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指出,以广州为例探索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下的城市发展战略,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超大特大城市发展范式具有重要意义。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要求作为战略谋划的逻辑起点,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方面特色,提出以精准的战略支撑广州向兼具集聚性、人民性、文明性、共生性、开放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转变。
全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4年增刊2,欢迎分享。
孙玥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2022年8月至2024年9月,任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工具,应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要求,特别要立足城市发展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才能提出适应国情和地方特征的针对性举措。在城市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表征凸显为集聚性、人民性、文明性、共生性、开放性,其中人口规模巨大对应城市的集聚性,代表城市具有集聚和快速交换区域、乃至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同时广泛吸引创新人才,共同支撑城市发展;人民性反映城市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安居乐业的各类生活需求;文明性强调城市具有创造高水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能力,凸显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共生性是指城市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也与区域实现协调共生;开放性反映城市高度对外联通和合作交流,引领世界其他城市实现互利共赢。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立足广州的优势和挑战,新一轮的广州城市战略突出强调集聚性、人民性、文明性、共生性、开放性的提升,以空间治理和“七大之城”建设为工作抓手,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市域空间格局。以创新之城、海洋之城的建设,聚焦科技创新,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发展新动能、激发蓝色发展潜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城市集聚性优势;面向城市人民性提升,建设宜居之城,平等关注和尊重人的多样化需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岭南新家园;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岭南气韵”的世界文化名城,不断强化城市品牌塑造和文化传播以提升文化影响力;城市共生性的提升,就是要融合自然和区域,不断优化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空间结构,实现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区域的融合共生;建设开放之城、枢纽之城,提升城市“软硬”联通力,进一步畅通国际枢纽通道和强化国际交往合作,建设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图1)。

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探索与实践
2.1.1 总体愿景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广州提出“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总体愿景。
“出新出彩”体现高质量、以人为中心两方面发展理念,在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让城市中生活的每个人都能享有体面美好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中心型世界城市”,体现广州面向未来发展的更高追求,强调城市功能的引领性和综合全面,全面提升贸易影响力、枢纽辐射力、创新策源力、生产服务力、资本控制力。
2.1.2 核心功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将代表国家参与新经济全球化的顶尖城市竞合。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四大核心功能。在国际商贸中心基础上,拓展建设国际金融总部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筑牢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功能,升级建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立足全国综合性门户,提升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协同深港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突出海洋创新特色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2 空间治理:构建区域协同、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
2.2.1 引领湾区协同发展
立足湾区发展格局谋划城市空间方略,是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战略提出广州要主动融湾向海,强化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作为内湾顶点的引领作用,串联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狮子洋增长极、南沙未来发展核,构筑活力创新轴,撑起内湾西岸骨架,引领黄金内湾“几”字形发展带建设,在协同港澳、融合两岸中当好领头羊;构建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探索推动两市科技、就业、生活、旅游等全面联动;以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为中心,联动佛山中心区、东莞中心城区,推动广佛莞都市区一体化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岸创新产业资源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依托南沙未来发展核,打造面向未来、链接两岸的湾区中枢,促进南中莞地区协同发展;推动市域多级枢纽节点和区域跨界融合,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支撑大湾区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空间网络化格局(图2)。
图2 区域空间格局示意
资料来源:《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
2.2.2 优化市域空间方针
广州2000年战略提出“南拓、东进、北优、西联”的“八字方针”,2009年战略增加“中调”,提出“十字方针”,两版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广州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骨架,战略蓝图在延续中不断深化发展。广州2049战略进一步提出“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市域空间发展方针,一方面,明确沿“狮子洋-伶仃洋”南拓、拥“珠江-东江”东进的空间战略路径。另一方面,以“老城提质”着力提升世界城市核心功能与国际化服务水平,强化对市域及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最后,提出要加快培育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国家知识中心城、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等“极点示范”地区,精准挖掘承载国家与湾区重大战略、位于战略发展轴带的关键节点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带动全域特色协调发展。促进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推动城市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实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品质提升、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功能提升、南沙“未来发展核”能级提升,构筑广州战略空间新图景(图3)。
图3 市域战略空间格局示意
资料来源:《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
2.3 战略举措:建设创新引领、开放畅达、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城市
战略举措上,以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福祉为核心,围绕“全球竞争力”与“人本宜居性”双向发力。一方面,响应开创高质量发展广州新局面要求,聚焦战略突破点,让城市更具全球竞争力与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提出抢抓全球供应链中心建设机遇,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升级;提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与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出经略海洋,建设创新引领型的现代海洋创新城市;提出“向空而强、向海而兴”,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航运枢纽和世界级的铁路枢纽、轨道体系。另一方面,响应时代要求,满足每一个广州人共同富裕与高品质生活需求,让城市更有吸引力、更富魅力、更可持续。为年轻人就业、创业、落户、安居等提供全周期服务,营建岭南优质新家园,打造彰显山水城脉的公共空间,建设城园融合的植物园城市,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发展绿色智慧的人本交通,建设安全韧性与低碳先锋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柔性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探讨与展望
战略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规划的实施。一方面推动各级各类规划以发展战略为引领,持续落实战略意图,深化战略举措。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地区、重点行动等内容应分阶段纳入五年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近期规划,以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推动战略实施。另一方面加强战略实施动态跟踪。构建既能反馈地方发展实际又能适应世界城市发展语境的多级多维度指标体系,开展城市发展监测和专题评价工作,动态跟踪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同时,坚持战略稳定战术灵活。结合战略实施年度监测评估情况及城市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战术内容适时进行调校优化,让城市发展战略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始终发挥引领作用,保证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建设自始至终的指导地位,推动总体目标愿景的逐步实现。
来源:城市规划.
李晓江:获国务院批复的2035蓝图对广州意味着什么?
郑德高:从外向内看发展,广州应顺应“湾区—流域”空间势能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样板——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