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已成为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策略。2020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发布EOD模式试点政策,着力推动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的深度融合,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路径。在此背景下,三亚大茅水流域作为海南省”六水共治”战略实施的关键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特征成为重点研究对象。
一
生态优先,探索流域治理新路径
三亚大茅水流域总面积约117平方公里,干流长度约19.36公里,是三亚四条主要河流中流程最短的流域系统。贯穿吉阳区城区与城郊的地理特征,使其兼具热带雨林、农田、盐田和红树林等多元生态景观,同时面临多重挑战:作为三亚城市扩张的前沿地带,承受着生态空间保护压力、水系统建设统筹不足、滨水空间开发利用滞后以及产业能级亟待提升等现实问题。项目团队基于EOD模式开展国土空间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研究,旨在构建生态安全、产业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流域治理新范式,为滨海城市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实践样本。
项目由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牵头,联合海南分公司,统筹规划、产业、生态、景观和水专业等多领域团队,历时两年完成项目调研、策划规划与方案设计,并形成规划文件成果和论文成果。团队以“治流域、统发展、优格局、强支撑、促实施”为核心理念,探索EOD模式在流域治理中的创新应用,为全国同类研究和项目提供经验借鉴。
二
技术突破与创新实践
1. 技术要点
五位一体,系统治理。以全要素治水为核心,落实海南省“六水共治”攻坚要求,系统推进“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划分整治单元,通过生态修复奖励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优化空间格局;结合分段小型EOD模式快速融资,强化关联产业盈利反哺生态治理,构建“流域治理+分段开发”的滚动机制,形成“治流域、统发展、优格局、强支撑”的闭环逻辑。

▲ EOD 模式下国土空间流域综合治理统筹规划思路
1.1
治流域—构建流域健康水系统
水安全提升:结合EOD模式,依托平台公司投融资对流域进行整治,构建分级防洪体系,通过“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蓄排结合”的海绵韧性城市理念,大茅水流域规划35个二级流域分区,新建15条山洪行泄通道,消除内涝风险。
水环境保护:采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策略,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外水清污分离,溢流降频减量。通过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控源截污治理、污水提质增效,结合污水厂网一体建设,实现水环境“长制久清”。改造硬质沟渠为生态截流沟,建设净化湿塘,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水资源保障: 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在汇水范围内识别山体涵养水、河湖调蓄水、雨洪通道行泄水的空间,划定涵养区。推进森林生态修复,修复水源涵养林。
水生态修复:依托EOD模式引导社会资本修复水系生态功能,推动生态体验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从河流生态岸线治理和多要素生态修复两个层次,营造生态河道,丰富湿地空间。退果还林190公顷,修复红树林湿地50公顷,打造多级生态驳岸,恢复河道自然生境。
1.2
统发展—统筹流域内空间发展规划
串联绿道文旅体系:统筹EOD项目进行顶层设计,构建绿道文旅系统织补连接现状要素,规划马拉松赛道、乡村“Walk”线路,促进以生态为导向地区的慢速经济持续发力,统筹城乡发展。
强化风貌特色空间:依据现状特色资源及周边用地情况,结合场地风貌特征,借自然山水、文化村落、田园景观、城市机理和滨水风光划分文旅区段,强化各区域特色空间的价值。
协同发展关联产业:采用EOD 模式,将不同区段的文旅产业与水系治理生态空间相关联,城郊区域布局热带农业研学基地,城市滨水区打造文创活力中心,滨海盐田区建设盐田与红树林科普基地。
1.3
优格局—优化多方土地格局供应机制
生态修复奖励机制:在流域内全域划分整治单元,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修复500亩以上生态区域,获得3%用地指标用于相关产业开发。
低效用地转型:结合低效用地再开发及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理念,将榆亚盐场北侧66亩低效工业用地改造为社交公园型休闲服务中心,实现土地增值与功能升级。
多要素土地整治:在流域洪涝统筹中腾退的土地(生态修复、湿地营造、系统绿道形成)、低效用地整理的土地(城市绿廊绿心)、综合整治的土地(农村文旅康养产业)及盐田整治的土地(研学基地),共同为生态修复与产业导入创造了机会。

▲ 多方土地格局供应机制优化流程
1.4
强支撑—强化多层级资金支撑机制
争取相关资金:依托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积极申请生态保护修复、宜居村庄建设等资金支持。结合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争取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围绕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控源截污、流域保护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等重点内容,争取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资金支持。
“化整为零”融资与产业盈利预期:将项目拆分为3个小型EOD项目,分阶段申报,降低融资难度。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主导运营模式,对康养、旅游、研学等产业项目分别招商,预计2-3年建设期后逐步实现正向现金流,远期形成自我反哺的良性循环。
1.5
促实施—促进落实项目实施机制
依托平台公司统筹公益性生态修复项目,分阶段引入社会资本开发经营性产业,按照“先公益后经营、先易后难”原则推进实施。通过产业收益反哺治理资金,形成“生态修复-产业增值-资金闭环”的可持续路径。

▲ 项目实施机制流程
2. 创新亮点
2.1
机制创新
创新利用”生态修复奖励用地指标”政策,破解生态项目盈利难题。通过政策联动建立”生态修复-指标奖励-产业开发”闭环机制,将生态治理成果转化为建设用地指标,集中用于低效用地转型开发。实施退果还林、河道修复等工程后,依据地方奖励政策获取用地指标,并通过指标置换模式实现生态价值的空间转化。建立项目库与用地储备库联动机制,形成生态投入与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解决传统生态项目缺乏收益来源的难题。
2.2
产业融合
通过”流域治理+分段综合开发”模式,将生态效益转化为文旅经济价值。根据流域地理特征划分差异化开发单元:上游生态保育区重点发展生态研学,中段城乡过渡区布局农旅融合项目,下游滨海区开发文旅体验场景。通过绿道系统串联生态节点与消费场景,形成”治理-提升-运营”的价值链条,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和村民收入增长,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收益的动态平衡。
2.3
实现路径
结合EOD模式资源链接与增值收益的互补路径,将生态效益转化为文旅经济的价值。EOD模式下的流域治理,将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视为有机生命体,统筹管理流域内的土地、矿产、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以实现利用与保护的平衡。在此模式下依托生态环境的改善,关联产业开发的价值得到显著提升。通过整体实施策略,未来的溢价能够被提前锁定,并用于支持生态环境治理。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大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体现EOD模式价值。
3. 挑战与应对
3.1
资金压力
通过”专项补贴+EOD贷款+社会资本”组合拳,化解长周期项目融资难题。构建多层级资金保障体系,整合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配套资金。采用分阶段融资策略,结合EOD贷款,将大型工程拆解为独立项目包对接不同投资主体,通过贴息与收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有效提升资金到位率。

▲ 资金支撑机制框架
3.2
权属复杂
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异地入市,简化审批流程。通过土地归并整合零散地块,创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建立快速审批通道压缩流程周期,采用混合用地模式解决历史遗留权属问题,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3.3
政出多门
倡导建立多部门联动平台,统筹水利、环保、文旅等多领域行动。成立跨部门指挥机构,建立任务、责任、成效清单管理机制。开发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审批事项并联办理和数据共享,通过联合工作流程化解规划冲突,显著提升实施效率。
4. 经验总结
4.1
生态为基,产业为翼
以生态修复带动关联产业升级,形成可持续反哺机制。构建”治理-开发”协同模型,通过生态改善提升土地价值,导入关联产业实现收益闭环。创新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将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增强项目自我造血能力。
4.2
因地制宜,分段推进
根据流域特征划分单元,避免”一刀切”规划。基于流域分区段实施差异化管控,上游强化生态保育,中段开展农旅结合与低影响开发,下游推进城市更新。制定针对性指标引导科学治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4.3
政策活用,机制保障
充分利用国家EOD相关政策,创新土地与资金管理工具。构建政策组合体系,统筹国家导则与地方创新政策。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突破资源约束,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系统性降低实施风险。
三
成果落地,蓝图启新程
1. 预期实施效果
1.1
生态效益
规划修复18公里生态岸线,碳汇水源涵养林地190公顷、河口湿地50公顷,将建成22公里滨水山海绿道。流域水环境质量远期整体达到III类水体标准,流域水安全远期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内涝积水点消除比例100%。
1.2
经济效益
1.3
社会效益

2. 蓝图启程

结语
三亚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实践证明,EOD模式下的综合开发以其独特的生态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逐步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和治理的核心策略,在这一模式下,流域综合治理不仅被视为提升城市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关键手段,更是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领域。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提炼EOD模式的可复制经验,展望规划持续创新与政策不断升级的新方向,为全国流域治理提供“三亚样本”。
编制单位: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
项目主管:王家卓
项目技术负责人:任希岩
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王 欣、张长滨、李铭洋
项目参加人:常 魁、吴建中、于佳宁、赖文蔚、卢 蕾、鲍风宇
合作单位: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参加人员:孙尔诺、石文华、马俊齐
合作单位:中兴大城策略(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参加人员:李伟溪、王若男
(本文数据及案例均源自《EOD模式下的国土空间流域综合治理统筹规划研究——以三亚大茅水流域为例》论文及“三亚市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规划项目”成果)
END
供稿单位 | 生态市政院
主笔人 | 张长滨
稿件初审 | 王欣
排版及审校 | 周文、由阳
稿件审定 | 王佳文、王家卓
来源|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中规作品 | EOD 模式下的国土空间流域综合治理统筹规划研究——以三亚大茅水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