向的领衔教授带领本团队的教师 (含教授、副教授、讲师)和研究生(博士生和硕士生),积极参与同济规划院的重大规划设计项目和研究课题。由此,同济规划院完成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重大规划设计项目和研究课题,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场址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规划”等。
同济规划院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研究题材和课题类型,丰富和创新规划理论知识和方法,促进规划专业的发展。同时,同济规划院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提供教学题材和实地调研实习的基地。同济规划院组织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组成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协助学院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撰写和答辩工作。
产教研融合使同济规划院形成了“特种兵”(教授工作室、研究中心)加“集团军”(各分院)的联合“作战”机制,使同济规划院成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规划设计研究大院。
我本人作为产教研融合的参与者,有深刻的感受。1993年11月,我从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调回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教。1994年,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1995年我受聘兼任同济规划院总工程师,参与同济规划院的技术审核工作,现任同济规划院总规划师。建院30年来,我带领自己的学术团队完成了众多的国家、省部级相关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安全防灾规划等科研课题,积累了丰富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实践经验。
我的学术成果得益于产教研融合平台,深表敬意和谢意!祝愿同济规划院的产教研融合之路越走越广阔,产教研融合平台展现出绚丽辉煌成就!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产教融合在国内规划界享有盛誉,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理论结合实践的规划师,深度参与过去30年高速城市化所引发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功绩显著,无出其右。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实践,规划学科发展的目标是建设优质城市。同济30年的产教融合硕果累累,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范式。然而,产教融合并不意味着产教合一,产与教必须有所区分。学科发展固然必须与规划实践结合,规划实践更需要规划理论的指导,规划理论发展依赖规划学科的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节奏放缓,必须警惕城市规划专业性下滑。英国利物浦大学 1909 年成立城市规划系 (Department of CivicDesign),号称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规划院系,该系随即在1910年创立一份规划期刊 (Town Planning Review),也是号称世界上第一份国际性规划期刊,迄今仍然是系属学术期刊。不幸的是,百年老规划院系和百年老规划期刊早已经不在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Town Planning Review影响因子2.0;Q3),甚至英国国内一流也算不上。英国城市规划实践的黄金年代是战后的城市重建和新城运动,随着1960年代后期最后的新城密尔顿凯恩斯的建成,英国城市化高度成熟,城乡转型早已完成,城市更新量少规模更小(1990年代初伦敦金丝雀码头改造声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更新项目,规模150万m2建筑面积;而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仅商业办公就190万m2建筑面积,天津于家堡CBD规模更大),城市规划成为夕阳学科。发达国家规划院系及时向研究转型,大量城市研究期刊创刊于 1960 年代,如著名的 UrbanStudies(影响因子4.9;Q1)1964年诞生于格拉斯哥大学。未能与时俱进的Department of Civic Design和Town Planning Review被边缘化,规划院系的声誉随着研究质量停滞不前而下降。
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必须明确分工,各自追求卓越。两者关系类似医学研究与临床医疗的关系,医学研究分析病理机制、发明疗法药物,临床医疗应用研究结果、积累治疗经验。研究一流的专家学者与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各有所长,相得益彰。治病救人是相同的追求目标,医学研究专家的职责是协助医生治疗病人。学科的发展关键在于科学研究,实践为研究提供素材。审时度势,美国 MIT1968年及时将 Department of City andRegional Planning 改名为 Department of Urban Studies and Planning,强调规划院系向研究的转型。欧美基于城市研究(而非基于规划实践)的规划院系又持续40多年的辉煌,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大量规划师和规划学者,引领世界,功不可没。
产教融合的目标是编制优质规划方案,个人认为不应该满足于方案阶段,必须关注规划实施。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优质城市,英美规划理论教科书上的经典规划方案都是按照规划方案建成的实例,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Letchworth ,斯特恩基于佩里邻里单元理论的Radburn。没有实施机制保障的规划方案只能“墙上挂挂”(现在更多的是进入城市规划展览馆成为展示品)。城市规划的产教融合应该增加城市开发的维度,不然还是“规划师规划城市,开发商建设城市”的模式,城市建设只按照开发逻辑进行。应该将规划理念融合进开发模式,使城市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也是一项需要不断理论和技术探索、创新的实践活动。同济规划在产教结合和融合中不断地取得整体性的发展。
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同济规划教育的办学传统。自同济规划教育创办以来,结合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和课程安排,采取“真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真做”等不同方式,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让学生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真实现场,参与真实的规划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989年,“坚持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出成果出人才”,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后来的发展中,经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建立了本科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的专业社会实践课程体系,2013年,“能力培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城市规划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建设”,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在教学体系中进一步探讨了产教融合的新机制,聘请多位规划院具有高级职称的一线规划师担任企业导师,参与到规划设计课程中,把规划实践的要求及其思考过程移植到课堂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同济规划院是在原以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规划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建院后也始终将产教融合作为核心机制不断完善深化。规划院不仅长期聘请学院资深教师兼职担任总工程师、总规划师,对规划项目的内容和技术进行指导和把关,而且在许多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学院教师和规划院的规划师们组成联合团队,或由学院教师领衔担任项目负责人,或由学院教师主持某些专题或专项。2021年以来,规划院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获得了20多个项目的立项。规划院的科研基金针对规划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鼓励学院教师和规划院团队联合申报,提高规划院的科研质量。近年在规划院内组建的城市设计研究院、空间规划研究院、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研究院、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等,都由学院学科方向带头人领衔,推动着规划院在专业方向上的不断深化。
产教融合,使教师参与到规划项目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规划发展的动态、实际问题以及各类制度要求等,而且科研成果,理论和技术研究的进步直接运用到具体的规划实践中;通过教师将参与实际项目的所得所思转化为教学的内容,以及企业导师的指导,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直接接触到规划实践的进展,了解规划工作的内容、需要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解决规划问题的实际能力;规划院的规划师们通过和教师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理论思考和学术能力,提升规划研究的深度和规划项目的质量。
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同济规划的传统,也是同济规划院的“立院传承”。建院30年来,同济规划院已形成了企业服务教学、教学结合实践、科研与应用相结合、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组织模式,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教融合方面,始终与行业和学科发展同频共振,在组织机制、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创新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是创新组织方式,形成教师、规划师和学生多方受益的共赢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制度设计,如设立教师工作室、聘请学院资深教师兼职担任总规划师和总工程师、由学院学术带头人领衔成立多个专业方向的研究院、鼓励教师和规划院团队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等,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交流,教师、规划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获取滋养、提升能力。近年来,还有多位高水平的规划院专业人员以企业导师、兼职教师的方式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是注重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学术—平台”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从最初的教学实践基地,到目前已逐渐形成体系完善、形式多样的50余个产教融合平台。同时,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项目,组织和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包括“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等。同济规划院还十分重视参与学术期刊建设,《城市规划学刊》成为中国城市规划领域影响力最高的核心期刊,离不开同济规划院的长期支持与智慧贡献。
三是强调成果转化,实现“学科研究—实践应用—学科发展”之间的循环共生。长期以来,规划院不仅注重最新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转化,还积极探索从实践中总结问题并反哺学科发展。结合规划院承担的大量规划实践和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参与了大量省部级技术文件的制定和规范及标准的编制及培训工作,还设立了专项资助基金,以教材、丛书、论文和专辑等多种形式出版,反哺和推动了学科发展。近年来与规划系和《城市规划学刊》合作连续举办论文写作训练营,在“同济讲坛”中增加决策咨询研究能力提升系列讲座,着力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当前,在全球经济和气候变化、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改革、社会需求转变和信息时代科技革命的背景下,规划院面临着行业转型和学科发展双重变革的挑战。在规划业务转型、人才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学科知识体系拓展、师资队伍结构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同济规划院的产教融合模式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
在组织机制方面,建议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师工作室制度和兼职总师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尤其是要结合年轻教师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机制设计;做好企业导师、兼职教师的制度保障和激励计划,鼓励更多的高水平规划师参与到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并建立持续的反馈与评估体系,确保教学内容和项目实践能够及时反映最新需求,实现教育与行业的同步发展。在平台建设方面,在对现有的平台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多学科合作平台搭建,促进城乡规划与环境、交通、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成果转化方面,有组织地促进研究成果的课程化,将规划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和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加强政策建议的实践应用,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政策建议,服务于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积极推动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研究成果的合法权益,促进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学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三十周年院庆专辑
相关链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主题笔谈二:立院传承的产教融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