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主题笔谈四:矢志匠心的求实攻关(下)


编者按

“求精、做实、解难、创新”是同济规划院始终秉承的企业精神,在实践项目中,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为人民规划的矢志和精益求精的匠心,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求实,进行深入的攻关研究,探求空间发展的核心本质,从而支撑我国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次笔谈以“矢志匠心的求实攻关”为主题,特邀请专家围绕多年来在生产实践、理论探索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与瓶颈挑战,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策略、方法与路径,总结我院在科研攻关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取得的辉煌成就。




学思践悟,以知促行


陈飞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城市规划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1994年我暑期打工,和同学一起帮盘锦总规裱板画图,从此就和同济规划院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已过了30个春秋。很荣幸作为老员工参与院庆笔谈,关于“求实攻关”的精神,实际是贯穿于我们大量的实践项目中,通过规划方法的创新、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落地的服务等不同环节来系统解决每一个项目的痛点和难点。以我参与过的两个历史街区的项目为例,虽然都是保护修缮类项目,但工作内容和方法却大为不同。

南翔老街由于曾是近代战争的主战场,存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十分稀少,现存大部分建筑为解放后到1980年代的产物,对于这样一处一直以来都是商业化的历史街区,如何整合零散的空间结构和织补支零破碎的传统肌理成为工作重点。2006年开始编制方案,2008年老街改造工程启动,到2012年10月,第4期工程完工,历时6年,规划团队全程参与。通过街道建筑立面整治、道路铺装和管线入地、环境整治、院落群修缮、游客服务中心、书场、名人展示馆等文化类项目的兴建整合了零散的空间、织补了破碎的肌理、恢复了传统业态和民俗活动,探索了古镇风貌保护的整合之道。

都江堰西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遭到很大破坏,80%左右的居民房屋无法继续使用。规划团队结合灾后重建的安置资金,为西街居民度身定制了保护修缮及搬迁政策,将建筑保护分类与优惠补助政策衔接,鼓励居住困难的小户型居民搬迁享受安置区成套新居,也为不愿离开的居民留有原地修缮改造的选择权力。从2009年保护规划开始编制到2015年实施完成,原住居民留下了52%,基本维护了遗产地原有的社区,成为了由单纯得物质空间保护转向把“人和房子整体保护”的意义非凡的实践。

这两个项目可以说是“整体性保护”理论在不同维度上的运用,如果说南翔项目是物质空间系统性保护整治的实践,那么都江堰西街项目则是从单纯物质层面保护向遗产社区整体保护的深度探索。类似这样的项目在同济院还有很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方法 、攻克难关一直都是我们的初心和宗旨。30年弹指一挥间,愿同济院“求精、做实、解难、创新”的精神薪火相传,走好下一个30年的每一步,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镇村规划编制

系列技术规程研究


倪春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学会理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直接面向乡村地区的法定规划;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辖896个乡镇、8861个村庄,幅员辽阔、地貌多样、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差异较大。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西部大开发要“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要求,更加科学地规范镇村规划编制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牵头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等工作,并已将两项规程正式印发,作为自治区镇村规划编制的技术依据。

两个规程的编制工作启动于2022年9月,我院高度重视本次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编制团队走访了全疆各地典型乡镇和村庄,召开了覆盖全国和自治区层面的多次专家咨询会,开展了针对全疆各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的实地调研和意见征询,力求在摸清摸透自治区镇村客观情况、典型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体现本次规程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从总体要求、编制程序、总体规划编制要求、单元详细规划编制要求、差异化指引、规划实施、成果要求等七方面提出规划要求。鼓励乡镇总体规划与单元详细规划联合编制,实现乡镇全域单元管控,提出生态功能地区、农业功能地区、特色发展(资源)地区、边境地区等五类地区差异化编制指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从总体要求、编制程序、分类编制指引、规划内容、规划实施、成果要求等六方面提出规划要求,衔接乡镇规程相关规定,面向地域特色提出“分区、分类、分地形”的差异化编制引导,提出基础版和扩展版两类成果形式,提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本次规程编制工作的亮点体现在①镇村联编,单元贯通,构建多级灵活联动的镇村规划编制技术规程。②充分调研,倾听民情,构建植根新疆特色的镇村规划编制技术规程。③政策响应,创新整合,构建呼应顶层设计的镇村规划编制技术规程。④问题为本,实施导向,构建解决实际困难的镇村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本次规程编制工作的创新性体现在①强化单元效力,构建“强传导”“可联动”的镇村规划技术标准;②强化灵活组织,提出“规范化”“有弹性”的规划成果形式;③强化数字转型,同步编制“数字化”“双平台”规划编制软件。

规程印发试行后,工作团队持续开展技术规程培训宣贯工作,已完成乡镇和村庄规程培训课件视频录制,开展自治区注册城乡规划师在线培训。同时,同济院编制团队于2024年5月对喀什地区及阿图什地区规划管理人员及编制人员开展现场培训,实地答疑解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续将逐步开展自治区各地巡回宣贯,推动自治区镇村规划编制水平有效提升。




规划的“求精、做实、解难、创新”之道


李继军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蓝图与指导,其质量与深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未来面貌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同济院作为规划领域中的前沿单位,致力于在规划与设计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与成就,“求精、做实、解难、创新”这四个词不仅是对规划师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推动规划事业与学科发展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

1、求精:关注全过程——细节决定成败,品质铸就未来。

“求精”是对规划品质的极致追求,它要求规划师在规划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每一个方案都经过精心打磨,达到最优状态。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规划方案的设计上,更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

同济规划院不仅在国家重大项目、科研、课题中产出高质量成果,在实施性项目和小微类项目中,依然精益求精,确保规划方案既符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同济还注重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确保规划成果能够长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做实:关注实施转化——将规划理念转化为现实成果

“做实”是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我们将规划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确保规划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

同济作为上海市杨浦区的社区规划师单位,同济大学和同济规划院的12位教授和规划师分别对接区内的12个街道。通过3年实践成效显著,社区规划师团队深入街巷小区,细细踏勘精细打磨,通过与政府部门、开发商、设计师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规划项目的实施,确保规划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让杨浦的街头巷尾、老旧小区面貌日新月异。

居民是城市规划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中,同济人不断地与居民交流,一起探讨方案,调整、再讨论、再调整,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确保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3、解难:关注专业难题—直面挑战,寻求解决之道

在规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现实矛盾、技术难题等多个方面,也包括规划专业认识的迭代。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时,“解难”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不管是面对地震洪水等天灾带来的自然难题,还是在规划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沟通难题和实施难题,同济人都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不拖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每一次困难面前,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注重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4、创新:关注专业发展—引领未来,探索城市规划新领域

创新是推动规划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济始终把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作为国家使命进行践行。

同济持续引入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规划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例如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对规划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为规划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支撑,在近年来参与的重大项目中都有所体现与应用。

同时同济还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规划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进行合作,探索规划的新领域和新模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求精、做实、解难、创新”这四个词是同济规划院的企业精神,也是规划工作的核心原则。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秉持这种精神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专业的技能、更加创新的思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十年攻坚克难·匠心筑梦——同济规划院规划实践与展望


江浩波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同济规划院自成立以来就明确了以规划的人民性为核心的企业定位,董鉴泓先生题写的“求精、做实、解难、创新”是我们企业的精神和特色宗旨。可以说,我们院发展的30年,就是以国家和人民需求为导向,不断攻坚克难的30年。

30年来,我们院持续践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创新发展战略。根植百年学府同济大学强大的学术底蕴与科研基础,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优势,依托多学科、多专业团队的背景,持续通过实践驱动规划学科及理论嬗变,并以前沿理论引领新一轮的实际应用。

在以攻克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我们院不懈追求实践项目和科研攻关的卓越质量,持续拓展规划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同济规划人的身影始终深入规划建设第一线,以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攻克各类“疑难杂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贴近城乡发展需求,为国家发展贡献同济力量。例如:践行千年大计,服务雄安新区、南海、长三角等国家重大发展地区战略落地;担当灾后重建,不畏艰险高效高质完成汶川、都江堰、雅安、玉树等灾区的规划建设工作;服务老少边穷,长期在地伴随,关注地方实际需求,共商共谋地方规划致富之路。30年来,同济规划院接受了攻坚克难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验——不仅展现了迎难而上、善作敢为的担当精神,同时也彰显了扎根一线泥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精神,更体现着面对诸多不确定重大难题,敢于打破常规思路的创新精神。

展望未来,国家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土空间规划将围绕规划客体到人民需求的系列变化而变化,但与之不变的是同济规划院以人民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求精、做实、解难、创新”的进取精神和对国土空间系统发展客观规律的不懈探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变革的时代,前行的道路充满挑战,同济规划院会永远保持攻坚克难、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同济底色,不断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论文。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学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三十周年院庆专辑



相关链接

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吴志强:论同济规划之精神——对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责任与贡献

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张尚武:同济规划院发展回顾与展望

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主题笔谈一:三十年探索与发展

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主题笔谈二:立院传承的产教融合(上)

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主题笔谈二:立院传承的产教融合(下)

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主题笔谈三:使命担当的全国实践(上)

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主题笔谈三:使命担当的全国实践(下)

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主题笔谈四:矢志匠心的求实攻关(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主题笔谈四:矢志匠心的求实攻关(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