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5岁的甘斌来到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物探分院,从技术员做起。不论是在荒凉沙漠区徒步横穿测数据,还是在地震灾区夜以继日排隐患,都被甘斌视为与大地深度“对话”的珍贵契机。他在一次次极限挑战中淬炼专业技能,实现快速成长。
2016年至今,甘斌先后担任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勘查院院长、地质环境调查院副院长、工程地质调查分院副院长兼实验测试中心主任等职务,现任地质环境调查分院院长。
甘斌在青海省西宁市道路地质雷达检测准备现场。
与大地的隐秘对话
从事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以来,甘斌带领团队深入钻研地质资料,探索高效技术方法,积极引入大地电磁法、微动探测法等前沿技术,为精准查明地层结构、确定构造发育情况及选择钻孔孔位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主持参与229项物探项目,在高原上绘制着地质密码图谱。
担任工程地质调查分院副院长后,甘斌分管物探勘查和试验测试中心工作。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推动单位物探勘查年产值从500万元跃升至1000余万元。2021年6月兼任实验测试中心主任后,他牵头筹建青海省规模最大的土壤样品制备中心,并成功完成122种检测方法的CMA认证认可,涉及饮用天然矿泉水47项、生活饮用水106项、土壤检测67项,大幅提升了单位的检验检测能力。
与土地的温情对话
2022年,实验测试中心承接了青海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制备任务,同时面临扩项与资质证书申请等复杂工作。作为核心负责人,甘斌统筹全局,同时深入检验检测一线,凭借丰富经验和敏锐洞察力,精准把控扩项流程,为中心发展奠定基础。
同年,正值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开展试点县的一系列工作,土壤制备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更是不能停滞。甘斌带领团队驻场封闭作业,日夜坚守实验室。从样品接收、风干,到制备、流转,他与同事并肩作战,学习新技术规范,钻研解决难题,以实验室为家,用专业与执着雕琢每份样品。最终,团队高标准完成所有样品制备,并如期流转至各检测实验室,确保普查工作顺利推进。
与安全的无声对话
城市道路下隐藏的地下空洞病害,犹如潜伏的“定时炸弹”,不易被察觉,却威胁着市民的出行安全。承担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城市地质调查物探项目期间,甘斌带领团队驾驶着装载地质雷达仪器的检测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为了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他们的作业时间一般都在晚上,有时候会工作到凌晨5点。
项目组在夜以继日奔赴每个检测现场的同时,还要承担突发应急检测任务。近年来,甘斌带领团队承接了36个道路雷达检测项目、56项应急检测任务,在省内外总长度达826千米共597条市政道路排查出709处隐患,为城市的地下空间建立起科学的“健康档案”。
每一次急难险重任务都是对甘斌初心的淬炼。
2019年2月,甘斌参与可可西里卓乃湖—盐湖流域地质环境野外调研工作,先后两次前往无人区调研。2020年1月13日,西宁市南大街突发道路塌陷。甘斌连夜带队奔赴现场,连续奋战30多个日夜,最终排查出潜在空洞隐患。
2021年5月22日,玛多发生7.4级地震。甘斌率队进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在余震不断的高原上顶着冰雹与暴雨,完成6县42乡的道路雷达检测任务。
2024年夏秋之交,持续暴雨引发西宁多处道路病害隐患。甘斌带领团队承担应急检测任务20余次。在南山路的抢险现场,常规检测手段陷入僵局,甘斌果断身背氧气瓶,在消防员协助下,顺着15米深的大口径钻孔垂吊而下。地下通道内,湍急的水流裹挟着石块冲击着他的膝盖,淤泥没过大腿。黑暗中,他手持铁锹仔细查看通道走向、流水位置和方向,第一时间向现场应急指挥部汇报详细勘察信息,为后续应急处置提供重要地质依据。
从荒野到城市,从实验室到灾难现场,在甘斌看来,地质工作不仅是对资源的探寻,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诠释。他将继续与这片土地的深情对话,让人生在地质锤与罗盘的碰撞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王丽华、芦常英
文字编辑:赵玲玲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全国先进工作者 | 甘斌:与青藏高原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