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在“数字中国”战略指引下,上海率先探索三维数字孪生技术与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乡”的立体化数字基座,为传统村落注入科技动能。
依托高精度建模与实时数据交互,上海在金山区枫泾镇、崇明生态岛等区域展开试点,既为青砖黛瓦的历史建筑建立数字化基因库,又通过“智慧农业云图”优化产业布局,更借助网格化管理系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种虚实相生的数字化实践,正在重塑“科技+乡愁”并行的乡村振兴新范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城乡融合发展样本。

01 何为“乡村三维数字孪生场景”?
乡村三维数字孪生场景,聚焦虚实共生理念,通过全域数字化建模与动态数据融合,构建出“所见即所得”的乡村治理新范式。其核心在于,以数字镜像精准映射物理空间,叠加生态监测、文化基因与产业数据等多维图层,打造“可感知、能互动、会生长”的智慧乡村操作系统。作为新型乡村治理工具,具有精准映射、多维赋能与无感漫游三大特征。
一是精准映射。通过厘米级精度建模与物联感知设备,对乡村山水林田、古建民居进行全要素数字化复刻,形成动态更新的“数字基因库”。
二是多维赋能。突破单一地理信息功能,在数字孪生平台上叠加产业管理、灾害预警、文旅导览等20余项智能模块,为乡村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三是无感漫游。借助轻量化交互设计,村民通过手机端即可“穿透”数字图层,完成事项办理、农技学习等操作,打破现实与数字空间的界限。

02 上海建设实践
从历史遗存到虚实共生的文化新地标
金山区枫泾镇以“科技守艺·数字焕新”为理念,自2022年起系统性推进古镇保护与数字化融合工程。通过激光点云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与BIM技术融合,对历史风貌区进行毫米级建模,完整留存镇内52座古桥、128处文保建筑的空间肌理与装饰细节,同步上线“数字古镇漫游”平台。项目运营两年间,累计构建了15TB文化遗产数据库,吸引超50万虚拟游客云端探访,更衍生出AR实景剧本游、数字藏品发行等创新业态,让600年水乡在数字空间重获新生。
高精度全息存档
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沈家宅、致和桥等明清建筑群实施“数字拓印”,捕捉砖雕门楼0.1毫米级纹样特征,记录河道驳岸青苔分布等生态痕迹。通过无人机搭载五镜头相机,以每平方米2000个点云密度生成古镇立体模型,将雨蚀风化中的木构梁架、逐渐模糊的商铺招幌转化为可永久保存的数字资产。
沉浸式交互活化
突破传统保护模式,开发“时空折叠”漫游系统。游客扫描古桥碑刻即触发三维历史场景复原,手机端可查看清代米行掌柜的虚拟账本;本地居民通过AR眼镜能透视地下管网走向,商户在数字孪生平台上模拟店招改造效果。更具突破性的是打造“数字分身在古镇”体验,用户可定制明代服饰虚拟形象,在云端参与水上集市交易、古戏台昆曲对唱等互动剧情,使文化传承从单向观览升级为共创参与。

枫泾古镇
图源:文汇报
从生态孤岛到智慧田园的乡村振兴样本
崇明区横沙乡立足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搭建横沙·生态智联大脑平台,融合卫星遥感、土壤传感器与人文地理大数据,对全乡进行资源价值图谱解析。
项目运行三年间,建成水稻、柑橘等6类农作物精准种植模型,孵化出“横沙米仓”“橘颂工坊”等12个本土文创IP,带动村民年收入提升15%,新增民宿管家、非遗手作师等就业岗位200个,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数据驱动的精准共生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埋设200处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实时优化灌溉方案,运用无人机光谱分析识别柑橘黄龙病早期征兆,结合历史水文数据为每块农田定制种植方案。
在永胜村试点中,水稻种植户依托“智慧稻管家”APP,实现亩均产量提升22%、农药使用量减少35%。此外,将滩涂芦苇荡生长周期数据转化为景观预告系统,指导生态摄影旅游线路开发,让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形成正向循环。

横沙乡生态智联大脑
图源:IT时报
文创赋能的产业破界
以“地理印记”激活文化基因。联合复旦新闻学院对灶花、渔歌等非遗元素进行数字化解构,开发出二十四节气主题民宿墙绘、AR互动《横沙风物志》电子绘本等产品。
打造“稻田艺术季”IP,在秋收农田中铺设沉浸式光影装置,游客可参与数字绘画投影、稻谷文创DIY等活动。更具创新性的是,推出“认养一亩海”计划,将滩涂贝类养殖与数字藏品结合,消费者通过云端观测养殖进度,线下兑换文创礼盒,带动水产销售额增长40%。

横沙乡生态智联大脑
图源:文汇报
数字治理双核驱动的乡村智治新范式
上海在乡村数字化转型中探索出“技术赋能”与“人文联结”并重的治理路径,青浦区杨家庄村与浦东新区棋杆村分别以“智能推演”和“云端共治”形成互补实践。杨家庄依托数字孪生平台构建预见性治理系统,棋杆村则创新村民数字议事机制,二者共同构成“数据驱动+全民共治”的治理闭环,为超大城市乡村精细化治理提供鲜活样本。
智能推演,动态感知
杨家庄村建立“数字先知”系统,在三维孪生平台上接入68处物联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河道水位、古树健康等12类生态指标。
通过AI算法模拟村庄发展20年演变趋势,在宅基地更新项目中预演建筑密度、日照时长的动态影响,形成“感知-预警-处置”智能管理闭环。2023年汛期,系统提前36小时预测低洼区积水风险,联动处置效率提升70%,历史建筑保护完好率达100%。更将传统农房修缮工艺转化为数字化施工导则,实现文化遗产“活化守护”。

杨家庄乡村振兴数字化管理平台
图源:澎湃新闻
云端共治,民声上链
棋杆村打造“云上村庄”治理平台。开发村民数字身份系统与议事投票模块,通过“民声弹幕”功能,村民可随时上传环境问题、政策建议,村委需在48小时内标注处置进度;创新“提案众筹”机制,老年活动室改造等5个项目由村民线上投票确定设计方案;2022年上线的“乡愁记忆馆”数字展厅,邀请村民上传老照片、口述史,形成2000余条数字档案链;设立“云村积分”体系,将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行为量化兑换生活服务,村民参与率突破85%。

03 对广州的启示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可借鉴上海乡村数字化转型经验,依托智慧广州时空云平台,以三维数字孪生技术为底座,在从化生态区、南沙渔乡、番禺古村等区域探索“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全民共治”的乡村振兴路径,实现历史文脉永续传承与乡村治理效能跃升。
依托高精度三维建模与物联网感知网络,对沙湾古镇镬耳屋、从化客家围屋等特色建筑进行毫米级数字化存档,捕捉灰塑脊饰、蚝壳墙纹理等工艺细节,建立可溯源的“岭南建筑DNA数据库”。同步整合土壤墒情、古树名木等生态数据,构建乡村资源“数字沙盘”,为历史建筑修缮、土地利用管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在莲塘古村的试点中,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预演开发强度对村落风廊的影响,确保在保护的同时实现合理开发。
以数字孪生平台为纽带,打通农业生产、文旅体验与电商销售全链条。
在从化荔枝主产区,可开发“虚拟果园”系统,消费者通过VR认养果树、查看生长数据,线下直供定制礼盒;针对番禺水乡文化,打造“AR龙舟赛”互动场景,游客扫码触发清代赛龙夺锦三维复现,同步链接广绣、广彩“非遗工坊”线上商城。探索“数字农创”模式,对增城丝苗米、南沙青蟹等地理标志产品进行区块链溯源认证,赋能“云上农墟”直播带货,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多元化增值。
构建“数字议事厅+网格感知端”协同治理体系。在白云客家村落试点中,村民可通过‘云端祠堂’平台提交修缮建议,AI系统自动生成多套方案并模拟实施效果,经线上投票确定最终版本;为花都侨乡开发“智慧侨牌”应用,侨胞可远程查看祖屋修缮进展、参与村务决策;同步建立“生态信用积分”机制,将古树养护、河涌治理等行为转化为数字权益,可兑换民宿折扣、“非遗”体验等服务,形成“共治共享”良性循环。
广州可通过“一库一链一网”的数字化架构,既守护岭南乡愁的原真性,又激活城乡要素流动的现代性,为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向善、文化赋魂、治理有温”的广州方案。
供稿|上海分院·上海研发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城市眼|虚实相生!科技织就乡愁,数字赋能振兴,上海乡村三维数字孪生场景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