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从自然背景到中央绿心:宜昌重塑城市中央山水

杭州西湖用千年时间证明了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可能,而今天,宜昌正以“城市中央绿心”为笔,在长江之畔书写新时代的生态答卷。这里不仅是宜昌的“绿色心脏”,更是一条串联山、水、城、人的“生态丝带”,将城市从沿江“半月形”拉伸为环心“满月形”,推动宜昌向世界级山水城市迈进。

中央绿心不仅是宜昌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关键抓手,更是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标志性工程——它用生态缝合城市碎片,用创新激活产业动能,用文旅赋能市民生活,堪称宜昌迈向“宜于昌盛”的新引擎。


山水为骨,文脉为魂

宜昌,古称“夷陵”, 自古便是“川鄂咽喉,三峡门户”,更是三峡大坝的所在地。这里既有“高峡出平湖”的壮阔,又有巴楚文化的深厚底蕴。从三国古战场的烽火到屈原故里的诗意,宜昌的文化脉络源远流长。

如今,这座城市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上,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枢纽,肩负着长江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


从“沿江铺摊”到“环心聚核”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宜昌受限于沿江带状布局,城市功能分散、空间拓展不足。如今,城市发展由点状聚集到带状衔接,城市形态由“半月形”向“满月形”演变。未来宜昌城市发展将重点构建“1个主城+1个东部产业新区”的总体格局,亟需破茧化蝶,推进城市组团式发展,扩大发展纵深。

城市发展历程

随着城市发展,处于西陵区、夷陵区、伍家岗区及宜昌高新区围合的中心地带,已经从自然生态背景逐步转变为城市中央绿心,如同一枚“绿色纽扣”,将四大城市组团紧紧系在一起——推动主城区实现沿江到环心格局转变的新引擎呼之欲出。

过去,宜昌城市发展像“摊大饼”;未来,中央绿心将推动城市“捏成拳”。中央绿心片区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有机融合,推动城市从“铺摊”转向“聚核”,打造公园城市的生态绿心、山水美学的人文绿心、创新经济的活力绿心。


功能联动,重构主城格局

1.空间重组

在宜昌城市格局从沿江迈向环心的发展战略引领下,中央绿心作为城市生态核心,肩负整合要素资源、重组区域战略格局的重要使命。规划形成“一心四廊、两翼四组团”的主城区空间格局,用生态廊道连接山脉与河流,形成“山江连城”的蓝绿网络。

主城空间格局

2.功能联动

结合现状及规划功能布局引导,识别并划分环中央绿心地区为六个功能象限,联动城市特色功能与生态活力功能,激活绿心边界,生态调节、休闲游憩等功能与城市商务、创新产业、居住功能深度协同,源源不断地为边界地区注入活力,使其成为空间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承载城市游憩生活的中央客厅。

环心功能联动


生态为先,营造山江连城新格局

延续宜昌生态城市底蕴,圈层式划定生态控制区、生态缓冲区、城市发展区,由内到外生态敏感性逐步减弱,预控城市级别生态廊道,北部承接森林山脉,南部延伸至柏临河,向城市新中心及整个宜昌城区输送生态效益。

生态保护格局

营建自然绿丘、农业果林、湿地塘溪三大生境系统,整合碎片化的生物栖息地,缝合消极景观及生态因素,推动单一林地向生物多样化的动态森林演绎,使中央绿心与周边区域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促进物种回归。

三大生境系统

以9个生态单元为抓手,采用针对性的单元修复策略进行每个生态单元的生境营造,促进场地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重建多样化的植被区域栖息地,重现宜昌丘陵地区的场地记忆。

生态单元划分

三层体系修复措施

绿心外围以大江大河与连绵山脉为主,绿心范围内则呈现西岭东丘、谷地河溪的生态特征,绿心内的浅丘、溪川是城市大江大河大山等磅礴山水特质的独特补充。

以中央绿心组织八条生态廊道骨架,构建连接山江的城市蓝绿网络基底,强化环绿心地区的公园体系构建,促进边界融合,营造山江连城格局。

山江连城格局

绿

一环十二景,前城后园

1.保育环

最美风景道+文旅IP

绿心环路将串联桃花源谷、梯塘花链等十二个风光节点文旅项目,融合桔文化、民俗、村落、自然等资源, 形成以保护为主的“公园+文旅”发展模式,同步推动林相改造、村居更新建设,构建十二段自然、人文探索之旅。打造最美风景道、最美山地骑行道、最美跑步道。骑行、徒步、探索——这里将是宜昌人的“后花园”,也是游客的“三峡客厅”。

2.风景环

打造“前城后园”发展模式

生态缓冲区打造主题园休闲带,发展生态旅游和必要的公共配套设施,为外围城市发展区中的特色小镇提供服务,进行城园联动。

城市发展区中,特色小镇为临界地区城市建设预留发展空间,进行低强度簇团式建设,结合周边区域功能业态和实际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与生态缓冲区中的主题园进行城园联动,形成“前城后园”的发展模式。

空间结构模式示意

绿心点亮“世界级宜昌”

中央绿心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宜昌递给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生态+科创:通过绿色产业增值,让好山水孕育好经济,推动绿色创新的标杆示范;

公园+文旅:打造宜荆荆都市圈游憩目的地,成为公园城市建设典范;

都市客厅:承载宜昌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彰显城市休闲游憩魅力。

正如规划所期,这里将是“会呼吸的、可生长的、有人气的”绿心——一颗镶嵌在宜昌核心区的“生态明珠”,照亮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从西湖的千年典范,到宜昌的城市中央绿心,城市与自然的共生故事从未停止。这一次,宜昌选择用生态破题,以绿心为笔,在长江之畔书写自己的答案。

宜昌城市中央绿心片区概念规划方案征集、综合和深化


2023年8月-11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泛亚景观设计(上海)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参加了由宜昌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主办、宜昌城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宜昌城市中央绿心片区概念规划方案征集》。2023年12月,根据专家评审和市规划领导小组会议意见,确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泛亚景观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体为中标单位,进行本项目的概念规划方案综合和深化工作。至2025年4月,联合体团队基本完成宜昌城市中央绿心片区概念规划方案综合和深化工作。

中规院深圳分院团队:

吕晓蓓、何斌、曹方、刘莹、陈瑞瑶、林允琦、刘阳、覃原、李雪、谢莫岗、陈唯、罗方焓

泛亚景观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Michael Erickson、刘建荣、杨颖、李翼翔、刘冰、樊江梅、杨昂千、樊鹦、张泽华

作者 | 刘莹

中规院深圳分院 规划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城市规划硕士,毕业于深圳大学。2020年入职中规院深圳分院,在国土空间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规划研究及总师服务等多类型项目中积极探索实践。近年来主要负责或参与的代表性项目包括《宜昌城市中央绿心片区概念规划方案》、《基于TOD理念的深圳白坭坑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研究》、《青岛胶州湾北岸新区空间协同发展规划及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1-2025年)》、《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从自然背景到中央绿心:宜昌重塑城市中央山水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