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即将开放!基本陈列免费参观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和博物馆之城建设。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推进大葆台博物馆改建。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项目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落地之花”,具有积极作用。项目建设是落实相关规划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加强珍贵文物遗址的保护,推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博物馆之城建设。


位于北京城南的大葆台西汉墓,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座“黄肠题凑”葬制的西汉诸侯王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对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汉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发掘于1974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原址建成中国第一座汉代遗址类博物馆。



黄肠题凑极尽奢华


大葆台汉墓是广阳顷王与王后的合葬墓,一号墓主人为广阳顷王刘建,二号墓主人为其王后。墓室的中心是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所谓梓宫,就是用梓木制作的棺椁。广阳顷王的梓宫共有5层,放置在墓室后部正中的棺床上,加上椁室和黄肠题凑,形成五棺二椁的格局。所谓便房,就是墓主人灵魂休息的地方,位于墓中前半部分,“藏中便坐也”。


大葆台汉墓考古发掘时,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玉器、金箔、丝织品等900余件文物。其中,玉器主要有墨玉镂空玉舞人、透雕螭虎玉佩、玉觿和龙凤韘形玉璧。1979年,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在地宫遗址上修建,并于1983年12月对外开放。展出的主要内容为地宫原址及出土文物,由大葆台一号墓室复原陈列、大葆台一号墓殉葬车马陈列、大葆台汉车复原陈列和大葆台一、二号墓出土随葬器物陈列4部分组成。


大葆台汉墓的奢华,集中体现在黄肠题凑,是已发现的规模最大、最豪华的“黄肠题凑”墓。三国时魏国学者苏林在《汉书·霍光传》中写道:“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为《礼记》做注释时也曾提到黄肠题凑:“题,头也;凑,聚也。”就是说,“黄肠”即去皮后的柏木条。因为柏木心是黄色的,切割成长条状后,宛如一根根黄色的肠子,故曰黄肠。“题凑”即把切割成长条状的柏木条,端头向内码放在一起。“黄肠”强调的是材质和颜色,即黄心柏木;“题凑”强调的是摆放形式和结构,即端头向内排列。“黄肠题凑”就是以黄心柏木条,按向心方式垒成的木墙。


广阳顷王刘建的长方形墓室由15880根黄柏木垒成。北面墙壁共有30层,每层纵铺108根黄柏木;东西两壁各30层,每层横铺160根;南面墙壁留有门形缺口,东西两侧各30层,每层纵铺34根。这些黄柏木每根长90厘米,端口处大约10厘米见方,大小匀称,一根一根地逐层叠加。截面对着五重棺椁,朝向中央,整齐地把棺椁围拢起来,可谓金碧辉煌。


之所以选择柏木,原因有四个方面。其一,柏树分布广泛,便于取材。其二,柏木剥皮后呈黄色,颜色高贵。其三,柏木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质稍脆,耐水湿,抗腐性强,有香气”。这种特有属性可以起到防土侵、防水患、防霉变、防虫蛀的作用。其四,相传,柏木有一种神奇的作用,可以抵御一种专吃死人脑子的怪兽——罔两(魍魉)。据说,墓地大都栽种柏树,也与这个传说有关。


至于采用“题凑”的结构方式,主要是为了墓室的坚固,因为这种结构可以有效缓解封土堆对棺椁的压力。耗费巨量柏木垒成的长方形内椁围墙,使来自上层顶板和封土层的巨大压力被抵消。大葆台西汉王陵的考古发掘印证了这一点,墓中的“黄肠题凑”结构整齐,异常坚固。


此外,大葆台汉墓还在棺椁的顶部和底部填入了木炭和白膏泥,然后以土层夯实。这样,墓室的密封性更好,更有利于防潮,也更加坚固。老山汉墓也有黄肠题凑,但只在墓门使用了柏木,墓室里使用的是栗木等杂木。而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百分之百为柏木,无一杂木,奢华程度不言而喻。


建筑设计尊重原有遗址及地貌


2025年,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完成全新改建。新馆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展厅与临时展厅。为了更好展示汉代墓葬文化,此次改建在设计风格、结构规划及外立面打造上,处处彰显汉代质朴、闳放的文化内涵。


建筑造型取意汉代墓葬形制,采用覆斗式造型,四面放坡,配合以夯土立面材质,彰显汉代质朴、闳放的文化内涵,呈现汉代“黄肠题凑”高等级墓葬制式。


建筑设计尊重原有遗址及地貌,遵循“整体保护”与“最小干预”原则,一号墓在室内展厅展示,二号墓在室外地面通过硬质铺装等材质再现墓室形制,金代水井设在外庭院形成景观空间,封土堆通过绿化步道融入参观流线。主入口隔扇墙立面纹理提取“黄肠题凑”中的题凑形式,正面横向纹理为“黄肠题凑”的延展面,侧面为“黄肠题凑”的截断面,从而巧妙运用了黄肠题凑葬制文化特点。


博物馆在改建的过程中对遗址的保护将更加完善。比如,在环境控制方面,对墓室中的车马坑进行防潮处理。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整体通过采用绿色建材、装配式结构、节水器具和节能电气系统等,结合自然采光、通风等适宜技术策略,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


作为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将于2025年5月20日面向公众开放,并致力打造成为北京地区汉代文明展示中心。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创新的展陈形式,系统展现气势恢宏的汉代文明画卷,为公众呈献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


开放日期:2025年5月20日(如有变化,馆另行告知)


开放时间:每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预约方式:

1、基本陈列无需预约,免费向公众开放。

2、临时特展购票参观。


参观地址: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707号)


内容来源: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北京青年报


相关阅读

丰台区“点靓凉水河”石榴庄段下月建成开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服贸会、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政府工作报告点到首都北京这些大事儿

极简版政府工作报告来了!今年重点任务——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即将开放!基本陈列免费参观

赞(0)