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模拟发现: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未来将大幅提升我国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载体,其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路径。面对全球环境变化与高强度土地开发的复合压力,中国创新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TSP),统筹划定”三区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构建了“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治理范式。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熊锦惠博士生为第一作者,我院副院长岳文泽教授为通讯作者,在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RES)发表题为Will China’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policies enhance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unde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的最新研究成果。RES是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大类一区的TOP期刊,影响因子为12.4。研究构建了“气候情景-空间规划-可持续治理”的综合分析框架,为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效应评估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科学方案。

全球变化与土地利用快速转型加剧了生态退化、粮食安全风险与城市无序扩张等系统性危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政策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与城镇开发边界,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生态”三重底线。团队发现,已有研究多侧重宏观尺度的气候与经济情景模拟,对本地化政策驱动的影响考虑不足,且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估常聚焦单一维度,难以捕捉土地系统的复杂特征。

因此,本研究整合CMIP6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4-6.0)与本土化政策情景(包括BAU:一切照旧情景、BAA:生态农业保护、TSP: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九种未来情景矩阵;耦合全球变化分析模型(GCAM)与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实现从全球气候驱动到公里级空间分辨率的跨尺度模拟;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维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解析多维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协同/权衡关系(图1)。

图1 研究技术路线图

研究发现,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展现出显著的空间治理效能,未来将大幅度加强我国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具体地,在一切照旧情景(BAU)情景下,不平衡发展的高排放路径(SSP4-6.0)将使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呈现更强的波动和区域差异(图2);在可持续发展路径(SSP1-2.6)下,国土空间规划政策(TSP)推动22个省份的生态与生活可持续性达到最优,24个省份的生产可持续性达到峰值;华北平原农田聚集度显著提升;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紧凑发展成效显著(图3);生态-生活维度协同系数在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情景下显著高于其他情景(图4)。“多规合一”有效缓解了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农业生产与城镇扩张的用地矛盾。

图2 2020-2035年SSP-RCP-BAU情景下多维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率

图3 2020年和2035年未来情景下多维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图4 多维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协同与权衡

研究通过理论建构与方法融合的双重创新,证实国土空间规划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多维可持续性,协调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与城市发展,体现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系统治理思路。然而,政策效果仍受到全球变化路径与地方治理能力制约。未来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差异,将气候风险纳入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以提高政策韧性与实施效能。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916125000404?via%3Dihub#sec4。

来源:浙大LAND 研究院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布2024年度“体检”报告
长三角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丨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机制
营造CSPON“共建共治共享”新生态!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牵头研发规划监测评估“1+8”智能工具与算法模型
从“一图观示范区”到“一图管示范区”——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报告发布

“在看”我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模拟发现: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未来将大幅提升我国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