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国内外各大城市也正积极推动制造业回归。2020年,欧盟提出各成员国发展“生产型城市”的行动计划,倡导市区内布局更多制造业空间;纽约以“工匠分区法”推动轻型制造嵌入城市;北京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动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回升到13%以上;上海发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圳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制造业回归都市成为发展趋势,“制造回城”是城区避免“产业空心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不同于传统工业,都市工业是依托大都市所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以都市工业园、楼宇为载体,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现代产业经济形态。从类型来看,都市工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时尚纺织等具有轻生产、低噪音、低污染等特征的高端制造业,以及工业设计、研发中试等生产性服务业。本文通过梳理总结中外城市发展都市工业的案例,为广州提升都市工业,支撑“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提供思路借鉴。

一、他山之石
纽约布鲁克林滨水工业区
划定产业保护区,结合城市更新打造都市工业载体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纽约布鲁克林成为重工业和造船中心,但随着冷战后期制造业需求下降,传统工业逐渐萎缩。20世纪末,布鲁克林转向创新驱动模式,工业城和布鲁克林海军船厂重新定位为创新和制造中心,吸引新兴科技和创意产业。主要发展经验有:
一是出台“工业商务区(IBZ)”计划。纽约市政府于2006年提出划定“工业商务区(IBZ)”,保护现有的制造业地区并鼓励都市工业发展,布鲁克林滨水区有4片被划入IBZ范围。在“工业商务区(IBZ)”,工业地产业主及入驻企业享受税收抵免,同时,政府不支持任何将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的土地转性申请。政府加大对位于IBZ内的市属资产的财政投入,由政府直属机构进行运营开发,推动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空间整治提升。

纽约IBZ产业经济区分布图(2013年)
图源:见注释1
二是通过城市更新打造都市工业载体。2015年,纽约市政府出台十项行动计划,整合滨水区的多重功能,完成包括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布鲁克林陆军基地码头、工业城等多个新都市制造业驱动的城市更新项目。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由废弃工业厂房改造为适合现代都市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空间,以大空间整体租赁、小空间分割出租、共享空间合作运营等方式进行园区运营。

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77号楼改造前后对比
图源:见注释1
英国伦敦
强化制造业空间保障,激活工业遗产打造创意供应链载体
围绕戏剧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伦敦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创意供应链”,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定制化的制造支撑。如伦敦西区作为戏剧文化的中心,围绕舞台布景需求,大量制造企业聚集到伦敦完成布景的制造与调试。主要发展经验有:
一是通过全市规划提出制造业空间支持新策略。2021版的大伦敦规划把工业用地分为三类,其中,战略工业区由市级层面划定并严加保护,作为伦敦工业、物流和相关活动的主要承载空间。同时,规划提出密集化、共同区位和替代等发展策略,探索在工业用地上加密经济活动,推动轻工业活动与住宅及其他用途混合。

《大伦敦空间发展策略》战略工业区分布图
图源:《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
二是运用工业遗产打造创意供应链载体。创意工厂布洛克斯由旧仓库改造而来,提供木工、金属与焊接、工程、数字套件、织物、建筑、精加工等七类生产空间,为350多家创意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老城区的克勒肯韦尔是利用旧厂房改造的工艺中心,为创意设计提供从构思到打磨,再到样品制造的载体支撑。

伦敦旧厂房改造的戏剧供应链工作室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深圳
以“工业上楼”强化都市工业空间支撑
深圳以打造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形成了高附加值、少能耗、少占地的都市型工业体系。2022年,深圳提出将“工业上楼”作为市级战略,向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让制造业空间得到更好保障。主要发展经验有:
一是为都市工业预留发展空间。2018年,深圳划定工业红线,出台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2022年,深圳发布《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各区通过新建、购买和统租等方式筹建“工业保障房”,按照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米、连续实施5年的进度,向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
二是需求导向,探索定制化个性化“工业上楼”载体。深圳市宝安区聚焦企业个性化需求,通过“行业定制+企业定制”模式,创新多首层、上研下产叠加方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厂房,致力于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集群”的目标。

定制化产业载体示意图
图源:自绘

二、经验启示
近期,海珠、天河、荔湾等区均提出将“都市工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编制都市工业专项发展规划,打造都市工业园区。荔湾区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明确“大力发展以现代都市工业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共同发展的实体经济”产业发展思路,印发实施《荔湾区现代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35)》。天河区聚焦发展现代都市工业,划定广汕路以南、柯木塱南路以东、旧羊山以西、车陂涌北段生态廊道以北区域约2112亩范围,规划打造首个区级现代都市工业园,推动工业“入园上楼”。
结合国内外城市在发展都市工业方面的经验,我们提出发展都市工业的空间规划策略如下:
完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
优化工业产业区块管理,继续推动工业产业区块内工业用地占比“达标”工作,严格管理区块线内工业用地改变用途,加强工业用地总量保障。
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统筹优化工业产业区块内存量工业用地的规划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等指标,为产业用地扩容创造条件。
探索优化产业保障房建设激励政策,推进“产业保障房”试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集中高效、配套完善、价格低廉的产业载体,降低中小微企业运营的空间成本。
结合城市更新为都市工业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将城市更新与都市工业发展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避免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另一方面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以存量空间盘活为抓手推动都市工业发展,积极推动城中村低效空间转型,有序改造村镇工业集聚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重点加强核心区和重点功能片区的产业用地保障,合理配置城市更新单元中产业建设量占总建设量的比例,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以“工业改工业”为主攻方向,提升村镇工业集聚区空间品质,优化园区服务配套,为都市工业发展提供高品质园区。
推动“工业上楼”,探索都市工业发展的新形态
探索标准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都市工业载体建设模式,支撑“工业上楼”。
一方面,鼓励分行业建设标准厂房,聚焦都市工业重点领域,分行业梳理建设需求。优化产业用房层高、承重等指标设置,推动厂房规范建设,实现低楼层布局生产、运输等功能,高楼层布局设计研发、办公、管理等功能,立体化地整合生产、商务、生活等多重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定制化产业载体建设,通过开发主体与企业签订产业用房定制协议,明确使用主体空间需求,对层高、荷载等进行个性化定制,提高产业用房资源的灵活性,确保都市工业发展需求和产业空间形态精准匹配。
注释:
[1] 李珊珊,钟晓华.新都市制造业驱动下的城市更新实践——以纽约滨水工业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23,38(06):95-102.
供稿|区域规划设计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产业链洞察㊸|制造业回城:中外城市发展“都市工业”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